標籤:

風流浪子?記載不詳?走近金牌編劇關漢卿

作為元曲四大家之一,關漢卿的名字即使不算如雷貫耳,也可謂是家喻戶曉。一粒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的銅豌豆蹦了幾百年,可謂耳熟能詳。但史書上關於這位民間藝術家的記載卻極少,導致這位著名編劇的形象至今仍是支離破碎,撲朔迷離。我們今天不妨就從這支離破碎中看看,一代名家關漢卿到底是何許人也。

風流放蕩?桀驁不馴?

這個形象來自關漢卿老師的一套曲《一枝花·不伏老》:

半生來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伴的是銀箏女銀台前理銀箏笑倚銀屏,伴的是玉天仙攜玉手並玉肩同登玉樓,伴的是金釵客歌《金縷》捧金樽滿泛金甌。

風流倜儻花花公子形象躍然紙上,所謂「萬花叢中過」大概就是如此吧。不過這位風流客可不是一般的風流公子,他是一名全才,據他自己說:

我也會圍棋、會蹴鞠、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

打圍:一般來說就是打獵,不過也有人說法是玩骨牌,「骨牌之戲有曰打圍者」。

插科:插科打諢大家應該都好理解,這裡大概就是稱自己伶牙俐齒極富幽默感。

雙陸:也是一種棋盤遊戲。說白了這段話就是,吃喝玩樂作詩寫曲樣樣精通,是個全面發展的人才。

元末的熊夢祥在《析津志》中就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

這樣的男子,又常混跡於風月場所,自然是極受歡迎的,可是翻遍野史,我們的關漢卿先生竟沒有一段有模有樣的艷遇,好容易有個有名有姓的著名雜劇演員朱秀簾,真正有跡可循的卻不過是贈詩一首,其餘全靠群眾臆測。對比同為知名戲曲家的湯顯祖老師,不僅粉絲無數還有女粉絲為其終身不嫁投河而死,關漢卿的風流一生簡直平平無奇。

除了風流,關漢卿老師更想表達的是自己的高傲不馴。他說: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癥候,尚兀自不肯休!

如此豪言壯語放浪不羈,彷彿正一個熱血青年,初出茅廬,天不怕地不怕。然而此時的關漢卿其實已經過了中年,而他的前半生並不順暢:

我是個經籠罩、受索網蒼翎毛老野雞蹅踏的陣馬兒熟。經了些窩弓冷箭鑞槍頭,不曾落人後。

那時候編劇這個職業並沒有如今這麼吃香,三教九流裡面,戲子是下九流,給戲子提供台本的編劇地位自然也不會高,吟詩作賦尚屬文人娛樂,戲曲小說則完全是些雕蟲小技,難登大雅之堂了。且讀書人以治國齊家平天下為人生理想,只有不得志的才會淪落到勾欄瓦肆——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戲院——以編劇為生,終日與戲子為伍,因此當時的關漢卿自然是沒有少受冷落羞辱的。

看到這裡關漢卿老師的形象,性格躍然紙上:遭遇坎坷不得志,混跡風月徒有一身本領,但仍是倔強驕傲不肯低頭,別說是像人低頭,即便是歲月他也是不肯認輸的:恰不道「人到中年萬事休」,我怎肯虛度了春秋。因此為此曲取名《不伏老》。

關漢卿經典畫像,眼神倔強

記載不詳?撲朔迷離?

關漢卿老師雖然憑藉一出《竇娥冤》唱遍大江南北,百年不衰,但除了他親筆寫的《不伏老》外,其他有關他的記載可謂少之又少。比如《錄鬼簿》將關漢卿老師排在「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第一位,對他的介紹卻只有一句話:「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而就在這些少之又少的記載中,還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狀況,從出生地到名字型大小,數百年來爭論不休:

出生地

《錄鬼簿》說他是大都人,也就是京城人士;《平史類編》則說:「關漢卿,解州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地帶;乾隆時的《祁州舊志》和《祁州志》卻信誓旦旦說:關漢卿來自河北省安國縣伍仁村。這樣一來,關漢卿有了三個籍貫,北京人,山西人,河北人。

這可怎麼辦呢?於是有人說了,既然大家都說不清,那我們不妨中和一下各位觀點:

「關漢卿,祁州伍仁村人(河北人),祖籍解州(山西人),重要的戲劇活動在大都(北京人),最後回到伍仁村故里,便終於此。」(常林炎:《關漢卿故里考察記》)

生卒年

出生地的事,算是解決了,但是另一個問題又來了,生卒年怎麼辦?有人認為他是金朝遺民,持此觀點的,有鄭振鐸先生,趙萬里先生等人。佐證也是有的,明朝蔣一葵《堯山堂外紀》:「關漢卿,號己齋叟,大都人。金末為太醫院尹,金亡不仕」。也就是說,關漢卿曾是金朝的官員,金滅亡後不在做官,改行當編劇,混跡於勾欄瓦肆。但這個說法卻遭到了胡適先生的強烈反對,胡適先生說:「我們必須承認關漢卿是死在十四世紀初的人,上距金亡已七八十年,他決不是金源遺老,也決不是『大金優諫』……不會是『初為雜劇之始』。」而王季思孫楷等人或認為金朝滅亡時關漢卿尚算小孩或認為其出生在金滅亡之後元統一之前,總之都是否認「金朝遺老」說。

雙方誰也不能說服誰,一時爭論呈膠著狀態,這可怎麼是好?於是又一位學者發話了,你們呢,都沒錯,實際上啊,有兩個關漢卿。大關漢卿出生於解州,是金朝遺老,小關漢卿呢出生於大都,是我們的偉大戲曲家,這個才是真關漢卿!這名叫馮沅君的學者硬生生殺出一條血路,搞出了第三派,不僅解決了生卒年的問題,還解決了關於出生地點的歷史爭議,可謂一箭雙鵰。

職業

除了這兩個爭議外,關漢卿老師轉行當編劇之前的職業也頗受人們關注,有人認為他是個醫生,大約是意識到治病救不了大元人於是棄醫從文,支持此論的資料有前文所說的《錄鬼簿》;但另一批人查了半天,也沒查出《錄鬼簿》中的「太醫院尹」是何等職位,最後終於在明抄《說集》本和孟稱舜刊《酹江集》附錄的《錄鬼簿》中發現,「太醫院尹」在此處寫成「太醫院戶」,而太醫院戶正是元朝戶口制度下的名稱。就是說關漢卿家裡有人(可能是爺爺)是做醫生的,因此入了醫戶,可惜到了關漢卿這裡醫術失傳,關漢卿老師為了糊口轉行做了編劇。這麼一說,倒也解釋得通,但《錄鬼簿》是元朝的,到底比明抄本早,萬一不是《錄鬼簿》筆誤是明抄本妄自臆改呢?

主流觀點打得火熱之時,有人另闢蹊徑,稱關漢卿是「大金優諫」。所謂優諫就是專門寫諷刺戲劇給皇帝進行諫言的官員,大約類似東方朔所扮演的角色。但很遺憾,這一非主流觀點並未得到大家的認同。

名,字,號

爭論到最後人們發現,關漢卿的名字也不對啊,《錄鬼簿》中說:「關漢卿,號己齋叟。」有的版本又記錄為「號已齋叟」《析津志·名宦傳》則說 「關一齋,字漢卿。 」 還有人說他名燦,號一齋。那他到底是名燦還是名漢卿呢?號一齋還是已齋還是己齋呢?

總結下來,關漢卿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即便受盡冷眼也依然不卑不亢,端的是一份文人傲骨。但他同時又是一個渾身是迷的人,出生地,生卒年,家世,名字型大小几百年來眾說紛紜,無有定論。他的個人情感,仕途遭遇都無從記載,唯一留下來的就是他的作品:今天已知的關漢卿的雜劇本有67部,現存18部,小令現存的有40多首,套數(即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十多首。社會劇有《竇娥冤》《魯齋郎》;愛情劇有《救風塵》《拜月亭》;歷史劇有《單刀會》《西蜀夢》,無一不是經典。

無論是和自己的作品還是自己的同行比起來,關漢卿的一生都可謂乏善可陳。或許換今天他就是一個用心治學,盡心寫作的工作狂,以至於當人們在記錄他的時候記下的都是他的作品,而無暇顧及他的八卦,甚至連他的生平也是你一言我一語,到最後發現,他到底叫啥來著?這對於研究關漢卿的人來說也許並不算一件好事,相關記載的貧乏迫使人們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他的作品上,但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以作品流芳百世而非緋聞軼事未嘗不是一種幸運。「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的關漢卿若泉下有知,也應當倍感欣慰吧。


推薦閱讀:

清末首富,當了冤大頭還要當背鍋俠。
《資治通鑒》教你如何得到領導的重用:皇帝明知道他是奸臣,為什麼還對他提拔重用?
《資治通鑒》中的歷史第二卷【一】:從一場酒宴開始
如何評價中國古代「四妖之一」的妺喜?

TAG: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