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壽命很長,他們常喝的中藥涼茶為何不被充分研究和認可呢?

這幾年我們有時會看到一些讓人暈頭轉向的健康消息,比如,我們不是經常說服用脂肪不能過多,有利於健康么?

但是2017年8月29日,《柳葉刀》及《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雜誌在線發表了三篇PURE研究的最新結果,這些結論包括:更高的脂肪攝入(包括飽和脂肪),與死亡風險降低相關;更高的飽和脂肪攝入和更低的卒中發生風險相關,更高的碳水攝入與死亡風險的提高相關;

不是有人說多喝咖啡不好么?

咖啡

可是2017年7月10日,兩項大型研究發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內科學年鑒)雜誌上,發現咖啡與全因死亡風險顯著降低存在相關性。

如果你只看這一系列研究,就會感覺,西方人不但製造的藥物牛逼,而且,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更加「先進」。

——但是這和我們的常識是相反的,日本和韓國的人均壽命都比西方人高,即使是在美國,亞裔的人均壽命也比當地的人均壽命高很多:美國人均壽命只有78.9歲,但是亞裔有86.5歲(2013年美國社會科學研究學會的數據),而且香港的人均壽命也遠遠高於美國,2015年排名世界第一

香港是中藥鋪開來賣的中國地區,日本,韓國都是中藥鋪開來賣的國家,特別是香港,我們平時服用的大量中藥,例如念慈菴,七星茶,猴棗散,保濟丸,退熱散,大佛水等等,都是香港生產的,在香港本地也很受歡迎,香港人也有服用中藥涼茶的習慣。

涼茶

那麼為什麼,沒有什麼權威文章像論證「脂肪」,「咖啡」與降低死亡率,以及長壽的關係一樣,來論證「中藥涼茶」和降低死亡率與長壽的關係呢?

其實,這和學術界整體的西方中心主義有關係,醫學的四大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柳葉刀(Lancet)、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英國醫學期刊(BMJ)——全部是西方人弄的,諾貝爾獎也是西方人的獎,被人津津樂道的SCI ,也就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於1957 年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 ISI)在美國費城創辦,也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 年創辦出版的引文資料庫。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而用中文,日文,韓文寫的研究,在學術界其實是被邊緣化的。

學術的被邊緣化,就意味著中國的文化,技術也並不處於被研究的「焦點」上,因為處於西方的邊緣,所以很多時候,不但不會被推崇,反而會被攻擊。

例如中藥的准入,其實在日本,日本有一般用(OTC)漢方製劑目錄210多種,多來自傷寒論,也是可以直接申報註冊生產的;在歐洲傳統植物葯註冊路徑只要證明使用歷史超過30年,包括歐盟境內使用歷史超過15年,通過安全性評估,是不需要臨床有效性試驗的,可以作為OTC上市;在韓國,中藥的准入更加寬鬆,甚至不需要備案,韓醫診所自己就可以生產;在古巴,也有大量的植物葯被研究和生產。

韓國的中藥

這些國家的植物葯都沒有美國的FDA認證,實際上至今美國FDA已批准上市的植物葯僅有兩個:綠茶提取物Veregen以及巴豆提取物Fulyzaq。

無論是富有的韓國,日本,歐洲,還是貧瘠的古巴,他們的國民健康數據都比美國好很多。

除了美國沒有使用植物葯的傳統習慣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則涉及到了專利權問題,例如,甘草製劑,復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銨,異甘草酸鎂等等,這些專利權不是在日本人手中,就在中國人手中,西方國家就不會悉心研究。

其實,即使是對於一些有效的藥物,例如有很好的抗癌作用的古老藥物雙硫侖,因為專利期早已過去,全世界都可以鋪開生產,所以也沒有多少美國企業感興趣研發,至今也沒有FDA的認證。

那麼,同樣有大量植物葯,而且是沒有所謂FDA的認證的植物葯,日本的准入制度,韓國的准入制度,古巴的准入制度,歐洲的准入制度不被攻擊,中國的中藥准入制度卻會被大量攻擊呢?

古巴的醫療體系

這和中國的文化、學術在世界上客觀上處於一個邊緣化的狀況有關,你越靠近世界學術中心,你傳統的東西越有可能被充分研究,你越處於邊緣地帶,你傳統的東西,就越被冷落,研究的人就越少,即使有研究,因為是中文,日文撰寫的,也不會被認可。

這也就是,更高的脂肪攝入與死亡風險的相關性,咖啡與全因死亡風險顯著降低的相關性,這些論證西方人生活方式「先進性」的文章會被一篇篇地刊登在權威醫學雜誌上,而實際壽命更高的華裔群體(例如香港)的生活方式(喝中藥,喝涼茶等等)卻沒有得到充分研究的原因。

中國提升自己的學術地位的道路,任重道遠!


推薦閱讀:

2017年15個中藥材品種漲價了,現在種正是時候
《本草中華》:這支熱播紀錄片我很感動
中藥鑒定人能借用的「慧眼」知多少?
皂莢一樹能產多少種葯?
嘗一嘗 聞一聞 真偽優劣就認準

TAG:中醫 | 中藥 | 中西醫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