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對中國人的邏輯思維訓練效果怎樣?

有一種說法,古代中國人的邏輯思維不發達,佛教對古代中國的思維訓練極其重要,推動了科技的發展。


新年快樂!

看到評論中有以下兩位知友的評論,在此分享一下。正是對於邏輯的不予重視導致有這樣的主觀又不給任何理由的情況。意見交流雙方都應該給出其理據,在沒有理據或支持論點下的結論,只能說是順口開河,並無意義。

-----------------------以下是原回答-----------------

謝邀!

其實,佛教很講究邏輯,在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中,慧學包括五明,而五明中「因明學」就是對於邏輯和認知的深入學習。

如果要舉例,唯識宗對於心識的運作,其細膩和明確的分類及描述,各自間的關係互動等等,需要有一個非常嚴密的邏輯思維才能明白。

看到有知友說禪宗反而對於講究邏輯的佛教給改造了,其實這個「改造」說法不對。禪宗只是一個法門,只是手段。為了只是讓行者在言句中互動中在電光火石間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入不二門。佛法為內學,於起心動念處著手。邏輯思維皆是起心動念後之事。禪宗於「體」上認得清,但得本何愁末?枝節上的「用」則更加清晰容易了。

佛法,對於邏輯上的運用及深入,是對國人有莫大助益的。只是,太多人只看到手段,就誤當佛法不講邏輯論。


思量即不中用


謝邀。邏輯並非一切的標準,其實佛學裡面有很多違反邏輯的內容。


是名。。無。。亦無。。

馬克思主義辯證觀啊


對邏輯要求高的幾個宗派都衰落了,最後只有禪凈兩宗流行。

對於大眾來說,作為信仰根深蒂固了,但邏輯水平並沒有發揮太大影響。


在佛理里,講邏輯叫「著相」,你說呢。


我倒覺得中國人把講究邏輯的佛學改造了,看看禪宗的流行就知道了。


作為第一次西學東漸的結果,佛教文化的引入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文化和漢語的多樣性,這是無需置疑的。按照復旦王德峰教授的說法叫做:「佛教的中國化的成果就是,讓佛教開口說中文」,這代表這個成果是雙方面的。

佛教豐富了漢地文化。先從辭彙上面說,由於佛學中國化,我們漢語中多了一大堆詞語,如果佛學不進入中國,漢語中就沒這些詞:覺悟、因果、體用、業力、意識、思維、境界、真理、心心相印,這些詞全由翻譯佛經而生,這些現在經常掛在我們嘴邊,這些詞本來漢語中根本沒有。一個語言中沒有相關的詞,代表不能從直覺上理解這個詞的含義。類比說,就像我們清末的時候,西方文化的一系列詞引入,我們只能用各種翻譯腔去嘗試將這些概念引入中文,比如Science,就有科學、學術、賽先生等各種翻譯。而一百多年過去了,這個詞是不是就差不多變成漢語的原生詞了?

既然概念引入了,那麼文化的思路就廣闊了。我們看看,魏晉之後的文化是什麼樣的呢?亂世的到來讓儒家學說破了產,而空談的玄學也走入了死胡同,因此,佛教文化的進入給中國傳統的儒家學、道家學說帶入了新的活力,後來出現唐朝以韓愈為代表的新儒學,才有後面的三教合流。宋儒和漢儒就有極大的不同了。

三就是佛經的翻譯促進了中文文本的發展,在梵文翻譯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中文中沒有的語法(比如「如是我聞」),以及促進了中文對音韻的研究。如果從邏輯就是邏各斯的角度來說,這就是佛教思想對中國人的邏輯思維的貢獻。

而同時,漢地文化本身弘揚了佛教。達摩祖師就說:「漢地有大乘氣象。」因此來中國傳法。古典中國文化本身是很適合大乘佛教的傳播的。你看孔子解釋什麼是「仁」,論語中滿篇都在說仁,但他定義了么?沒有啊。老子談「道」,滿篇都是「道不可名」。套用金剛經三段論,這就是「孔子說仁,即非仁,是名仁。」「老子言道,即非道,強名之道」。

那麼,是上古的中國人缺乏邏輯思維么?只能說每個文化裡面,顯學的著眼點不一樣吧。而邏輯思維能促進科技進步么?好像在古典時代也看不到什麼效果。

抱歉正在機場熬夜等飛機,未能引用相關文獻,見諒。


邏輯論證嚴密的法相宗衰落了,而專一念佛的淨土宗…大眾沒有被訓練,反而佛法得迎合大眾,不然就沒法生存。


無眼界 無心界乃至無意識界

可言說者皆下梵

這叫講邏輯嘛

宗教哲學心理學都叫尼實修少打嘴炮 嘴炮是安利跟教學用的

強行給不好講邏輯的玩意講道理會給騷年以為能搞個大新聞的空子 就是神「學」了

道理一個 各家摸象罷了 尼還真以為撕幾個嗶就能打嘴皮子里蹦出新天地么


讓國人變得不講邏輯。好吧,其實這和佛教無關,國人本來就不講邏輯。。。


推薦閱讀:

施璇 :《笛卡爾的心物學說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5年5月, 352頁, 55元 (平裝)。
108個關鍵詞2哲學
2017復旦哲學大會:世界因您不同(9/17 復旦大學)

TAG:歷史 | 哲學 | 思維 | 佛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