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戰國協奏曲之《「關白秀次の切腹」閱讀報告》

(前日,本人有幸在FB上認識對日本戰國文化頗有研究與見解的戰國協奏曲,更有幸能得其指點一二。另外,協奏曲君所撰寫之《「関白秀次の切腹」閲讀報告》,本人得其許可轉載,不勝感激。 )

7月15日是豐臣秀次的忌日,FB網友戰國協奏曲君去年貼文曾多次提到矢部健太郎先生〈關白秀次の切腹〉這本書,自述當時尚未拜讀已妄加議論,實在不好意思,並表示如今看完,希望趁今天這個機會稍微寫一下感想。

協奏曲君認為。矢部先生主張事件有兩項冤情:「秀次沒有犯死罪」、「秀吉沒有命秀次切腹」。作者對前者沒有太多著墨,全書集中平反後一項冤情。

涉及「秀吉命秀次切腹」的史料有:

一〈言經卿記〉寫「聽聞昨日(15日)出家修行的秀次在高野山切腹,聞說是奉太閣之命。真令人說不出話來。傳聞是因為確定秀次謀反之故。」矢部先生指記錄反覆使用「風聞」、「云云」等字,可見山科言經不肯定情報真確。

二〈兼見卿記〉寫「昨日十五日巳刻關白切腹,依自太閤之義也。」矢部先生指這句只說與太閣有關,而非秀吉直接下命。

③〈御湯殿上日記〉寫「御はらきらせられ候よし申」,其中「きらせられ」是「切」的尊敬語,而非使役動詞,因此不能解作奉命切腹。

四〈十六、十七世紀耶穌會日本報告集〉寫「秀吉下命殺害秀次 (殺害するよう指図して) 」,雖屬當時史料,但不算「直接史料」,不能代表秀吉真意。

伍〈甫庵太閣記〉載有五奉行寫給木食應其上人的「秀次切腹命令」,但這命令與〈佐竹家舊記〉收錄的「高野山住山令」背道而馳,但兩者日期僅差一日。到底哪個才是秀吉真意,不得而知。

再看看文祿4年豐臣秀次切腹極簡時序:

7月12日,豐臣秀吉發信給木食應其上人,交待軟禁秀次的細節。「住山令」出自〈佐竹家舊記〉,等同監禁。

7月13日,前田玄以、石田三成等五奉行發信給木食應其上人,指示秀次切腹。「切腹令」出自〈甫庵太閣記〉,等同死刑。

(金剛峰寺原為秀吉供養大政所而建,後秀次在此自殺)

7月15日上午,秀次切腹。

12日、13日命令不一,有3個可能:?只有「住山令」是真的;?只有「切腹令」是真的;?「住山令」和「切腹令」都是真的。(……其實還有第4個可能:「住山令」和「切腹令」都是假的,全是幻覺……←說笑)

矢部健太郎先生最後結論是?,即只有「住山令」是真的。他的理由是:

一如果三使(福島正則、池田秀雄、福原長堯)帶著「切腹令」於13日從伏見出發,70歲的池田秀雄不可能趕得及15日清早到達高野山。

二那麼,如果三使帶著「住山令」於12日從伏見出發,13日發出的「切腹令」從後趕上又如何呢?矢部氏認為這種「追加情報」太過薄弱,三使難以按「切腹令」指示宣告自己才剛剛知道的「詳情」。(註:「切腹令」有「猶三使可有演說之條」的語句。)

③既然三使沒有帶著13日的「切腹令」到高野山,那麼他們帶上山的,只能是12日的「住山令」。

四〈甫庵太閣記〉引述的「切腹令」有諸多問題,例如稱當時的「民部卿法印」前田玄以 為「德善院玄以」、署名包括不在畿內的淺野長政等,可信性大有疑問。

由此,矢部先生認為「切腹令」是假,秀吉根本沒想要殺秀次,秀次是自行切腹鳴冤的。不過,如果太閣沒有殺秀次之心,秀次一族又為何受到牽連?

矢部健太郎先生認為豐臣政權對秀次的死,可能有3種不同反應:

承認錯誤,同意秀次無辜,但如此做法會撼動政權。

處罰未能阻止秀次切腹的三使。矢部先生沒有檢討這個可能性,說會後述,但看不到

宣佈秀次確實觸犯死罪。

豐臣政權最後順水推舟,選擇③,把事件中的「出走」改為「流放」、「鳴冤自盡」改為「命令切腹」,對外宣稱秀次謀反,致使秀次妻兒39人不得不配合謊言陪葬。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問:「就算證明豐臣秀吉沒有命令秀次切腹,亦無法直接得出『自發切腹』這個結論吧?」其實矢部先生也沒有把「自發切腹」這一點說得十分肯定,反而還點出一個奇怪之處:「原定分給石田三成的秀次遺領(清洲),最後給了福島正則。」

清洲是秀次遺領中最大部份,得清洲者原則上是「秀次事件」中功勞最大的人。據〈川角太閣記〉,秀次切腹時三成妹夫福原長堯不在現場,在現場的福島正則剛好是日後得清洲之人。矢部先生說雖無任何良質史料指正則「唆使」秀次自刃,但他覺得三使之中福鳥正則最是可疑。

(本人之前曾與協奏曲君溝通,自以為是的表示「秀次事件」其實就只是太閣和關白的內鬥,與他人無關,就算沒有他人的唆使,為了自己兒子的未來,太閣也會要關白的命。

然而協奏曲君卻表示,這個說法雖然順理成章,但有些歷史學者,如矢部健太郎先生,會嚴格審視不同史料,質疑這個說法是否站得住腳。另外有史料證明太閣曾經想用4:1的手段分別為外甥和兒子分配家業,可見太閣為了豐臣氏的傳承,已經做了最大讓步。)

看完〈關白秀次の切腹〉這本書,協奏曲君完全同意矢部健太郎先生提出「秀吉最初無意殺秀次」這一點。如果完全撇除第三者史料的話,協奏曲君亦同意「秀吉沒有命秀次切腹」。

不過,協奏曲君對書里的說法尚有兩點疑惑:

一首先,作者認為6月20日的「天脈拜診怠業事件※」是7月3日石田三成等人到聚樂第質詢的原因,甚至造成稍後7月8日秀次出走至高野山。可是,〈兼見卿記〉7月7日條說到「因為殿下(秀次)存有異心的流言,太閣非常生氣」;〈御湯殿上日記〉7月8日條寫明「太閣風聞謀反流言感到不快,(中略)關白登上高野山」,如果這些日記可信,秀次出奔應該與天脈拜診怠業事件無關?

※據〈御湯殿上日記〉,文祿4年6月20日侍醫曲直瀬道三不理天皇身體不適,優先到伏見為豐臣秀次診療。此事秀次有濫用職權之疑。

二另外,協奏曲君對作者提出秀次一族遭受牽連的理由感到有點懷疑,因為難以相信秀吉會把「宣稱秀次謀反並消滅秀次一族」視為善後上策。矢部先生自己亦提到,豐臣政權還可以選擇處罰三使去平息風波,但其後作者沒有多加解釋便排除了這一點。(見上篇【五之三】)

協奏曲的想法是,與其訛稱死者謀反以致人心惶惶,不如直接處罰三使,這樣影響不是較小嗎?就算不想處罰三使,那麼坦白交代秀次一時糊塗自尋短見,亦不見得一定會撼動政權吧?

因此,矢部健太郎先生未能100%說服作為讀者的協奏曲君。雖然如此,〈關白秀次の切腹〉對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寫得有條有理,十分值得一看。

在這裡,協奏曲君本還想再介紹一篇相關文章:勢田勝郭 先生的〈關白秀次失腳自刃事件之木食応其上人〉。奈何Google未找到。

(秀次冢)

文章提出了幾點與矢部健太郎先生不同的看法:

一勢田先生主張〈川角太閣記〉有參考價值。

二據〈川角太閣記〉,三使並非同日出行。7月14日石田三成妹夫福原長堯攜「住山令」先到,15日福島正則、池田秀雄攜「切腹令」後至。

③勢田先生計算由伏見往高野山的路程比矢部先生計算的短許多。他認為13日出發的福島、池田趕得及15日清晨到達高野山。(將來會有人親身驗證一下嗎?)

四儘管勢田先生也覺得〈甫庵太閣記〉引述的「切腹令」不實,但從〈川角太閣記〉來看,秀次切腹應是秀吉的意思。

伍秀吉之所以改變主意,是因為12日至13日之間得到秀次謀反的實證。

⑥〈御湯殿上日記〉說「むしち(無実)ゆへかくの事候のよし申なり」,矢部先生解釋為「因為無辜才切腹」,勢田先生指「ゆえ(故)」還可以解作「なのに」,也就是「儘管無辜卻切腹」。(據維基百科,另一位學者 宮本義己 先生指「無実」解作「不誠實」,即「因為(秀次)不誠實才切腹」。)

七由於秀次謀反罪成,所以他的家人受到連座,順理成章。

⑧矢部先生指如果秀吉命秀次「名譽切腹」,不應事後梟首,可見秀吉沒有命秀次切腹。勢田先生反指那不是「梟首」,而是讓秀次家人敬拜。

最後,協奏曲君耐人尋味的表示,在此之前的千利休,不也是奉命切腹後梟首嗎?


推薦閱讀:

TAG:日本歷史 | 日本戰國 | 豐臣秀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