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攝影中的色彩管理(1)——讓我們從「光」開始說起

序:

提起」色彩管理「,也許大多數人摸不著頭腦,有一些懂行的攝影師會知道有愛色麗和蜘蛛兩個比較知名的系列在做「色彩管理」的解決方案,而在印刷行業和廣告領域,色彩管理和相關的產品已經有了廣泛的應用。」色彩管理「的目標其實就一句話:該什麼顏色就什麼顏色。但要做好,相當複雜。總之,「色彩管理」是聽上去是一個雖然不是很懂但看上去很厲害的一個概念。

其實「色彩管理」本來就來自於專業領域,並非每個人都需要去掌握,但是,即使是非專業人士在玩攝影的時候,偶爾也會發現自己拍攝的照片看起來顏色怪怪的,這是因為很多「色彩管理」中的術語和概念,並不為大眾所知。更何況,我們人類的視覺系統要遠比攝影系統複雜,即使是在專業領域,經過各種系統的調整和專業儀器的測量,「色彩管理」也只是做得「看上去好一點「。

無論你是業餘愛好者,還是專業攝影師,都不要對」色彩管理「報太大的期望,因為確實很難做好,但是,」色彩管理「又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問,能夠了解一些,相信一定會給你的攝影生涯,增添一些樂趣。

好,下面我們就正式開始:

讓我們從「光」開始說起

攝影,photograph,這個單詞源於希臘φ?? phos(光線)和 γραφι graphis(繪畫)的合成詞,雖然我們無法還原當初怎麼創造這個詞的,但是從攝影術誕生至今,攝影始終離不開「光」這個元素。所以了解或者掌握攝影,就必須了解「光」。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很多攝影書把「光」分成了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自然光,第二種是環境光,第三種是人造光,為了簡化,我們這裡把所有光都稱為「光源」。

我們人眼之所以可以看到物體,是因為有光照射到物體上,物體再反射光線進入我們的眼睛,再經過我們的大腦感知出我們所「看到」的物體。而照射到物體的光,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光源」。我們的數碼相機也是類似的機制,它「看到」的,也是被攝物體的反射光。所以,物體能被人眼看到,能被相機拍下,完成這樣的過程,都需要「光」「物體」「觀察者」三者共同完成。

什麼是光源?

"光源"的定義,從理論上講,是在可見光譜範圍內發射出大量光子的物體。

要解釋這個定義,我們需要簡單講一點物理知識:雖然我們通常認為光是直線傳播的,但是科學家已經證明光子是有波動的,而且每一個光子處在不同的能級上,不同的能級決定了光子運動頻率的不同,但不影響每個光子的傳播速度,也就是說不同能級的光子在相同的傳播介質上,能以不同的頻率同時到達物體。能級高,頻率高;能級低頻率低。

能級高,頻率高=波長短

能級低,頻率低=波長長

一束光里存在著各種能級的光子波動,我們用波長來描述這些不同能級的光子,單位是nm(納米)。而我們的視覺系統只對特定波長的光子運動會有反應,也就是說,我們人眼可以看到「光子」的波長是有範圍限制的,是380nm-740nm。

我們的視覺系統是怎麼分辨這些不同波長的「光子」的呢?我們接下來看一張圖:

(圖片來自「百度」)

大家可以看到,在我們人眼的可見波長範圍內,被分割成了「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不同的顏色。這些顏色不是用來標註波長的,而是這些波長在我們大腦里產生的真實視覺反應。

在聯繫前面說的,物體能被看到,是因為反射了光線,那麼引申一下,我們看到物體的」顏色「其實是物體所反射出來的光子的波長在我們大腦里產生的反應。比如當我們」看到「紅色物體,實際上是因為它反射的光子的波長是在625到740nm這個區間里。由此,我們可以對「顏色」下一個定義:

所謂物體的「顏色」,是指物體反射的可見光的波長在人腦視覺系統中的反饋。

聊回攝影。

我們不妨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我們的相機是怎麼「看到」顏色的?

看看我們相機可以控制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曝光三要素」

快門,控制的是感光晶元曝光的時間;

光圈,控制的是鏡頭通道的寬窄,也就是「光通量」;

ISO,控制的是感光晶元單位像素曝光的強度;

那麼問題來了,這「三要素」能不能影響波長呢?當然是不能。

所以,在攝影上,大家要記住,通過調整快門,光圈,ISO是不會對被攝物體在相片中的顏色產生影響的。

好,「三要素」沒有用,但是有一個肯定能影響色彩,那就是「白平衡」。

那麼什麼是「白平衡」?「白平衡」究竟是怎樣影響「色彩「的?我們下回分解!


推薦閱讀:

攝影師的五個階段,你現在是哪個階段?
《一期一圖》第7期:滿地翻黃銀杏葉,忽驚天地告成功
相機很早就被中國發現,你知道?
《一期一圖》第11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TAG:攝影入門 | 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