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的故事(二)

微信頁面鏈接:儲蓄的故事(二)

最近讀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人類簡史》,書中提到一個觀點:人類社會是由共同的故事聯結在一起的。無論是西方國家的自由、平等,還是中東的伊斯蘭信仰,或是我們的中國夢,本質上都是把社會聯結在一起的故事。當社會中的人都相信了這個共同的故事,才有了大規模共同協作的基礎,人類社會才能從採集時代的幾十上百人的小部落發展稱為上億人的國家和團體。

我不禁在想,哪些故事會對我們的儲蓄觀產生影響?哪些故事激勵我們將財富留傳給後代呢?

想起上個月看過的電影《尋夢環遊記》中的一個場景,子孫後代將各種食物供奉給先人,先人們在亡靈節這天可以回到人間看望自己的子孫後代,享受子孫的供奉。在中國我們一樣有這樣的傳統習俗,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習俗。

這樣的習俗不正是一個激勵人們儲蓄的故事嗎?只有你儲蓄給後人,後人才能越來越興旺發達,你去世後才能享有更好的供奉,你在陽間的付出將會在陰間繼續得到回報。

這種故事之所以能夠在全世界流行一定有其內在的原因:在古代,不相信這種故事的民族就不會有那麼高的儲蓄,自然也就不那麼強盛;而相信這種故事的民族,儲蓄得更多,越來越興旺。最終不相信故事的民族被相信故事的民族征服a。因此,我們看到生存至今的各個民族幾乎都有這樣的傳統習俗。

到了今天,科學發展,個人主義盛行。傳統故事所構建的儲蓄觀和儲蓄激勵正在被打破。消費至上的觀點盛行將導致經濟的衰敗b。一個國家、民族或是家族是否能講出新的故事,建立起新的儲蓄激勵,可能就決定了未來這個國家、民族和家族的興衰。


a.文化習俗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之一。

參見Daron Acemoglu,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conomic Growt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b. 產出增長來自三個方面,資本投入增加、勞動投入增加和技術進步。儲蓄率直接影響到人均資本存量,進而影響人均產出。

參見Robert Solow and Alen Heston,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LXX(1956):65-94.

推薦閱讀:

經濟學與愛情:結構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戀
末日經濟學家
春節相親!需要哪些經濟學思維?
張五常:從科學角度看經濟學的災難
你的財富為何貶值?

TAG:財富 | 理財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