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透析資管新規,審視個人理財

轉載請註明出處:阿甘看天下

§ⅰ 黃粱一夢

理財產品從充血勃起到迅速高潮,根固然在不勞獲利的人性,但根植的土壤卻是全民創業口號。當政策制定者滿心憧憬雨後春筍的公司、個體工商戶註冊將帶給Z.F滾滾稅收時,卻完全沒有意識到沙漠戈壁非但不可能豐收糧食,而且極大概率會導致種子血本無歸。一廂情願拉郎配,和計劃思維搞市場經濟般完全不靠譜。

銀行深深明白,豐滿妖嬈的全民創業夢想,本質上完全是一門在鋼絲上跳舞的高危行當,所以他們打死也不願把借自儲戶的錢拿去放貸給創業新人。倡導創業的人有點兒急,這連本金都沒有,那還創個P呀?於是赤裸裸『鼓勵擴大直接融資』。

什麼叫直接融資?當然是區別於銀行放貸的間接融資咯。畢竟銀行放貸虧損,也必須信守承諾,剛性兌付給儲戶利息和本金,而這必然會造就大量的呆賬、壞賬。而直接融資就好辦多了,先放水圈魚,然後製造類似2008、2015那樣的股災,債務瞬間蒸發。上當次數多了,魚兒越來越警覺不上鉤,於是改玩保本理財產品。

夢境再美,醒來終究是要回歸現實的。造夢者驀然發現,直接融資非但沒有分娩出他們想像中生機勃勃的納稅企業,反而滋生了一支規模空前的金融食利大軍。這幫涵蓋銀行、券商、保險、信託甚至是民間P2P、現金貸的空轉套利族,締造了規模超過百萬億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在全球貨幣愈收逾緊之際,這是一個可以輕易吞噬掉一切血汗財富的數字。2016年GDP總量不過區區74.4萬億罷。

§ⅱ 安撫民心

當印鈔稀釋債務的法寶被美聯儲加息絞索漸漸廢掉,而無限可能的12月加息又近在咫尺,屆時1.5%的美元利率,將會帶給外資撤離、外匯儲備多大的壓力?而外匯管制、外資不敢入境的惡性循環,又讓外儲壓力時刻面臨被放大的風險。

儘管官方媒體一再樂觀宣稱外匯儲備九連升,但11月29日外管局副局長陸磊卻道出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儲備資產不同於一般的國有資產,首要目的是滿足需求,它的功能是平準市場需求,恰如本幣吞吐對通脹的逆周期調節,儲備吞吐是對跨境資金的逆周期調節,無需將儲備上升或下降到某個臨界線稱為心理關口。

話講得固然滴水不漏,但鑼鼓要聽音兒。3萬億外儲關口事關穩定根本,即使突破了也不要慌。預防針提前注射,但背後的應急預案制定呢?卻一刻也沒有停下。

§ⅲ 猛葯驅疾

11月17日,央行發布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管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核心內容一是統一同類資產管理產品的監管標準,有效防範和控制金融風險,二是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條分縷析下。

新規首次明確打破理財產品剛性兌付,意味著從此理財產品將徹底告別保本時代,風險需要投資者自行承擔;剛性還本付息被打破了,理財產品到期後或賺或虧一把結清,用來拆東牆補西牆的資金池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錯配業務,說穿了就是另一種借短貸長、滾動發行、借新還舊的變相資金池業務。打個比方,一個回報期需要三年的項目,理財產品發行方就敢宣稱半年還本付息,資管公司付給老客戶的本息,其實還是來自新客戶的錢。新規要求金融機構應當強化資產管理產品久期管理,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於90天。

通道和嵌套業務,說通俗點就是利用銀行、證券、保險機構互不通氣的監管漏洞,在三者之間交叉疊加槓桿的操作手法。此前的金融監管是銀監會負責管理銀行和信託,證監會負責管理券商,保監會只管保險。一行三會各管各的井水不犯河水,為三方互相持有理財產品、資金在三不管地帶恣意加槓桿創造了生存土壤。

本次監管新規中,通道業務將被全面禁止,而嵌套也只允許一層嵌套。除此之外,對另一個關乎金融市場穩定和資產泡沫的重要指標槓桿率(註:總資產/凈資產)做了清晰規定。新規要求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的負債槓桿分別不高於140%和200%,分級私募產品不高於140%。在分級槓桿,即資管產品優先順序和劣後級份額的比例上,規定固定收益類產品優先順序份額和劣後級份額的比例不得超過3:1,權益類產品不得超過1:1,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混合類產品不得超過2:1。

嚴厲的監管新規要想落地,首先必須突出一行三會的協調聯動。其實,細心的朋友應該會記起此前的蛛絲馬跡,那就是7月15日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ⅳ 見微知著

一個行業工作會議,不是由Z.F、而是由主席親自主持,這本身就非比尋常。會議從頭到尾圍繞一個核心展開——風險。債務風險、金融風險、融資槓桿風險、股市債市保險市場風險、外匯儲備及匯率風險……而且與以往調門高細節少完全不同,對風險的討論異常細緻深入。最後成立更高級別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協調監管一行三會。高層已經洞悉了銀行、證券、保險監管不銜接的漏洞。

病根找到了,資管新規體現出的高層意圖就明確了。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而不是聚集在投機市場中空轉,而這無疑會對各類理財產品、股市、債市等所有資本市場構成巨大利空。可以預見,即將到來的2018年,高層寧願容忍經濟增速一定的下行區間,也絕不願意看到因為債務連環違約而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不得不提新規展現出了人性化的一面,就是為已經售出的理財產品設置了過渡期。截至2019年6月、長達18個月的逃生時間,足夠讓不具備風險甄別能力的投資者全身而退了。手持高風險泡沫資產的人群,應該明白吃完大餐付費的時刻即將來臨,而其中理財資金最集中的那個去處,還在排隊接盤的人應該懸崖勒馬了。

看清了資金流向,每個投資者就應該對接下來的資本市場基本面有了清晰判斷。即使無法順利換出購匯額度,即使持有現金坐吃銀行利息,也不要輕易涉足被嚴格監管的資本市場,尤其警惕試圖用散戶思維挑戰機構、挑戰政策的投機思路。

寫到這裡忍不住多說一句。在一個政策市,信息不對稱本身就已經決定了誰是獵物誰是獵手。打個比方,11月17日新規發布當天,創業板指數下挫2.36%,中小板綜指下挫2.63%,這是意料之中的。而知悉內幕者呢,其實早在今年2月就已經通曉了新規內審稿。換句話說,今年上半年滬深A股的走勢有人早已經心知肚明。你覺得自己K線圖看得再明白有用嗎?技術分析在基本面跟前意義有限。

§ⅴ 脫虛入實

資管新規最重要的目的顯然是防範金融風險,但另一重使命是驅趕資金脫虛入實。

資管產品從資金提供者到資金使用者之間的環節越多,參與分配利益者自然也就越多,而金融資管業獲得的所有利差,最終都會以資金成本的方式轉嫁給實體經濟企業,導致後者的資金成本被大幅抬高,從而讓利潤菲薄的實體企業雪上加霜。

新規意在減少資金使用環節中的層層盤剝,驅使資金脫虛入實,而在這種手段遠水不解近渴的局面下,引進民間資本、振興國家製造業就讓有關部門念念不忘。

11月20日,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等16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發揮民間投資作用 推進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圍繞《中國製造2025》,提出八項提升民營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任務,破解制約民間投資的體制機制障礙,發揮民營企業在製造業領域主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等等。

通讀這份意見全文後不難看出,在印鈔刺激經濟帶來的巨大債務危機面前,國家其實比任何時候都期冀民間資本、民營企業能夠介入並拉動龐大的投資項目。但一定不要自作多情,不要一廂情願地認為國家這麼做是為了發展壯大民企,而只是想借雞生蛋,藉助民企和民資的力量,做大做強做優國企而已。這一點,所有躍躍欲試準備投資的民營企業一定要心知肚明,隨時準備見好就收,把大頭留給國企。

全球資本收緊,印鈔不得不暫時減速,而經濟對資金的渴求卻須臾不減,這讓當下和未來投資者手中的每一分現金,都在變得越來越有價值,都有可能在一些資產泡沫破裂後大有可為。如此,首先要節制消費保留現金,其次更無需追求風險大、回報不明確的項目,轉而選擇持幣觀望,未嘗不是聰明之舉。

一扇透過現象洞悉本質的窗口,專為財經小白量身打造。更多精彩內容,盡在公眾號『阿甘看天下


推薦閱讀:

我呼籲儘快開徵「騰/訊稅」
窮人,與其生娃,不如養蛙
2018年全球經濟的三大威脅:央行、貿易與泡沫
房價真的跌了!香港「內房股」卻暴漲,恆大H一天漲了100億!
今天,又一品牌,墜落了!

TAG: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