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大學作報告會不會為了面子組織學生來充數?

今天有個大牛學者來我們學院作報告,為了給那個學術大牛留個好印象,學院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到場,而且要簽到。想問問國外這種情況有嗎?國外學生都是根據興趣聽報告?


亂入一個,我在澳門的時候,一些學校主持的講座是有積分政策,聽講座刷卡出勤可以獲得積分,比如有些積分可以用於你出國交流時折成資助;自己院系辦的講座,則經常會在講座結束後請主講人吃飯,而且都是去校外餐廳訂的,伙食還不錯,然後碩士博士出席講座的話之後可以蹭飯,咳……所以結果就是後來有講座秘書會先告訴大夥管不管飯,點哪家的……這種講座請給我來一打=v=


seminar這種事情光要求不行,要有行動


會。


整體情況不知道。

自己在英國某非top名校交換期間也算參加了不少講座和交流活動。就說說自己的經歷。

講座的時間往往設置在飯點兒前後。前期一般就是負責人通過學校郵件有針對性的向目標人群發郵件,或者轉給課程教授,讓教授推薦大家去。郵件內容告訴大家有個誰誰誰要來做什麼講座,為什麼值得去,有什麼福利(往往就是可以免費吃飯,自助餐)可以說沒有一次是強制的要去,當然,這也就會導致現場人數的不確定性。也存在現場學生吃完飯就走,根本不參加後續講座的問題。

有一次大家走的我都感覺快尷尬癌了 然後看到後排工作人員甚至是老師自覺的坐了一排自己撐場子 orz...(第一次知道的時候我是比較蒙圈)

拍宣傳照的時候可以採用1.在吃免費自助的時候賓客相談甚歡的局部美妙畫面2.大家剛來,飯還沒開的時候 3.講座剛開始的時候...靠前排拍

但是一般的學術講座除了特別沒意思的基本還是有人去的。有的講座教授感覺比較重要或者一定要給面子的,教授會自行半強制——嘴上不說強制,但是言下之意....

總體來說,請人過來還是秉持著盡量不要讓人尷尬的原則,但是如果這個教授確實沒啥大吸引力,那麼局面水就水了,學生是不能強迫的。

回答題主問題:是不是憑興趣,答案是基本憑興趣,但本質上也逃不過各種威逼利誘,哈哈哈。比國內也就是觀感上好那麼一丟丟。

比如新生入學講話,一樣的,要求必須去。有人給你簽到么?沒有,但是講話內容可能涉及你需要知道的基本流程,提示你去參加的郵件語氣會說的特別重,好像如果被抓到沒去,你就要被退學了......其實並沒有卵用。

比如有些活動,你以為不去也行,人家也沒說必須去。但其實有人給去了的簽到,然後登記到網路端的記錄上,這個記錄以後僱主是拿來參考你的學術參與的或者校園表現的。你說你去不去?

但確實形式上很自由的。文字上的強迫會讓人投訴給dean.....或者課程主管......

稍微隆重一點的,可能會在內網上看到推送,然後再收到好幾封郵件。有娛樂性一點的頒獎活動為了保證大家的參與度,還會採用抽獎的模式——進門抽一個帶數字的條,然後結致辭的時候抽獎。數額還是比較大的 最高是50鎊的購物券....(國內高校晚會也常常這麼玩吧)

再說一句關於完全不學術的活動的小話。最讓人驚訝的是她們的社團自營收費制,學校基本不會像國內給補貼(你懂的,就那麼200塊)。英國社團很貴,沒錢的人基本沒辦法參加,比如我參加的飛盤社,一年前前後後花了將近400鎊左右。入社費(使用體育館的資格,要不然單人單次2鎊)、註冊國家高校聯盟會員費、去各地各大高校巡迴比賽的交通費住宿費社交費(出門吃飯和去club喝酒high的錢)、比賽資格費、比賽服裝、訓練服、飛盤鞋(就是釘子鞋),全體隊員去義大利的度假費等等……最後的結餘是用於社團推廣:因為如果社團人數少於一定程度,社團就沒資格訂訓練場,沒辦法訓練,就要倒閉。管理幾乎和企業一樣。

而音樂社團雖然也有免費的concert但是那肯定是訓練內容...期末和年終的大型優質concert也要收費...我當時也是差點就去賣藝了。

這些方面的管理,學校基本不會插手,全部是社團人員自行解決。不強迫,稍微鼓勵。但是參加的人也很多,因為確實能找到好朋友。畢竟他們是沒有天朝的「班」的概念,只有一起上課的人。

整體來說,國外那一套真的比天朝更現實。不從條文上逼你,但是制度設計要你基本遵循他們的想法。不過孰優孰劣,倒是也很難講呢。


推薦閱讀:

TAG:外國大學 | 美國教育 | 國外教育 | 學術報告 | 國外生活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