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觀內心?

我琢磨反觀內心不是思考,想事,或者觀察自己時不時蹦出來的念頭,那該如何觀察自己的內心呢,希望看到的您能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描述,在這先謝謝了!


買三斤黃豆。去了乾癟的和雜質。準備倆盆兒。

一粒一粒從一個盆兒數到另一個盆兒里。

你連續30天數出同一個數的時候,再聊下面兒的。


諸比丘。

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 馬兵 車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建立一個清明的覺知。

就象編程一樣,尋找程序的錯誤,你要建立一個DEBUG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一步一步的尋找程序的錯誤。

所以一開始,放慢你的身心,慢到你能清楚身心在幹什麼,選擇安靜的地方,停止一些不必要的動作。避免干擾。

觀察你的心,覺知你的感受、念頭,讓自己清楚明白,安靜的觀察

在心中默念:這是貪,應停止,應斷除。

這是嗔,應停止,應斷除。

。。。

默念出來,這個進程才會顯現出來,避免跟你的觀察對象混在一起,然後慢慢堅固,

當這個清明覺知的DEBUG進程比較堅固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行走中觀察,

然後逐步過度到日常生活中觀察,夢中觀察,24小時觀察。

然後你慢慢可以清楚觀察到越來越細微的身心變化。

當你觀察到心念極細微的快速生滅,每秒幾千次、幾萬次的生滅時,

你的這個清明覺知的進程,清明到了極致,已經完全不受身心生滅的影響,這個DEBUG的進程基本已經達到楞嚴經裡邊的首楞嚴的級別,即「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一切事不動念,隨緣消舊業,不動不取不迷,發菩提願的,慢慢做菩薩,沒發願的,證果入涅槃。

記住兩個要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和不動念!


心觀境好觀,因為心在境外,或準確地說忽略心對境的影響,隨你斜眼瞥、聚精會神地看,都行。

心觀心,不好弄,因為不管你是輕瞥還是死盯還是怒目而視,它都使你的目標「心」波動,導致你觀不準、觀不清。

這個坎需要你自己克服,四念處、內觀、各種禪修做為預備訓練都好。篇幅的關係就不copy那些方法了。下面說個看似不同的思路。

觀使(目標)心動的緣故,先來消除這個干擾。不看,不觀,不窺,不瞥,避免攏動目標心。然後,然後若你睜著眼,你可能會說心找不著,就剩下境了。按佛的說法,那境是色,或有說是想行識,總之是五蘊。此時佛陀親言:此色(或五蘊)「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這是點眼之句,經中不少人因此點化當下即說「所作己辦,我生已盡,梵行己立,自知不受後有」,包括一些病重、殘喘者,可謂點化效果非常乾脆立索。

以上僅提供個思路供參考。思路不好也不差:比迂迴的簡捷,比簡捷的迂迴。

「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可找我在另一題下的回答以了解更多。


你覺得反觀內心不是思考不是想事不是觀察自己的念頭,那麼是誰告訴你反觀內心不是這樣的?是某個人說的,某本書說的,你為什麼認為他的說法是對的。為什麼你會覺得這種說法是對的,因為「書」本身就是暗示了一種權威,因為那個說這種話的人是個某方面的專家或者權威,所以你當然相信他和他的說法。

這就是反觀內心。


個人認為是在最清凈的狀態下,客觀的反思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

哎喲,沒注意審題,匿了匿了,話說怎麼刪。


心的表現狀況,不外取與舍,是與非。要麼去取種種法,要麼去舍種種法。要麼執這個是,要麼執那個非。明白這個道理就能明白如何觀心,心觀明白了,就能無心,無為。


問:如何反觀內心?

答:人有兩個手,可以左右互搏。

人有兩個眼睛,可以睜一眼閉一眼。

沒聽說過,人有兩個心,一個外心一個內心,互相觀照。

問:我琢磨反觀內心不是思考,想事,或者觀察自己時不時蹦出來的念頭,那該如何觀察自己的內心呢,希望看到的您能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描述,在這先謝謝了!

答:簡單說呢,就是思考【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背後的動機,是善還是是惡】,高級的修法就是【我這時的心念是無明煩惱愚痴?還是緣起性空智慧?】。這是【加行道】,即將開悟前的人,分分秒秒都在修這個法,你可能撐不住半小時。


沒搞明白你說的這個觀察自己的內心,是個什麼意思。如果是內觀的話,可以看看太上老君內觀經,記得我還小的時候頭一回看,哇,當頭棒喝的感覺,一下子感覺從頭頂就通到腳底了。


將你自己抽離出來,以第三者的身份觀察每天起床、吃飯、工作/學習、出行的那個「你」,觀察他/她的起心動念以及所言、所行。


謝邀。內觀並非是孤立地往身體內看,那樣做只能看到意想中的空寂,空洞且毫無意義,與道相背。我們所有的內在活動,離不開外在的事與物,二者是一體的,不能分裂來看。內觀是指日常生活中,時刻關注到內心對外在事物的反應,即內心活動。這種關注是內心的一絲不苟,是回歸當下,返本還源的探索。


先學會靜坐


人之見非眼之見也,心之所以見也,觀心在觀己之見。


推薦閱讀:

TAG:道家 | 王陽明王守仁 | 儒家 | 佛家修行 | 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