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施一公之問到中國製造2025——一個非典型工科生的機械製造實習體會

前言:本文作為課程報告,寫於一個實習期間的夜晚。作者水平有限,文章帶有私貨。發文並未仔細校對,難免詞不達意,語句混亂,若有錯誤還請諒解:)。

--------------------------------------------------------------------------------------------------------------------------------------------------------------------------------------

金工實習,全稱金屬加工工藝實習,對機械類的學生這門課機械製造實習。在清華談到這門課,出現頻率最高的或許是「累」、「做個小鎚子」、「沒啥用浪費時間」等略顯抱怨的辭彙。暫且不論新雅書院的某專業還設置了時長四周的金工實習A,為期一到三周的金工實習幾乎是各理工科院系的必修課。或分散在學期中,佔用每周一天的時間;或集中在酷熱的夏季小學期——據說這是為了避免讓工科生們四年內修不完課程而不能按時畢業設計的 (畢竟,清華工科畢業需要至少170學分,而北大及清華的文商科院系可能只用150學分左右) 。

在酷熱還未完全褪去的八月的北京,清華的工科生們齊聚在離紫荊公寓1.7公里的李兆基科技大樓,做起了小鎚子。沿著鋸切線切了一個多小時後,總算是完成了第一步,在師傅的號令下進入B227休息。我習慣性地打開手機,刷一會兒朋友圈。喲,經管的一個大佬又去投行實習了,那個在北大某高富帥曬了曬在加州西海岸灣區和女友的度假照,最近認識的機械系研究生學長還在自學Python轉行互聯網並準備華為的校招。「世界真大」,我對旁邊的同學感嘆道。

這個暑假其實我也算去了很多地方。先是去日本進行材料專業實踐,後是去英國參加一個交流項目。其實清華還是一直在努力培養同學們走出象牙塔的意識的。不討論經費問題的話,學校還算支持同學們參加各類假期實踐活動。而理工科院系基本也有「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兩門實踐性的必修課。當然,課程質量是否足夠高,以及這種實踐課是否真的起到了想要達到的目的,或許還有待商榷。不過,當論及清華大學的金工實習課程時,某材料三字班的學長的評價還是很客觀的。「對專業和以後乾的事兒可能用處不大,不過課程本身質量還是很高的,現在回想起來也是寶貴的經歷」。至少和當初構建集體主義的新生軍訓不一樣,那個學長的QQ空間里還保存著每天金工實習做出的小玩意的照片。15天的金工實習里,清華工科同學的朋友圈還是很精彩的:從特種加工的線切割、激光切割、內雕到傳統加工的鑄造和車鉗工,似乎每天都有同學放上自己的得意之作——這一點和軍訓後只有刻奇式的告別還是很不同的。

對於材料學院的同學,機械類的知識比較欠缺。在金工實習開始時,大多數同學修過的機類課程只有《工程圖學》,以及勉強算得上金屬學知識的《材料科學基礎II》及工程方向的《工程材料》。製圖類軟體,力學課和機械原理幾乎都沒有接觸到。不過清華的同學大抵學習能力還是很強的,在實習過程中至少能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基本的要求。不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基礎課,在某些時候也難免有隔靴搔癢之感。記得在車工實習的時候,師傅問我們電機的動力是如何傳送到工件上的。我腦補了一下在老館自習時偷窺到的旁邊學姐的機械原理課本,想像著回答的複雜性。不過師傅的答案是簡單的,「皮帶和齒輪傳動」。當然是這是完全正確的,不過我總感覺還少了些什麼,又或者課程基本要求上我們只需要知道這些就足夠了吧。

這幾天,問答類社區平台「知乎」上一個很老的問題又被翻了出來。題目是「如何看待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的言論「當國內所有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時,我認為國家出了大問題」?」我自然不認為自己算得上什麼「精英」,不過作為國內頂尖大學的一個學生,還是算看到了一些包括自己在內周圍同學的選擇與思考。打開Info上公布的轉系報名表,不難發現計算機系和經管學院是轉入最為火熱的院系。儘管學校沒有公布各院系的轉出人數,從各種渠道也能了解到個大概。基礎化生類學科、傳統製造業工科和某些土建類院系一直是轉出大戶,有的系甚至年年用滿轉出名額上限。

隔壁的北京大學大抵是類似的,經濟管理學部的光華和經院從來都是轉入熱門學院。我一直覺得大學生的普遍選擇是能反應一定社會問題的。無論專業緒論課的老師如何向台下剛入學的新生們展示著自己專業的廣闊前景,現實總是不那麼美好的。2017年一線城市Q2全行業平均年薪報告顯示,金融行業以22.17萬元高居第一,互聯網和房地產業分別以20.03和19.38萬元位居二到三位,而能源化工、機械製造的平均年薪分別為17.66和16.31萬元。H1全行業人才凈流入率顯示,金融、互聯網人才凈流入率都超過3.5%,而能源化工和機械製造業人才流入率大概是取了一個相反數。難怪,無論顯得有多庸俗,清華和北大的很多同學都會在主修專業之外選擇一個經濟金融管理類的雙學位或是輔修專業。

「條條大路通CS,人人都上華爾街。」

「清北的學歷,搞起商科來,總還是有優勢的。」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聽一個老教授說過,很多年以前,清華最難考的專業可不是經管,而是建築系。在建築系的培養方案與其他院系存在很大差異的情況下,依然出現了六字班建築系大規模轉出的現象(即使所謂的大規模轉出只有不到10人) 。向「錢」看,似乎是高知精英們也難以迴避的問題。化學系的小A每天過10根柱子,還發明了告訴過柱的技巧;材料學院的小B一天燒10小時爐子,做出了很好的新型精密陶瓷的表徵;機械系的小C本科期間做過很多創新類的SRT,現在正為老闆接的某個項目搬磚;建築系的小D前幾天趁著放假接了一點私活,整天待在建管沒日沒夜地做著設計;經管學院的小E剛剛拿到了頂尖公司的實習生certification,為申請美國名校商學院的個人CV又添加了一個亮點。按照新華字典的說法,「他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我們還是先不討論光明的前途,還是回到三年前施一公之問吧。學術大牛施一公認 為,「研究型大學從來不以就業為導向,從來不該在大學裡談就業。就業只是一個出口,大學辦好了自然會就業,怎麼能以就業為目的來辦大學。不是說金融不能創新,但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我認為這個國家出了大問題。管理學在清華、在北大、在整個中國都很熱,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一件事情。」對於這個觀點,知乎上的最高贊的回答很有意思,也值得讓人思考。

「當所有精英都被逼得去干金融才能得到高收入,一定是出了大問題。」

我暑假去日本和英國的最深印象,不是天天都有所謂的「fresh and sweet air」,也不是日本一條街10家萬能的便利店,亦不是英國似乎大得讓人懷疑地皮利用率的連片草地。而是在這兩個國家的頂尖大學裡,PI和學生們似乎都不那麼急躁,能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來做自己喜歡的研究。和一位牛津材料系的老師交流時,我問他為什麼選擇了他現在的專業和研究方向,以及如何看待科研人員的收入往往不及搞金融的人。他的回答讓我體會良多。「我只是在做我喜歡的事情。我16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材料科學,那時候我對晶體管的原理感到十分好奇,於是選擇了電子材料專業,知道現在還在從事相關的研究。在英國,你提到的不同行業間的收入差距並沒有那麼明顯。打個比方,我當年進了商學院的同學可能一年能賺50萬英鎊,而留在大學做研究的同學也能一年賺30萬英鎊。差距大嗎?還是不小的。但我們都衣食無憂,能買得起房子,能在假期去想去的地方玩,所以為什麼要抱怨呢?」

「我們都衣食無憂,能買得起房子」。

牛津的房價和生活費可能不如倫敦可怕,不過在英國可能也算很高了。在8000多公里外的北京,上海,房價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極其「可觀」的數值。我不清楚多少人能在不依靠家庭資助的情況下買得起海淀區一套學區房,不過我要是繼續堅持自己的行業,我想10年之內我應該是不行的,畢竟堅持材料專業意味著至少要讀個PhD,要是再出個國,怕是先要負上十好幾萬刀的債務吧。

材料專業是一個基礎學科與製造業結合的interdisciplinary的專業。材料加工方向是材料專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在中國學機械類的傳統工科,就不能不談到現在製造業的問題。金工實習課一開始,緒論課老師就不停提到2015年國務院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中國製造2025》提出,「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中國是一個製造業大國,這是毋庸置疑的問題。至少在日本的免稅店和我喜歡的精靈寶可夢中心,還是能看到不少「made in China」的注釋。但中國的製造業又面臨很多的問題。技術上來說,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圓珠筆事件」,讓中國的民眾驚奇的發現,一個擁有完備工業體系的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竟然造不出圓珠筆筆珠。當然,報道也是出了偏差。至少中國從來沒有造不出筆珠,按照某金工實習老師的說法,中國(之前)造不出來的是與筆珠配套的筆尖卡槽。精細工藝上,很多機器仍然大量使用德國、日本所生產的零件。記得金工實習期間看過一個小視頻,展示了德國和中國產的滾軸的差距(我忘了這個工件是否是這個名字)。給兩個滾軸施加大致相同的初速度,國產的滾軸大概轉了幾秒後就停了下來,而德國產的滾軸卻轉了快一分鐘。這可以歸結於摩擦學問題,也就是中間的小珠子的直徑一致性的差異

———「 果然還是小珠子造不好。」

若只是技術上的問題,作為一個未來樂觀主義者,我覺得都不是大問題。有了足夠長時間的發展和技術經驗的積澱,我不認為中國工業科技的實力會弱於先發達國家。但很多問題並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個人見識有限,不能做出相對合理和辯證的分析,僅僅展示自己看到的其他的行業從事者的觀點。

製造業不景氣的幾點原因

  1. 國家扶持力度太小!
  2. 成本逐年增加,利潤越來越低。
  3. 很多技術還得依賴德國和日本。

製造業發展不景氣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工資太低,大批人選擇轉行,尤其是年輕的一代,28以下的。大家都是普通人,幹啥不也求個溫飽,以前做機械還行,現在么……哎!就說下我知道的情況!我國機床目前來說,大廠都用發那科,我們一般稱之為小黃機,能掛14把刀那種,一台也得20萬。然後做筆記本就需要大黃機,可以掛21把的那種,35萬一台。這個機床必須依賴進口!(這裡是便宜,但是往往要生產一個很大的訂單,100台就得上千萬了!)

一般小廠用的什麼?三菱,西門子。有的還用華中系統,瀋陽的機床。我不是黑中國的製造業,你們知道國產機床如何銷售的嗎?先給你用,你只需要付1/3的錢就行,然後開始做產品,做出來賣錢了,覺得機床還行,才付款!有的甚至免費給你用,而且售後就駐廠面,幫忙解決各類故障,以求能接下訂單。因為什麼?質量問題太差,技術售後一走,一般技師都搞不懂這機器,還有就是如果產量大,精度很難保證。說完機床!我在來說說利潤,比較火的一款手機r 9(我真做過!),那個鋁合金後蓋,五道CNC 工序之後,拋光陽極,賣給收貨方才120元錢一片!我們當時用小黃機做,全套工序做完,良品率不到40%,差點工廠就被這個單子搞死了!

作者:成都梁朝偉

鏈接:zhihu.com/question/5440

說點製造業里景氣的部分吧:某高科技製造業(與互聯網電商等等無關,純製造業,跟房地產關聯不大),主要做國內市場。朝陽產業(絕對不是夕陽),行業里全國前三,營業額在世界同行里也排得上號。各種高大上,要質量有質量、要科技有科技、要漂亮有漂亮。產品三天兩頭在各種電視、電影里當正能量背景,不知鼓舞了多少小粉紅的美麗心靈。公司總部接待大廳里一水的領導人參觀介紹,你要才是省部級,都不好意思擺正臉照片。這麼牛掰一公司,每年利潤率多少?毛利大約1/3這個量級(不必在意毛利數字,演算法而已,關鍵是後面的純利數字),扣掉各種稅負開支,賬面純利大約6-7%。

但是--但是,我國有各種優越制度,被各位好漢玩得那叫一個溜。例如尾款。所謂尾款,一般是5%,客戶滿意了再交的最後那部分貨款。南方沿海還好點,內地的豪傑們明明用得滿意,沒有問題製造問題也要找個理由把尾款扣掉。再加上各種你懂的花銷,實際純利不過3%上下。這就是製造業里最最精華的那部分的利潤率,在本產業朝陽時代的利潤率。比不上房地產高潮時期全國最差的房地產開發商。比不上前兩年全國最差的野雞銀行。一年利潤比不上互聯網產業里一個二流騙子圈的錢。

作者:齊遨

鏈接:zhihu.com/question/5440

所以說了,實業誤國,炒房興邦?炒什麼都可以興邦。說「炒什麼都可以興邦」,其實是說現在實業界的尷尬,其實炒貨也是有風險的,但是相對於實體經濟微薄的利潤,甚至可能的虧損,利用自己的眼光和專業知識,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去投機也是無奈之舉吧。對於製造業未來的看法就是產能過剩還是嚴重的,可能還需要經歷一波淘汰,時間難以預測;而且市場經濟在進行調整的時候往往會「矯枉過正」,所以一旦調整結束,就不是產能過剩了,而是產能不足。

現在的中國特別像8、90年代金融泡沫破滅前的日本,而且是泡沫破滅前的中後期。日本泡沫破滅前期的特徵在中國都驗證了,比如:1、地價不滅,房地產急劇暴漲。2、人工飛漲,企業招人困難。3、出國旅遊熱,日本人在全世界購物。4、全世界投資熱,日本買國外企業,買國外地產。5、藝術品收藏熱,梵高的《向日葵》就是在那個時候被日本人天價入手的。現在來看,中國的這幾個現象全部都發生了,而且有的已經發生完了,有的正在進入尾聲,所以我判斷中國現在的階段是「金融泡沫破滅的中後期」,絕不在前期。但時間長度是難以預測的。

作者:周詩勇

鏈接:zhihu.com/question/5440

問題很多,有的能說,有的難以細說,有的或許不能說。製造業本質上還是一個普通的行業,與其他行業並無明顯特殊之處。中國曾經有著巨大的人口紅利,現在也形成了完善的工業體系。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不過是國家和社會這樣的巨大機器中的一顆小螺絲釘。

但螺絲釘亦需思考自己是否擺正到了正確的螺紋鑽孔里,亦需思考自己負責的零件是否達到了最大的機械效率,亦需思考這個大機器是否朝著最優化的路線前行。

這時,突然想到了他的一句名言,「人的命運吶...」


推薦閱讀:

智造轉型 | 水泥工業發展現狀及兩化融合重點舉措分析
MES系統的追溯管理
一份高端製造的入門說明書,五軸機床

TAG:製造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