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永澄:積極主動,一切成長的第一保障

來一個問題:當聽到「積極主動」這四個字的時候,你覺得它是什麼意思?

我問過一些職場人士,他們認為「積極主動」就是:

? 早點去單位/公司

? 多給自己的領導服好務

? 工作都是為自己做的,要多干點活

? 要跑動些人際關係

? 平時要機靈點,懂的察言觀色

? 有事沒事可以多加加班

不知道你會怎麼想,上述說的內容也沒有太大問題,不過更偏重於具體的實例(What)層面。通常,大家不知道如何定義一個詞,就會用「你比如說……」這種句式例證解釋,就拿積極主動而言,如果你問我說積極主動是什麼意思啊?我可能會說:「你比如說吧,你早點去公司,就是積極主動」,而一個例子只能表示這個概念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做到「窮舉」,你很有可能就會陷入以偏概全的境地。

如果想弄清楚它到底是什麼,應該找尋它的概念/定義。恰好有本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就講到了「積極主動」的概念,作為7個習慣中的首位習慣,積極主動就是:每個人都有營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的主動性和責任感

關於「概念」的重要性,我之前寫文章(詳見:《現在開始,積累你的概念庫吧》)特彆強調過,在概念上投入多少時間都是值得的,尤其是這麼重要的概念。我們必須投入時間來澄清具體細節,你看這裡有幾個關鍵詞:

? 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環境: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發展和成長營造環境。

? 內外部環境:這種環境既包括內部環境,也包括外部環境。內部環境指的是自己的心態,本質上是解釋系統;外部環境指的是自己的生存環境。

? 主動性:必須主動營造環境,這種主動是分層次的,這跟自己的標準有關, 標準越高主動性越強,而標準來自於圈子、平台、對手、導師的水平。

? 責任感:責任包括你的身份、標準和行動三個關鍵值,你要為自己在任何一個身份下的成長和發展承擔責任並採取行動。

你看,別看這四個詞語簡單,但是它包含的表徵實在是太豐富了,越是積極主動,越能體會到它的價值所在。

寫了整整一篇讓人看不懂的概念,必然說明「積極主動」這個概念太重要了!我認為它的價值體現在:

? 前提性:它是所有成長者的必要前提。它是所有習慣的元習慣,如果這個習慣不具備,其他習慣就無法養成;它是高效能人士的首位習慣,沒有這個習慣,發展將處處受阻;它在六大元規範中排位第一,是一切成長者必須遵守的首要規範。

? 通用性:它在各個年齡層次、各個行業、各種身份中都是適用的,家庭和睦、學習提升、攻堅克難、人際交往、興趣發展、創新創業、自我實現中都需要它。

? 必要性:它是成長的保障,沒有它,你會特別封閉,內心焦慮、軟弱,對外卻自大、傲慢、偏見,沒有它,所有績效取得的效能會降至不到原來的百分之一。

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用我匱乏的語言來描述它的真正價值!還真是只能舉幾個簡單的例子看看:

Example1:夫妻兩口子吵架,無論是哪一方,只要向自己問一句:「我在努力營造適合發展的外部環境么?我在發揮我的主觀能動性么?我在承擔我的責任么?」然後這個問題就一定會解決。只不過,很多人「積極主動」的能力都不足,上面幾個問題無法在吵架的時候問出來的罷了。

Example2:自己加班熬了幾個夜,終於把一份市場策劃方案做好了,給老闆送過去。老闆看完之後把方案扔在一邊,說了一句:「你都做了些什麼破爛玩意?」這個時候你會怎麼想?很多人會沉寂很久的,好幾天沒有辦法緩過神。而如果稍有積極主動能力的話,就會快速調整自己的內心環境,然後把方案再優化就好了。

只是兩個例子,積極主動的能量就可見一斑!隨著你不斷刻意訓練這個能力,你就會越來越發現,積極主動的能力會應用在每一次決策上,無論是工作幾分鐘站起來扭扭腰,還是選擇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

積極主動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一個一個層次來看:

從最顯著的原因來看。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習慣性防衛,也就是在遇到任何一個自己並不滿意的外部觸發時,比如說:別人罵了自己一句、遇到別人的不同意見……等等,會不自覺地抵觸和防禦。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如果人類不防衛的話,在進化的路上,很容易被獅子老虎給吃掉。更常見的情況是:當自己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區,進入學習區時,特別容易產生習慣性防衛,稍微有一點點挫折就想退回來。對於成長者來說,進化史上讓自己活下去的那些武器,現在卻成為限制自己的障礙了,這就是習慣性防衛。

慢慢深入第二個層次。我很喜歡《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書中的一句話:高效能人士能夠在刺激和回應之間擁有選擇權。如果你用TMBRT模型(人類行為本質模型,具體見:《徹底解決目標反覆失敗的三種方案》)來看,所謂的刺激就是觸發器(Trigger),而回應就是行為(Behavior),從這個本質來看,TMBRT模型可以被有意識的自己所更改,以此來讓自己擁有選擇權。這就是主動性,我們都可以剋制自己的小我,在各種刺激中擁有更多的選擇可能。我特別喜歡李笑來老師《把時間當作朋友》書中的插圖,我放在這裡幫你更好地理解:

最深刻的層次,是我用自己的解釋系統來解釋的,再次看看我反覆發的圖:

你看,當我們被任何一件事情觸發的時候,我們都會感受到「認知緊張」,緊張程度從最輕鬆到最緊張,大約會啟動三種不同的解釋系統:最輕鬆時啟動專家解釋系統、最緊張時啟動經驗解釋系統(尤其是逃避系統)、認知緊張中度狀態下會啟動理性解釋系統。如果一個人的過往經驗中,充滿著恐懼、悲傷、抑鬱、傷害、擔憂,那這個人的解釋系統就會把這些負面情緒投射到當下,然後啟動自己的習慣性防禦。而積極主動,就可以幫助自己擁有覺察能力,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主動啟動理性認知和思考系統,做出獲得更多更適合自己短期、長期綜合利益的

這三個層次的原理,需要反覆看才能明白,但由於「積極主動」實在是太重要,我認為這些原理一定會有真正想要成長和提升的夥伴能靜心去看,並能看懂、去實踐!

現在回想起來,我真的很榮幸,在二十歲附近喜歡上了心理學,懂了一個詞——覺察。多年的訓練,我的覺察能力大幅度提升,可以快速地發現自己的觀點、狀態、感受的變化,也是因為這個,我能更容易理解積極主動能力的不同層次。

我認為積極主動的能力大約有四個層次:意願、資源、選擇權、自我決定。因為要持續訓練才能獲得表徵,所以,在這裡也不詳細展開,只是說說我對這四個層次的簡單理解。

意願。這是最基礎的積極主動,即:自己想要(Want)。「我想要」的東西通常都是優於自己當下擁有的,所以,但凡能說出「我想要……」的人,通常都是積極主動的。只不過,當他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是不是還能堅定地喊出「我依然想要」,就可以區分自己積極主動的層次了。另外,沒有人可以叫醒一個假裝睡覺的人,自己都不想要、不期待改變、不期待成長,別人也沒有辦法。

資源。那些說著「我想要」的人,經常無法達成自己目標的原因,是受到資源的制約。資源制約的背後是自我限定,其實每個人的資源都是充足的,只不過如果自己做不到積極主動,資源就不會來到自己身邊。所以,在資源層次的積極主動,不僅僅要做到自己「想要」,更重要的是在面對問題、挫折的時候,會「持續想要」,以此吸引更多資源幫助自己變得更好。

選擇權。能夠達到選擇權層級的積極主動,水平更高、適用範圍更廣泛。這就是上文提到的「在刺激和回應之間有選擇權」,這句話已經很本質了,可以應用在所有領域,有沒有意願、是否有重組的資源,都是選擇權的一個具體投影應用罷了。而如何真正讓自己擁有選擇權,從而可以理性地面對刺激,更從容地做出選擇,這個時候的積極主動已經非常高層次了。

自我決定。這是目前我的認知中最高級的積極主動。動機理論中有個細分叫自我決定論,它聲稱人們通常有內外兩種動機,外部動機還可以細分為四種不同的形式,無論何種動機,最重要的就是內在動機,主要包括:興趣、享受和內在滿足三大類。自己期待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並因為達成而感到滿足才是最強大的動機,它決定著自己究竟是誰。如果你可以找到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可以更容易地匹配上自己的自我決定論,來體驗最頂級的積極主動。

我非常重視「積極主動」能力的提升,因為這種能力是一種對心態管理的能力。改變的核心表徵有幾個:解釋系統、心態、方向、方法、能量,只要提升一個積極主動能力就可以讓心態變好,那為什麼不去持續訓練這個能力呢?

幸福進化俱樂部的門檻中有個叫分身術訓練營的活動,就是訓練積極主動能力的,只需要一張工具表就可以快速提升該能力。之所以把這個活動作為第一個門檻,其實就是用來過濾的,如果有些人不符合積極主動的要求,那就請他離開幸福進化俱樂部,可以去其他組織玩。雖然這樣會損失一部分用戶,但是,我堅信劣幣驅逐良幣效應,我寧可不要那麼多幣,也要全力構建良幣生存的生態空間!

文章最後,希望你能講一個故事,關於你因積極主動而獲得驚喜的故事,我等著看你積極主動的結果。

之前寫過六大元規範的文章,由於我的三觀體系被更新了,所以,這次我來重寫這個系列文章,希望能夠為我的小夥伴們展示每個元規範中最重要的部分!

這個系列的文章必然會被俱樂部的夥伴反覆翻看,雖然讀起來確實有點難,但是還是那句話:學就學點自己不太容易理解的,學就學點終身受用的知識!

易仁永澄,助力職場青年的個人目標達成。

個人公眾號:永澄老師(YCMentor)要想目標達成,就找易仁永澄!

推薦閱讀:

永澄:寧可拖死,也不開始,因為你掉進了這個怪圈
永澄:當你用自己的強項競爭時很可能會倒霉!
永澄:現在開始,積累你的概念庫吧!
永澄:個人成長只是最低水平要求!

TAG:目標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