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與解讀(一)

  1. 毋庸置疑的是,對於任何一個文學文本來說,作者的「本意」對於讀者來說總不是可以徹底獲取的。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思想實驗:假設對於某一個文學作品,存在這樣一本配套的、由同一個作者在事後寫的書:每一個你想知道的關於解讀上的疑問都可以在這裡獲得解答。但是即使擁有這樣一本「指南」,我們真的就能獲得作者的「原意」了嗎?既然這本指南是一定是作品完成後寫成的(顯然,即使是作者本人,在作品沒寫完的時候也是沒有辦法真正對其進行「完整的」解讀的),我們怎麼保證在寫作指南時,作者本人又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對原作品進行了和原來創作時意圖不同的、重新的解讀呢?
  2. 事實上,作者在寫作時,常常是隨著寫作和構思的發展,不斷調整自己對已寫部分的解讀。那麼「作者的本意」,也並不是一個恆常存在的東西——不如說,嚴格來說它甚至只存在於寫作完成的一瞬間。
  3. 因此,即使通過什麼作者日記、訪談之類的東西作為解讀的輔助工具,也難以獲得「作者的本意」。
  4. 但是,雖然有這種不穩定性,作者的本意仍是存在一定的穩定性的……在作者本人的腦中,有一些東西的意味在寫作時確實被固著下來了。不過,對於讀者來說那也常常不是accessible的——作為讀者的我們在面對解讀的多義性的時候,仍無法真正知道哪個解讀是「作者的本意」。

推薦閱讀:

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

TAG:文學理論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