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一人被俘

前面我們講到:

1、大國總愛欺負小國

2、印度高超的詭辯術

3、印度的和平天性是舉世無雙的

4、北京忍無可忍

5、風捲殘雲的戰爭一

6、風捲殘雲的戰爭二

這一期是:

7、中國無一人被俘

——整理自澳大利亞記者內維爾的《印度對華戰爭》

兵敗如山倒

因為士氣瓦解,印度士兵開始毫無鬥志,他們認為自己不可能大敗中國人,所以中國一開槍,他們就往後撤。中國則緊跟著佔領他們的陣地。辛格認為他這時已沒有別的抉擇,只好下令全面撤退。

11月18日,中國在邊界的東西兩段,對印度的殘存陣地同時發動進攻。

拂曉,中國部隊擊潰了西段中國所主張的領土上殘存的印度部隊。

印度軍隊重武器、大炮和其他軍用物資,丟在原處,其中包括許多尚未開箱的美製自動步槍。

凌晨,中國部隊進入了山口周圍被丟棄的陣地,並朝著下面正在後退的印度部隊開火。

18日凌晨5點,坦克部隊兩名軍官到德讓宗的師部彙報,發現師部靜悄悄的,空無一人,連崗哨都沒有一個。

與此同時,中國大約一個營的部隊出現在大約1000碼(900米)的地方,並開始向師部開火。

炮火響起後,師長帕塔尼亞驚慌失措,急忙逃離師部。

離開之前,他讓手下命令軍隊撤退,並向駐紮在附近的騎兵部隊發出口頭命令,要他們設法一直向邦迪拉打過去;如果行不通的話,就丟掉坦克,奔向平原。

7點後,印軍的一個輕坦克中隊,一個野炮中隊,還有幾百名師部和旅部的工作人員因聯繫不到師部,各自爭先逃生。

部分印度軍官想組織起抵抗,但隨即被中國的炮火打散。

因缺少指揮,以及中國軍隊的靈活進攻,各地旅部開始潰散,分散成小股部隊,逃往平原。

但這些小股軍隊大多遭到埋伏,不是打死就是被俘。

到18日中午,整個東北邊境只剩下一個48旅還能組織起抵抗能力。

考爾將軍在此時還命令48旅排出一支分隊解救德讓宗的師長帕塔尼亞【註:就是之前不設崗哨的奇葩師部,此時師部的人早已跑光】

旅長辛格准將提出抗議,考爾大怒,要求機動部隊半小時上路。

無奈之下,48旅抽調兩個連,兩輛坦克和兩門山炮,組成縱隊,前去解救德讓宗的師部。

18日夜,該旅正組織防禦,考爾突然命令他們後撤。

但撤退的過程中,考爾又命令他們固守,於是這支部隊又折回來了。

回來之後,他們發現中國軍隊已經佔領了陣地。

於是考爾再次命令他們後撤,撤退途中,中國軍隊一直保持騷擾。

到19日,該旅的兵力只剩下一個營。

隨後,中國伏擊了他們的彈藥給養部隊,全旅徹底失去控制,逃往平原。

至此,東北邊境已經不存在任何有組織的印度軍事力量。

印度徹底失敗,而中國則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但此時中國軍隊還在向平原推進。而印軍仍在潰退。

士氣瓦解的公眾

11月17日,公眾們滿懷期待地等待瓦弄大捷的消息。第二天,他們卻收到了前線潰敗的消息。

議會會議上,尼赫魯證實了這個消息。他的發言極短,而且情緒低落,聲音顯得衰老、疲乏。議員們在他講話期間鴉雀無聲。

他發言過後,議席上議員們憤怒的質問鋪天蓋地地向他襲來。他只是坐在那裡,一言不發。

當晚深夜,尼赫魯呼籲美國支援。他的想法是:

如果中國部隊繼續向前推進,就要美國飛機截擊在印度領土上的中國部隊;

如果中國空軍企圖襲擊印度的城市,就要美國飛機對這些城市提供空中保護。

呼籲書提得很詳細,甚至寫明了所需要的空軍中隊的數字——十五個。

尼赫魯在驚惶失措的時刻,已把不結盟忘得一乾二淨。

根據印度的請求,美國立即從太平洋派了一艘航空母艦駛向印度海面。尼赫魯還要求派遣運輸機,美國也答應了,派遣了一個美製C-130運輸機中隊飛抵印度。

提斯浦爾地區距離中印交戰的邊境最近。印度潰敗後,考爾打電話給提斯浦爾地區專員,告訴他有關軍事形勢的最新消息。

他在電話中把局勢描繪得那麼危急,以致這位專員在接電話後,嚇得不等新專員到來就攜帶家眷逃往加爾各答。

【評:我現在懷疑考爾是潛伏在印度的中共黨員】

新的地區專員到達後,發現當地的民政機構已停止工作,市政當局曾通過擴音喇叭告訴市民說,當局已不能繼續對他們的安全負責。

部分政客對民眾們發表演講,要求民眾們組織起來,對抗即將入侵的中國軍隊。

然而,這些政客在發表演講後不久,就率先逃離該地區。

看到政客這樣做,有錢的民眾也開始攜家帶口往南逃跑。

提斯浦爾地區的銀行職員燒掉現金,也開始撤退。沒走掉的人撥弄銀行的哪些灰燼,希望能找到一些錢幣。

部分印度官員提議「焦土策略」,即炸毀自來水廠,發電廠在內的所有東西,不留任何東西給中國。

來自報攤的好消息

為了提振士氣,尼赫魯更換掉考爾,任命喬杜里代替他。

喬杜里上任之後,立即辭掉考爾任命的那群部下,並下令東北地區正在後撤的部隊,在他們認為能抗禦敵人的地方構築陣地,不再後撤。

11月21日清晨6點,印度內政部長在外出的時候,發現報攤附近聚集了很多人,這些人很興奮。

他上前買了一份報紙,才發現報紙頭條是中國將單方面地停止戰鬥,並將從東北邊境特區後撤。

他將這個消息通知了還一無所知的尼赫魯。

後來得知中國事先通知了印度駐中國的代表官員,但該官員忘了通知尼赫魯。

【評:印度的這官員怎麼比國民黨的還不靠譜?】

直到此時,印度政府才知道,中國不是要侵略印度,而是要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懲罰。

停火以後

1962年11月20日午夜,中國政府宣布,在二十四小時後他們的部隊將停火,九天以後將後撤。

全世界都獲悉喜馬拉雅山兩側的最大國家間的戰爭,由於中國單方面的停火和後撤已宣告結束。

《泰晤士報》評價:

中國這個突如其來的決定與其說使人們鬆一口氣,不如說使人們大吃一驚。

中國希望印度武裝部隊同樣從實際控制線後撤二十公里,如果印度政府不那樣做,中國保留進行自衛還擊的權利。

這一建議,中國曾多次提到,但印度一直加以拒絕,並且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也拒絕過一次。

現在,打了勝仗的中國並沒有在硝煙未散之時,把勝利者的條件強加於對方,中國堅持的仍舊是它一直建議過的東西。

不同的是它現在已不再是建議,而是警告。

中國還警告:

如果印度試圖在西段恢復前進政策,或者派軍隊重新進入塔格拉三角地帶,「中國則保留還擊的權利」。這是北京的表明意圖的聲明中真正帶威脅性的條文。

中國說:

這些措施是沒有什麼不可理解的,印度懂事了一些,中印邊境局勢才基本上和緩了下來。

英國前外交部常務次官卡西亞勛爵1966年回顧這場邊境戰爭時說:

中國在戰場上取得勝利之後撤回原線;一個大國不利用軍事勝利索取更多的東西,有史以來這還是第一次。

印度的反應

印度軍隊別無他法,只能接受停戰。中國單方面的停火雖然使軍人們感到如釋重負。

可是那些文職人員卻感到好象是在他們的傷口上擦鹽一樣。

在收到停戰消息之後的國會上,尼赫魯剛一坐下,反對派議員就馬上跳起來,聲稱這是「典型的、盤算好的中國詭計」,要求政府保證不要理睬停火併繼續拒絕談判。

但無人能夠提供切實可行的辦法將中國人趕出去。一方面是難以挽回的軍事敗局,另一方面是慷慨激昂的政界輿論,尼赫魯採取了拖延時間的做法。

尼赫魯仍然對周恩來說,中國的侵略是無效的,所有印度認為的領土都是無可爭議,不容談判的。

12月8日中國發出了一份措詞強烈的照會,指責印度「故意糾纏,逃避對實質問題的答覆」。

北京提出三個尖銳的問題:

1、印度政府究竟同意不同意停火?

2、印度政府究竟同意不同意雙方武裝部隊脫離接觸,並且從1959年11月7日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二十公里?

3、印度政府究竟同意不同意雙方官員會晤?

迫於輿論壓力,印度不敢對這三個問題作出回應。

新德里口頭上還是堅持聲稱中國的建議包含禍心,但給軍隊的命令則是除非受到攻擊,絕不開槍。

在國際上,印度仍然想把戰爭的責任推給中國。印度要辦到這點並不難,因為當時印度愛好和平的聲譽還是那麼高,而當時人們對中國的一般評價又是那麼低。

印度國內媒體開始宣傳,中國的撤退是因為供給線不足,面對覺醒了的印度民族,害怕了而已。而西方媒體也接受了這一看法。

人們普遍相信印度戰敗是因為中國使用了比他們多得多的軍隊。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據印度陸軍事後估計:

中國在東北邊境特區戰場使用了三個師的兵力。

印度在東北邊境特區的兵力最多時約達二十五個步兵營,略低於三個正規步兵師。

因此,中國的兵力全面來看,在數量上只佔很小的優勢。

但印軍部署分散,所以在大多數的戰役中,中國軍隊不難實踐毛澤東的「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的教導。

這場戰爭後,印度統計出的傷亡數字:

印度:

死亡:1,383名

失蹤:1,696名

被俘:3,968名

中國

傷亡未知,無人被俘。

中國單方面撤退

儘管印度仍然在口頭上拒絕談判,中國卻在11月30日單方面宣布:中國部隊即將開始後撤。

12月1日中國部隊準時後撤。

12月5日中國人在邦迪拉把一些受傷的戰俘交還給印度,大概在一星期以後,中國部隊從邦迪拉撤出。

中國部隊有許多打掃戰場的工作要做,在做這些事情時,他們是一絲不苟,甚至有些小題大作。

他們把印軍撤退時遺棄的全部裝備盡量完好地歸還印軍,他們認為這對他們來說是個帶原則性和引為自豪的問題。

中國軍隊繳獲了印度很多裝備:輕武器、迫擊炮、大炮、卡車、炮彈和彈藥、服裝,還有幾箱印軍還沒有來得及打開箱子的美式裝備,以及一架尚能使用的俄國制直升飛機。

他們將裝備搽乾淨,而後詳細地列出清單,交接給印度。印度方面指派了若干行政官員辦理交接手續。中國移交了物資,並拿到了收據。

中國並沒有公布這樁異乎尋常的交接行動,以後也說過它並不打算公布。中國稱之所以採取這樣的舉動只是為了進一步表示爭取和平解決的誠意。

印度軍隊對中國的這一做法沒有任何表示,文官們一致指責中國的舉動是別有用心。

中國宣布停火以後,印度政府發現:許多亞非國家明顯地傾向於認為,是北京方面作出了使爭論回到會議桌上來的真誠努力。

印度仍然用他們特有的辯論技巧,將戰爭的責任推給中國,並繼續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受害者,把中國說成是侵略的和頑固不化的。

印度這一說法,再一次得到西方世界的認可。只是,這次戰爭後,西方不再對印度能在軍事上抗衡中國抱太大期望。

這場戰爭對印度有什麼影響?

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請關注公眾號【戰略總局】,收看下集:50年之後,印度還在氣惱!

精彩預告:

在印度國內,上上下下對這場戰爭進行了反思,然而反思的結論則是:這場戰敗,純粹是因為尼赫魯太愚蠢,過於相信中國,結果中國背叛印度,才導致印度戰敗的。


推薦閱讀:

在路上,我所認識的那些「日本朋友」和「韓國朋友」
搶灘印度、模式對決,小米和OV的血拚再次上演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百態生活素描中的命運告白
印度政壇往事(1):夏斯特里篇
現階段的中國需要一場戰爭么?

TAG:印度軍事 | 印度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