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研究七十年代工業生產的新數據

前幾天寫了國有企業下崗的根本原因(zhihu.com/question/2105),得出了一個結論——文革結束時,國有企業開始以扭虧為盈為目標,向企業放權,從這個時候開始,整個社會就逐漸向著不適合國企生存的狀態變化了。

這個觀點引起了一些爭議,但有趣的是,大部分爭議不是在後面半部分——大家都認為在計劃經濟模式下向企業放權必然會產生這個結果,而是在前半部分——很多人認為當時的國企根本不需要扭虧為盈。

認為企業不需要扭虧為盈的原因有幾個。

第一,一些人認為計劃經濟下的國有企業沒有虧損或者盈利這回事兒。

當然不是這樣, 1972年12月7日,財政部頒發了一個辦法,就叫《國營企業利潤交庫辦法》 ,詳細規定了國有企業利潤上交國庫的規定,還包括了「 企業無故拖欠上交利潤的,監交單位有權通知銀行從企業存款中扣交。 」、「 虧損企業的實際虧損數超過年度虧損指標,以及盈利變虧損的企業,必須寫出檢查報告,提出扭轉措施,經企業職工討論和監交單位提出意見,並經上級機關批准,才能給予彌補。 」等虧損導致的懲罰措施。

而人民日報每每在批判「利潤挂帥」時,也一定會提到一點「當然,我們批判「利潤挂帥」,並不是說就不要利潤了。我們工人清楚地知道:企業上繳的利潤是我們社會主義積累的重要來源。積累是保證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文化大革命中,我們批判了「利潤挂帥」等修正主義黑貨,端正了辦企業方向,使企業出現了嶄新的面貌,現在全廠的利潤總額,相當於文化大革命前的二十多倍。」——1976-06-19《人民日報》

因此,文革期間不僅需要利潤,而且希望有利潤,對虧損的企業還有懲罰措施。說國有企業沒有虧損這個概念,或者是無所謂虧損,當然是錯的。

第二,有一些人認為,國有企業當時發展得實際上很好,只是因為一些生產以外的原因,才出現了暫時的損失,根本不需要扭虧為盈。

這點就比較難以說明了。因為你很難說清楚這些虧損到底是什麼導致的。

比如很多企業因為自然災害沒法生產,那肯定會虧損。

比如因為偉人逝世或者政治運動多了了大家停止生產,也可能導致虧損。

比如國家提了一個不切實際的高生產標準,導致企業沒法完成生產計劃,那也可能被算成虧損

再比如國家為了部門間的協調協作,削減一些企業的產品出廠價,也會導致虧損。

我查閱了很多文獻,至今為止,沒有人能夠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明白,大家都是在空對空。

只好自己動手做了。

幸運的是,我找到了一套材料,叫做《燃料化學工業統計年報》,他包括了石油、化工、煤炭等行業所有企業的微觀數據,包括這個企業雇了多少人,發了多少工資,用了多少原料,生產了多少產品,賣了多少錢,全都一清二楚。

在這個年報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叫做「主要產品技術經濟指標及消耗定額」,詳細給出了不同產品的產出消耗,比如一噸硫酸要消耗多少硫鐵礦,多少水,多少煤,全都一清二楚。

這樣的微觀指標,恰好就完全避免了前面說的幾個例外。無論是停產、價格、產出計劃,與一個企業的微觀技術指標都沒有關係。如果這個企業的技術經濟指標和消耗定額變差了,那這個企業的生產一定出了問題。

那麼從1970年到1980年,各個企業的一些產品的技術能耗發生了什麼變化呢?我找了三個廠的三個產品,各挑了一項比較有代表性的技術指標來看,結果是這樣的:

如果畫圖的話,我們能看到三條倒U型曲線——從1970年開始,各項指標全面惡化,從1976年開始,各項指標又呈現好轉。

當然,我在這張表格里只是挑選了幾個企業上傳,但並不意味著這些企業沒有代表性。

為了比較全面地呈現生產情況,我這裡再把1976年的純鹼(氨鹼法)生產技術指標貼上來,和之前1970年的指標比較一下,可以看到3個有數據的廠,8個可比的指標,去掉兩個年度中不可比的數值,一共有22個指標。

整理如下圖:

可以看到,76年比起70年來說,這22個可比的工業指標裡面,有16個指標是惡化的

一般來說,生產工藝只會越來越好,為什麼會越來越差呢?1976年之後,為何又好轉了呢?說到這裡,我想起了一些知友常常提到的「鞍鋼憲法」,他們認為,「鞍鋼憲法」是能夠幫助無產階級牢牢掌握生產資料,同時又對生產有很大促進的最好實踐。

然後我就對1970年到1980年《人民日報》上提到「鞍鋼憲法」的次數給算了出來,再把他和前面提到的每噸純鹼消耗焦炭放在一起,結果如下:

當然,我沒有每個企業實施鞍鋼憲法的情況,也沒有辦法度量「兩參一改三結合」的形式到底是是如何落實的,我就是這麼一畫,不想表達因果,也沒有別的意思。

這個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給大家一個參考,用這個之前沒人用過的數據,可以來幫助我們理解70年代的工業生產,到底發生了什麼。


推薦閱讀:

財富世界裡的「吸星大法」(下)
經濟學與愛情:結構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戀
學術會議上,如何吸引聽眾提問?
經濟學原理|供需
放棄的力量

TAG: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