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壓力產生焦慮,個體通過一定的機制,接觸焦慮,恢復心理平衡。具有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

1、積極意義:恢復心理平衡。

2、消極意義:壓力緩解後退縮和恐懼。

自我壓力和焦慮的來源:自我受超我、本我、環境脅迫產生壓力,進而產生焦慮。焦慮是促使自我發展的一種機制。

心理防禦反應就是自我使本我、超我、環境均能接受(環境允許、超我接受、本我滿足)的反應。

逃避、欺騙、攻擊、代替、建設

一、逃避性防禦機制:一種消極防禦方法。

1、壓抑repression:最基本的防禦機制,將自我不能接受的心理內容壓抑到潛意識中,是一種動機性遺忘(與自然遺忘不同),做夢、口誤、行為失誤往往都是壓抑的結果(既潛意識的行為)。

最極端的壓抑是失去記憶。精神分析學派主張將壓抑的潛意識意識化,而部分心理學派認為最好還是忘卻了好!

2、潛抑:是無意識的將意識不能接受的心理內容壓抑到潛意識中。

壓抑和潛抑的異同:都是潛意識過程。壓抑能被意識覺察,並困擾意識感受衝突弱而有力;潛抑是意識無法覺察的心理過程,全部發生在無意識中。比如:「俄狄浦斯戀母情結」是潛抑、兒子想頂撞母親卻又怕母親傷心時是壓抑。

3、否定denial:最原始、最簡單的防禦機制,意志薄弱而知識結構單純的人常使用這種機制。拒絕承認不愉快的現實而保護自我。否定與壓抑相似,但否定不是忘卻,而是扭曲。眼不見心不煩、掩耳盜鈴、「這不是真的」都是一種無意識的否定。

否定分兩種:①拒絕感受現實(主體不感受-拒絕面對現實);②扭曲感受現實(主體對客體扭曲感受-錯誤面對現實)。

在無力改變的情況下,否定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4、退回regression:在挫折面前幼稚化,即反成熟的倒退現象。小孩子受委屈、遭挫折後尿褲子、哭鬧行為;「媽呀!」;夫妻吵架後會娘家訴苦等。夫妻之間的撒嬌是一種退回,但是一種情趣行為。

二、自騙性防禦機制:

自欺欺人,是一種消極防禦方法,具有反向作用(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合理化作用(尋找理由為自己辯解)、抵消作用(與合理化作用相似,但除了理論之外還有行動)、隔離作用、理想化作用、分裂作用。

1、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將意識不能接受的心理內容壓抑進潛意識,並以相反的外顯行為體現出來。外顯行為與內部動機成反比。反向行為是一種壓抑過程。

反向行為是一種無意識行為——即反向者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無知覺。

使用得當,是一種適應性行為;使用過度,壓抑太多,以反向行為表現出來,輕者不敢面對自己,重者將造成嚴重的心理困擾。

舉例:由愛生恨;此地無銀三百兩;以退為進;繼母不喜歡前妻之子而以溺愛、放縱的方式對待;被告誡吃糖會蛀牙的小朋友看見糖果的時候主動說「不可以吃糖,吃糖會蛀牙」;我的心理只有你沒有她。

2、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製造合理的理由來掩飾自我的傷害。

①酸葡萄(sour grapes):追求的事物無法得到而貶低目標,緩解焦慮,以恢復心理平衡。

②甜檸檬(sweet lemon):企圖說服自己和別人,自己所做成或擁有的已是最佳的抉擇。

③推諉(projection):將個人的缺點或失敗,推諉於他人,以平衡心理。

3、儀式與抵消(ritual and undoing):用象徵式的事情和行動來嘗試抵消引起內心焦慮的事件。

4、隔離(isolation): 將個人感覺相關的事實從意識境界中加以隔離,以避免焦慮。如:將死亡說成仙逝、長眠、歸天。

5、理想化(idealization):對某事物給與過高的評價。戀愛中的人將戀愛的對象理想化。

6、分裂(dissociation):在不同的場合以不同的子人格行動。

三、攻擊性防禦機制:轉移和投射

1、轉移(displacement):將對不安全對象的心理內容轉移到安全對象上。

如:丈夫被上司批評,回家與妻子冒火;妻子手氣後打孩子,孩子踢狗一腳。打狗看主人,愛屋及烏,記得綠羅裙處處愛芳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以點帶面也是典型的轉移(被警察打的人認為警察都是壞的)。移情關係也是一種轉移。

2、投射(projection):自我對抗超我,為減除內心罪惡感所使用的一種防衛方式。所謂「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態度、動機或慾望,「投射」到別人身上。有一首詩「我見青山多嫵媚,諒青山見我亦如是」。

日常生活中投射很普遍,也是人際交往的一種方法。投射往往是用他人做自己的「替罪羊」以逃避責任。

投射會帶來內心安寧,但是影響個體對事物的觀察和判斷,有時還造成人際關係緊張。

四、代替性防禦機制

以另一種事物代替自己的缺陷,以緩解內心的痛苦。代替物可能是幻想,可能是實物。

1、幻想(fantasy):幻想是一種想像作用,是幼兒必經的生活過程。幻想內容與學習經驗有關(隨著學習經驗的增加而有不同的內容。例如,兒童時期的幻想偏向於玩具的獲得與遊戲的滿足,而青春期少年則偏向英雄式的崇拜),一般而言,凡性情孤僻有退卻傾向者,平常又少有自我表達機會,易以幻想解除其焦慮與痛苦。

幻想可產生愉悅(如文學、藝術),可產生破壞性力量(如以幻想代替實際行動)。

幻想是一種思維的退化,不必按現實原則和邏輯思維來處理問題

當現實與幻想混淆不清,就會出現歇斯底里、誇大妄想等癥狀。

2、補償(compensation)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inferiority)(小時候,總覺別人比自己高大強壯而自卑),於是產生「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的需要,個體通過「補償」方式來克服個人的缺陷,滿足「卓越需要」——即以「補償」來克服「自卑感」,構成獨特的人格類型。因此阿德勒主張,欲了解人類的行為,根本上必須掌握兩個基本的觀念一一自卑感和補償。

  當個體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改以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其焦慮,建立其自尊心,稱為補償。分為消極性的補償與積極性的補償。

① 消極性的補償:指個體所使用來彌補缺陷的方法,對個體本身沒有帶來幫助,有時甚或帶來更大的傷害。

例如,一個事業失敗的人,整日沉溺於酒精中而無法自拔;一個想減肥的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以暴飲暴食來減輕其挫折;一個被同學排斥的學生,參加不良幫派組織以取得幫派分子的接納;一個得不到正向注意與關懷的孩子,發展負面的行為以獲得他人的注意。

② 積極性的補償:指以合宜的方法來彌補其缺陷。

例如,一個相貌平庸的女學生,致力於學問上的追求,而贏得別人的重視。

③ 「過度補償」(over Compensation):補償的結果超過了一般正常的程度。

補償具有一種「向後拉(補救)」以「防前倒(失敗、障礙)」的功效,對個體之心理及行為而言,頗有裨益;然而使用錯誤補償方式則有害而無益了。人生是不完美的,人或多或少都會使用補償方法來克服缺陷——生理上缺陷(如姿色平庸的女學生)、心理上缺陷(如怕別人懷疑她沒有女人味的女老師)、社會性缺陷(如事業失敗的人)、過錯上的缺陷(做了錯事心理內疚)。

五、建設性防衛機制:認同和升華

1、認同(identification)

「認同」是指個體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認同以消除個體在現實生活中因無法獲得成功或滿足時,而產生的挫折所帶來的焦慮。認同在心理上分享別人的成功,為個人帶來不能得到的滿足和增強人的自信。「認同」是人生的重要歷程,是兒童至青少年期的主要發展任務。兒童用「認同」學習社會團體態度與習慣,青少年用「認同」尋找自我、肯定自我。「認同」雖是兒童學習性別角色所必須,如使用不當也可能成為一種防衛反應。

「狐假虎威」、「東施笑擎」、認同組織。

2、升華(sublimation)

  將本能的內驅力轉移到自我與社會能夠接納的範圍,就是「升華」。例如:拳擊或摔膠、評論家。

「升華」不管在成人或兒童,都是正常健康的。升華是一種很有建設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如果沒有它將一些本能衝動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滿怨憤轉化為有益世人的行動,這世界將增加許多不幸的人。

3、幽默(Humor)

  是指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慾望。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慾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類的幽默(笑話)中關於性愛,死亡、淘汰,攻擊等話題是最受人歡迎的,它們包含著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


推薦閱讀:

TAG:心理防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