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材料經濟學筆記-2

MINES Paris A3 課程,不定期更新。

參考材料:

[1] économie des matières premières, Pierre-No?l Giraud, Timothée Olivier

資源的稀缺性和價格的長期變化

一 吝嗇的地球母親和我們不斷出現的焦慮

政治經濟學的創立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和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認為土地和資本,勞動一起構成了生產的三要素。土地的特徵是產出的不斷下降。在他們眼中,儘管沒有完全忽視技術進步的可能性,農業產出的增長仍然只能依賴開墾越來越貧瘠的新土地,而生產的成本卻不斷上升。李嘉圖認為,人口的增長引發農產品相對價格的上升,侵蝕了利潤和工業投資,最終導致經濟停滯。馬爾薩斯把這一理論推向極限,他認為土地是人口增長不可逾越的瓶頸。人口規模的調整是饑荒和流行病的結果。

但很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表現出的巨大潛力讓那些認為大地母親吝嗇的經濟思想徹底出局。讓-巴蒂斯特?賽伊(Jean-Baptiste Say)在19世紀初提出自然資源既不能被增加也不會被完全耗盡,因此不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Say, 1928]。但是19世紀歐洲地區煤炭消耗的指數級增長讓新古典經濟學的一位創立人威廉?斯坦利?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憂心忡忡。他從1865年就開始擔心英國的煤炭儲量很快會被耗盡,這可能使得工業革命被迫停止[Jevons, 1865]。傑文斯沒有預見到石油的發展,實際上現代意義上的石油開採早在1859就由埃德溫?德拉克(Edwin Drake)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泰特斯維爾附近實現,雖然內燃機此時還沒被發明,精鍊石油製品的主要用途仍然是照明用的煤油燈。更不必說傑文斯也沒能看到天然氣和核電的發展。

直到1970年,以丹尼斯?米都斯報告為代表的馬爾薩斯式擔憂再一次出現才使得自然資源在經濟分析中重新佔據一席之地。從此以後,這些問題不僅得到了自然科學和經濟學的關注,也成為了公眾討論的話題。礦物和能源等自然資源有著不斷增長的稀缺性問題,而且人們還擔心在不過分破壞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大自然循環處理人類垃圾的能力。對生產過程下游階段的擔憂也同樣強烈地增長,並自然地聯繫和結合了對生產過程上游階段資源的憂慮。在經濟分析中,爆炸性地出現了許多文獻關注環境和與之緊密聯繫的自然資源。

二 自然資本的經濟分析

儲藏和流

經濟分析中把大自然概念化為自然資本,是自然資源儲藏的總和,它與另外三種資本儲藏相結合(人力資本,技術資本,社會和機構資本)產生了產品和有效服務的流。但自然資本這一表達仍然太簡化。從其自身來看,仍應區分儲藏的多種形式和從一種儲藏到另一種的不同過程。不同資源是不同儲藏,有的因缺乏認知而不能立即被開採,有的雖然被了解但是現有技術不允許其開採,至少成本不低於開採已知的其他儲藏。例如,我們知道北大西洋中存在鱈魚的種群,地中海中存在紅金槍魚的種群。我們也知道在所有沉積盆地中都極有可能找到石油和煤炭。但是我們如何能精確地定位這些儲藏?至少我們需要進行科學研究來搭建地理學,海洋學,漁業學的模型並開始積累經驗數據。一般來說,這些研究都是由公眾的錢資助,它們為我們勾勒出這些資源儲藏的具體存在和大體性質的輪廓。我們還能區分兩種不同的資源儲藏:一種是自然,它不能被創造,但可能被毀滅;另一種是嚴格意義上的資源,它是科學研究活動產生的。由於已經實施的科學研究是有限的,許多資源仍是未知的狀態。例如,在熱帶雨林中,只有很小一部分生物被識別和研究過,儘管我們長久以來都夢想能在這極端豐富的物種里找到一下神奇分子,來能對抗那些不能治療的疾病。於是為了保證生物多樣性,我們懂得了保護原始森林,但這一點仍然沒有廣泛認知。

許多資源不需要人為的生產性干預,卻承受著人為的破壞性干預。它們從自身就能生產一定數量的今天仍是免費的產品流和服務流,例如有著公共產品性質的氣候與其帶來的一切資源或者這種自然資源是能輕易獲得的,比如公海上的捕魚業。

但是,對其它資源,我們需要一定的投資才能對其進行開採。例如,需要投資來評估魚群的大小,分布,甚至是遷移習慣,太陽的光照強度,風的狀態,水流的潛在力量,石油礦床的大小,深度和種類。這些必不可少的參數能預測:1)這種資源的開採是否有收益,換句話說,從預估的儲藏中我們獲取的產品流,一旦在市場上出售,能否產生足夠的利潤以抵銷研究,評估和開採的成本;2)儲藏的特性,用於正確估測前期投資的大小,例如漁船船隊規模或者油田開發的基礎設施。總之,需要投入另外三種資本才能把資源儲藏變成有用的儲藏,這些儲藏有以下標準:1)已知且已被評估;2)能夠生產可盈利的商品。嚴格來說,只有那些有用的儲藏才構成生產資本,這些資本也已經不再是「自然」的,而是一種產品了。

Figure 1

推薦閱讀:

歐盟開啟貿易戰,一個嶄新時代來臨
長子變棄子,到底是誰坑慘了東北經濟?
董明珠:建議個稅起征點提高至5000,已連提七年!

TAG: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