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除了宗教信仰,以什麼態度面對死亡可以更從容?


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因為某些難以預估、無法控制的意外而嗝屁。腦中時刻想著這句話,就覺得多一分鐘的生命都是了不起的,那就要多一分鐘做了不起的事情、自己熱愛的事情、讓自己不後悔的事情。


人死而不能復生,如果留戀生,則沒有任何一種辦法,可以讓人從容。認識到有生必有死,當那一天終於到來時,理性上可以從容,情感上仍舊留戀。

  至於宗教信仰之類,也不過是人類自己製造出來自我安慰的解脫罷了。還有一種說法是,人死去後,構成生命的物質轉化為另一種物質形態,物質不滅,也可以讓人大徹大悟。

  人有時候會選擇死,這不是從容,是絕望,是因為他受到了比死亡更讓他恐懼的威脅。


因為死亡這個話題,會接觸到一些宗教思想。如果拋開宗教的這一部分,我贊同@張阿虎 說的,好好看待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這件事,有日出就有日落,有春夏也有秋冬,有枝繁葉茂也有化作春泥,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想到死亡是所有人所有生命都必將經歷,也需要克服的一件事,也就沒那麼孤獨了。

就像@郭磊 說的那樣,儘管我現在給腦子裡灌輸了很多思想和答案,但思維只是思維而已,身體的習性很難消除,會習慣性的恐懼吧,應該也會有不知所措。對於不知所措,可能需要了解死亡是怎樣的一個過程,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當碰到這些變化的時候可以怎麼處理,有個大概的了解之後可以讓自己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更加冷靜。對於恐懼,只能說,它並不是一個敵人,一個需要消除的東西,既然來臨就坦然接受。怕死就怕死好了,在怕死面前盡量淡定一些吧。

引用一下@郭磊 的話,「等我50歲的時候,如果知乎還存在,到時候我會修改這個答案——但不一定是截然不同的答案:)」


如果你對宗教信仰了解夠深,你會發現讓你坦然面對死亡的並非宗教(宗教反而會在你心中被弱化)!同時你會發現死亡也並非最嚴重的事,最嚴重的是「自我」這個概念的存在(現在從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的角度完全可以倒騰清楚這個事兒)。如果你發現自我這個東西完全是一團模糊的玩意,你會慢慢拋棄自我,那時,死亡這個問題會迎刃而解!


認識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認識到死亡是不可撤銷的,只有生命的過程才有價值;

認識到死亡是生命寶貴的原因;

認識到對死亡恐懼是進化來的生物本能,從而更好的應對處理。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挪威的森林》


想像你面對的是自己「出生前」的狀態


其實每當想到死亡這個不可避免的事實存在的時候,我就告誡自己要好好活在當下,不要以任何理由推遲自己的計劃,因為死亡的確是不可預期的。我並無宗教信仰,所以只能珍惜成為人的生命,喜怒哀樂,春夏秋冬,都有體驗的價值。本身就為自然的一個細胞,該運動是好好運動,意外或者正常衰竭後也為自然能量轉化的一分子了。


坦率地說,以我目前的年齡、經歷和心理狀態,在面對死亡時,很難做到冷靜、從容。或許,在修辭或哲學層面,我可以告訴自己一些洞徹而美好的答案,但當死亡真正降臨時,我還是會深陷憤怒、迷茫和恐懼之中。

但,有一點我是深信無疑的,活著就有希望,活著應該精彩。


踏實地過好此刻


死者不痛苦,生者才可悲

死只是因為未知才令人恐懼。但是生並不美好,死去再壞,能壞過活著經歷各種苦厄么?


忘記從哪裡看到的了:

很精彩地活過,就會從容的面對死亡。


推薦一本好書《象與騎象人》,積極心理學大作

雖然不能教會我立刻可以學會從容面對死亡,

但是也讓我

1.明白恐懼死亡根本就是一種本能,是一種進化了萬年,很難控制的潛意識

2.接受自己會恐懼死亡,知道通過一些對大腦的訓練可以更改他。

3.如果這個恐懼影響到我享受當下,那麼我要對我的大腦做出一些訓練和強化。

不停的誦經,是宗教式的訓練

來知乎問問題,是你的訓練

而我的訓練,當然就是來回答你的問題。

:)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早前從沒想過的問題,可就在今年最近的經歷想了很久很久,有了些感想~

我大概是傳說中的十全之人,祖輩、父輩、身邊同輩親友,算是種福氣還從沒有送別過任何人,很感激過去沒有太早經歷那些。

可年紀慢慢不再輕,今年端午的時候抽空回家看了爺爺,老人從報病到失去思維卧床不過就是一夜之間,眼看大限將至。趕回去的時候已經不認人了,醫院陪床、開家族會議、看墓地、選墓碑、照片、墓志銘,準備裝老衣服。說實話家裡氣氛冷靜的有點沒有真實感,也許長輩都有太多後續要忙也許是老人到了這個年紀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準備。總之,除了我自己兵荒馬亂的不可抑制,似乎一切都井然有序的往終點走去。渾渾噩噩就又回來了,我以為我會徹夜難眠,可事實是回來躺在自己的床上我睡了再不能更安穩的一覺。臨走前我在墓地一個人轉了很久很久可其實想不起來自己想了些什麼怎麼想了那麼久,我至今都不能相信一個人就這樣慢慢的要走了,可意外的又平靜的接受著,人對無能為力的事情大概都是如此~

伊麗莎白最著名的心理學觀點,死亡的五個階段:拒絕,憤怒,妥協,沮喪和接受。這也是我自認最符合感受的,從拒絕相信到最後的接受,與其說是接受可能更多的是絕望,所以必須要時間和對抗。對親人尚且如此,對自己猶是。

我不知道有信仰者是否就可跳除這些階段,我只願當死亡來臨,這種對抗可以沒那麼激烈痛苦,更少的遺憾,絕望之後坦然的從容~


不能。

只要內心沒有一種真正的力量,面對死亡都不可能從容。

而這種力量只有信仰可以供給。因為只有信仰是對人的內心、靈魂產生作用的。

如果不用信仰的力量,只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去面對死亡,可以試試,基本上要麼索性破罐子破摔,要麼崩潰,嚴重些也可能導致精分。

即便活出所謂精彩的一生,到自己的末日也一樣會恐懼。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