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梅爾·吉布森在《耶穌受難記》中運用的大量的血腥鏡頭?

這部電影為了表現耶穌受難的神聖和莊嚴,運用了大量的血腥、暴力鏡頭,會給人帶來極大的不適感,但鑒於影片的宗教歷史背景我覺得不太好評價


人類歷史就是血腥、醜惡的,聖經本身就有很多血腥、暴力的記載。用電影的藝術形式來表現,也許過於graphic(圖像化)是有點不好,但「令人不適」也許也是一種增強藝術表現力、感染力的藝術方法吧。

吉布森這部電影飽受爭議,還不光是因為血腥暴力鏡頭,更是因為被指責是「反猶(太人)主義」。批評者認為影片暗示「耶穌是猶太人害死的」。不過我自己認為僅就影片本身而言,這個指控是沒有多少道理的。當年我在電視上看過一些牧師和神學家在接受關於《基督受難記》的採訪時回答「耶穌到底是誰殺死的?」問題。我覺得他們答得都不是太「到位」,令人失望。倒是吉布森本人的回答很「正點」——吉布森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訪問時說:「耶穌的死是我們所有人造成的。」吉布森是一個曾經非常成功同時非常迷失頹廢的人。他被人生的虛無所苦苦折磨、一直有酗酒吸毒等問題、甚至覺得只有自殺才是唯一的解脫。所以這話從他嘴裡說出,毫不給人矯揉造作的感覺。《基督受難記》里釘死耶穌的第一根釘子,就是吉布森本人釘下去的。吉布森說基督受難的故事是「最偉大的愛的故事」。他說他拍《基督受難記》的動機是刻畫上帝的救恩和大愛,而不是挑動對猶太人的仇恨。我覺得他當時是真誠的。(後來吉布森又有「跌倒」,醉酒狂呼反猶話語什麼的。明星問題多啊。。。)

參見:《耶穌到底是誰殺死的?》http://www.godoor.net/jidianlinks/15-whokill.htm

————————————————-

耶穌到底是誰殺死的?

基甸

在網上常常見到所謂「基督教的反猶情結」的曲解誤會,而且常常有一些自以為是的解釋---「因為耶穌是猶太人釘死的,所以基督徒仇恨猶太人」就是一個常見的例子。

根據(新約)聖經,猶太人的宗教領袖(也是政治領袖--因為他們的社會是「政教合一」的)多次同謀要殺害耶穌。這裡面當然有很多歷史政治的原因。但從信仰上說,他們認為耶穌宣講的福音是誘惑人心的異端邪說,而且直接威脅到他們的權威和利益,所以他們必要置之死地而後快。而猶太民眾中的一些人因著他們對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救主)的急切盼望,錯誤地相信耶穌是那位可以救他們脫離羅馬人奴役壓制的政治/軍事領袖,他們曾經跟隨耶穌,甚至歡呼簇擁他進入耶路撒冷,而後來看到他竟被逮捕毆打凌辱嘲笑,他們於是因失望轉而遷怒於耶穌,狂呼著要求釘死耶穌。在耶穌的最後十二小時(即電影《基督受難記》展現的時間段)內,耶穌受到多次非法審訊,猶太人的大祭司該亞法及其岳父亞那把耶穌帶到猶太教的大公會受審,買假證人陷害耶穌,以耶穌承認自己是「神的兒子」而定他犯了僭妄褻瀆的死罪。然而按照羅馬的法律,猶太人領袖無權定人死罪,故此他們把耶穌基督解到巡撫彼拉多的官邸,彼拉多為逃避責任把耶穌送到希律王那裡,希律卻又把耶穌送回。彼拉多找不到任何死罪的證據,本應下令釋放耶穌,卻因懼怕猶太人烏合之眾而答應處死耶穌,併當眾洗手表示罪不在己。當時眾猶太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於是彼拉多終於將耶穌交給他們去釘十字架。(聖經里有猶太人當時說的「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的話。在有人指控《基督受難記》宣揚反猶主義以後,電影裡面的這段對白的英文字幕被刪掉。)

耶穌究竟是被誰殺害的?從聖經的歷史記載來說,猶太領袖和暴民、羅馬政權、彼拉多以及希律王(他不是猶太血統)都沒有施行公義,都流了無辜人的血,都有罪責。然而聖經記載下這段歷史,絕對不是為了宣揚反猶主義。人類歷史上有很多的罪惡(包括基督「教」犯下的),在很多文化裡面這些罪惡都被人輕描淡寫了。然而聖經對人的罪行從來不隱諱,對耶穌被害這件事也是真實地記載下來。聖經(尤其是舊約)的「主角」是猶太人,記載的歷史都是圍繞著猶太人的歷史,其中的猶太人有好人也有壞人(從人的角度來看),有義人也有惡人(以上帝的標準來說)。基督受難的故事裡面那些同情耶穌的善良的人(耶穌的母親,末大拉的瑪麗亞,耶穌的門徒等等)也是猶太人,而且耶穌基督這位完全無罪卻被迫害的義人本人也是猶太人。說聖經的記載或《基督受難記》是在宣揚或者可能挑起對猶太人的仇恨,跟說《辛德勒的名單》是在宣揚或者可能挑起對德國人的仇恨、《鬼子來了》是在宣揚或者可能挑起對日本人的仇恨、《活著》是在宣揚或者可能挑起對中國人的仇恨。。。一樣沒有道理。

無庸諱言,在歷史上,反猶主義曾經有非常醜惡的罪行。希特勒對猶太人的迫害和大屠殺(holocaust)是令人髮指的。歷史上的基督教跟反猶主義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有關係,不光是天主教,甚至連馬丁路德也寫過咒罵猶太人的文字。這些都是歷史上的基督「教」「以上帝之名」犯下的罪惡和不光彩的紀錄。然而聖經本身,或者說真正的(即符合聖經的)基督信仰的教導,是絕對不支持反猶主義的。除非是為了醜惡的目的故意曲解,聖經裡面關於基督徒應該怎樣對待猶太人的教導是非常清楚的:祝福猶太人的一定受上帝祝福,詛咒猶太人的也會受上帝詛咒(上帝當初跟亞伯拉罕立的這個約在歷史上也是「屢試不爽」地應驗的--從古到今,迫害猶太民族的王朝和國家政權,包括希特勒,最終都沒有好下場)。這恰恰是跟反猶主義南轅北轍的。我認為說聖經/基督信仰本身就是反猶太人的,是不顧真正的基督教信仰的內涵的一種缺乏公允的詮釋(另外在談

到這件事情的時候還有「西方」跟「基督教」,信徒的實踐和信仰內涵本身等等的混同)。而且歷史上反對反猶主義的人當中也有基督徒。二戰期間天主教的信徒曾經投身於營救保護猶太人的活動,也有基督徒為救猶太人而坐牢甚至犧牲(有一本叫《密室》的書講的就是作者一家營救猶太人的親身經歷)。在納粹德國,當全德國大多數人都被希特勒的反猶主義搞得「走火入魔」的時候,真正有足夠的道德勇氣和清醒的頭腦站出來反對納粹希特勒的德國人很少,在這些極少數的良心人士中有一個後來廣為人知的人,就是德國基督教神學家邦霍華(D. Bonhoeffer )。邦霍華最終因為參與反對納粹的抵抗運動而被判「叛國罪」並處以絞刑,為自己的信仰獻出了生命。

關於彼拉多是否在殺害耶穌的事情上有罪,我想答案當然是「有」。四福音書裡面都有關於彼拉多審耶穌的記載(太27:11-26,可15:2-15,路23:2-3,18-25,約18:29-19:16,等等,這裡就不一一把相關經節列出了)。約19:11耶穌說把他交給彼拉多的那幫猶太人「罪更重」,顯然是說彼拉多也是有罪的。所以雖然彼拉多洗手表示「不搭界」,仍然是「脫不了干係」,洗手的表明在鑒察人心的上帝的審判面前一定是沒有用的。彼拉多實在是不義的,因為他從良心的掙扎,到良心的妥協,最終到良心的麻痹,把他認為沒有罪可定的一個義人交在那幫「宗教熱忱」的人手裡,任人鞭打凌辱,直至殺害。他對「民意壓力」的屈服最終使耶穌被釘十架(可見在由罪人組成的社會裡有時候「民主」可能會變成「多數暴力」,也是很可怕的事情)。對觀今天的世界,不是也有國家領袖政治精英以民意調查而不是道德良心為準則嗎?這些在上掌權或者對社會有影響力的人做了違背上帝的事情,到時候在上帝面前豈都可以把「民意」抬出來「金盆洗手」?《海外校園》上曾經有一篇瑪歌的文章,題目叫《瞧,這個人!》(借用尼采自傳的那個特別有「基督」味道的書名,http://www.godoor.net/text/xingling/xlsx19.htm),大家可以參考。

更重要的是,這裡真正的問題不是「到底是猶太人還是羅馬人應該對耶穌的死承擔罪責」的問題。耶穌到底是被誰釘死的?按照聖經的思想,正確的答案應該是耶穌基督是被你、被我、被全人類(當然包括猶太人大祭司和羅馬人彼拉多)的罪釘死的。沒有一個人--一個也沒有,在這個罪上可以「金盆洗手」。拒絕承認這個事實其實就是拒絕救恩,讓神的兒子在十字架上白白流血捨身。儘管從歷史的表層上看耶穌基督的死有其歷史文化政治的背景,在聖經的獨特啟示裡面,在上帝的計劃(「預定」)當中,耶穌基督卻是「一定得死」,而且他降生為人,就是為了受死十架代贖你我和人類的罪性,成就上帝的救恩。耶穌曾經多次預先告訴門徒,他要被交給官府及羅馬人,被釘十字架,但是「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權柄舍了,也有權柄取回來。這是我從我父(天父上帝)所受的命令。」(約10:18)我在美國的電視上看過一些牧師和神學家在接受關於《基督受難記》的採訪時回答這個「耶穌到底是誰殺死的?」問題,覺得他們答得都不是太到位,倒是邁爾吉布森(《基督受難記》導演)的回答很「正點」--吉布森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說:「耶穌的死是我們所有人造成的。」基督受難彰顯了上帝的救恩和大愛。基督受難的故事是最偉大的愛的故事,怎能用來挑動對猶太人的仇恨或者為彼拉多開脫罪責?任何形式的種族主義都跟「愛人如己」的基督精神是背道而馳的。耶穌教導信徒和世人要彼此相愛、彼此寬容。在美國,成千上萬的人流淚看完《基督受難記》以後都表示自己的心靈受到震撼得到提升,覺得自己應該像耶穌那樣對他人更加博愛和寬容。我想至少從這一點上說《基督受難記》這部電影是很成功的,這比這部電影高居票房榜首讓好萊塢跌破眼鏡更令人深思。我們所處的世界/現代社會最不需要的是仇恨和偏見,最需要的,是愛和寬容。

2004-02


我記得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里,梅什金公爵在羅戈任的家裡看到了一副耶穌受難。耶穌的臉看上去半分也不美,反而被鞭打的鼻青臉腫,不成模樣,正要被放上十字架。

這幅畫中最恐怖的一點,莫過於大自然不可阻擋的力量。

即便是犧牲一切願意救贖世人的聖者,也毫無意外的被無法抵擋的自然力量碾過,變得醜陋不堪。半點也不像藝術家(尤其是那些宗教題材畫家)筆下那般美麗且聖潔。

這是遵循著自然的規律的,耶穌在被釘上十字架之前,遭到了各種毆打。這持續了幾天幾夜,在被釘在十字架上之前已經奄奄一息。自然就是這麼恐怖,它不會因為你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聖者而網開一面,讓你的臉在死前變得安然且美麗。

醜陋的事物終究是醜陋的。

這或許正是殘酷的質問信徒的時刻。像是在說:你所面對的一切,並不如你想像中,你在教堂中參拜的神像一般完美無瑕。它是真實的,醜陋的。可即便如此,你也要從中找到你的信仰。


這些鏡頭只有一個目的:真實。


以下僅為一家之見,不一定對:

在某種意義上,耶穌受難並不是「神聖」和「莊嚴」的,《希伯來書》第5章第7節中寫道:

基督在他肉身的日子,曾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上帝,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

《馬可福音》中寫到耶穌臨死的情景:

耶穌大聲呼喊:"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

耶穌是作為人而死的,這其中,神沒有為耶穌減輕一絲一毫的苦難(不是不能,而是不這樣做),耶穌與神「隔絕」開,以人的身份,接受了羞辱、痛苦、死亡,從而做出了最徹底的救贖。


電影通過其特殊的表達方式,用圖像和聲音的結合再現導演所表達的內容,會讓人更直觀的體會一些事情。梅爾·吉布森在《耶穌受難記》中的確使用了一些所謂的血腥的鏡頭,讓人會直接聯想當時場景。

但在我看來,電影中血腥對於「十字架」這種酷刑來說,似乎還只是含蓄的表達。因為十字架本身的刑罰和痛苦,以及對人尊嚴的踐踏遠遠超乎於此。羅馬帝國當時也規定,羅馬公民犯罪不會用這種刑罰,也說明這種刑罰本身是殘酷、血腥和讓人唾棄的。

但聖經中詳細記載了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在聖經中說,釘在木頭上也表明是上帝咒詛的。但思想耶穌時,我們就更加看到他本是尊榮,但為了罪人成了被上帝咒詛的,耶穌在十字架上除了肉體的痛苦外,還需要承擔人類的罪,和聖潔的上帝分離,所以耶穌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何離棄我。

可以說,電影中表達只是某種程度再現了某種程度上的痛苦,比起耶穌基督所真實承受的,還差多了。


沒啥不妥的,因為這就是一段血腥的歷史。就好像說,你要拍一部真實記錄南京大屠殺的電影,難道片中不出現那些血腥的場面,反倒要展現一大堆的真善美嗎?


殺人還能有不出血的?


推薦閱讀:

九月院線要炸!來感受下錢包被好電影支配的恐懼
馬雲主動安利、這部電影到底是什麼路子?
五月值得一看的影片,總有一部合你胃口

TAG:電影 | 基督教 | 宗教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