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的讀書人?

此文是幫老婆寫的一篇MBA作業,要求寫一個讀後感。寫完之後老婆說「老師給了個書單,說必須寫其中一本」。故文章中第一人稱是妻子,第二人稱才是本人。此文向知乎大神采銅致敬,感謝他幫我撥雲見日。

(一)

老公有個愛好--買書。

然而書架上很多書本,塵封已久。顯然他低估了自己求知的慾望,高估了自己學習的速度。時值雙十一,舉國上下囤貨之際,老公的購物車裡又放了一堆書,還好我及時發現,磨刀霍霍,勒令其清空。

「你買了這麼多書,沒見你讀啊!」

「誰說我沒讀,只是買書快,讀書慢。」

「可你讀了這麼多書,沒見到有什麼作用啊?」我反諷道。

「那你還讀MBA呢,也沒見到你工作中有啥立竿見影的效果啊?!」老公立刻駁斥。

這一番小小爭執,倒是讓我捫心自問。為何之前讀的書,上的課,大多都隨時間消逝了呢?為何象牙塔中飽讀詩書的四年時光,好像對生活和工作也沒太大的幫扶呢?是我們的學習效率太低,效果太微弱嗎?

我把這些問題拋給家裡那位「愛書人」。他轉身從書架抽出一本《精進》,說「你要的答案,全在這裡。」

(二)

幾天之內,認真讀了這本《精進》。讀罷,掩卷沉思,醍醐灌頂。作者如同庖丁解牛般,把學習與精進的過程一步步的拆分開來,授人以魚,同時授人以漁。全書包括「時間之尺」、「尋找心中的巴拿馬」等篇章,從哲學和實操的角度,教會我如何對待時間、如何學習、如何修鍊思維等的內容。下文淺談書中探討的「如何學習」,來藉以回答之前心中的疑惑。

為何看了很多的書,卻沒有對生活產生太大作用?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書中所謂的「高段位的學習者」?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要看讀某本書,或者學某門課程?

老公說,有時讀書是為了獲取信息,增加談資,同時自己有一種獲得知識的快感;有時是為了擴充知識體系;有時是為了提升專業技能。

老公的答案剛好印證了書中描述的讀書的三個等級:信息,知識和技能。最差的學習者只接受信息,貪多求廣;好一點的學習者看中知識,以記憶為目標;而高手的目標是磨練技能,只求日日精進。信息、知識和技能本身並不衝突,只不過技能是終點,前兩者只是邁向這個終點的路和橋。

拿股票舉例:

當今世界紛紛擾擾,每日都有新故事發生。年初的熔斷大跌,年中的房價暴漲,近日的人民幣暴跌,生活中永遠不缺乏信息,僅僅獲取這些信息,能增加談資,但其本質上,和「今天吃了嗎」、「今天天氣不錯啊~」這類寒暄沒有區別;

可當你深入探究,何謂熔斷,房價暴漲的原因究竟是人口流入還是貨幣超發,人民幣暴跌的原因又有哪些,這就到了「知識」的層面,你開始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和別人交換思想和看法,這就算是一個進階的學習者了,可如果只做到這一步,我們充當的還是知識「搬運工」的角色,把外部的知識,經過消化後搬運到頭腦內部,完成知識在不同載體之間的傳遞;

而高段位的學習者,則會深入探究熔斷觸發的原因,以便提前減輕倉位;會發現國家貨幣持續放水,以便早早布局房產以抵抗貨幣貶值。知識在經過分析、拆解和反覆應用之後,高手逐漸搭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反覆應用,轉化成各種技能,進而改變自己的生活,甚至改變世界。

經過作者這樣一划分,頓感慚愧,即使讀書數十載,卻仍然停留在第二階段,曾經為了應付考試,做了多年的知識「搬運工」,將書本和老師傳遞的內容,強記到腦中,又轉移到考卷之中。我們明白學以致用的重要性,但在十餘年的校園教育中,我們只學會了學,卻忘記了用。不過這個也不能全怪學生們的愚鈍,校園教育中有多少課程,又是能夠真正用到的呢?

作者在此書中給了我們通往「高段位學習者」的方法。

1)提問

學會提問,是第一步。就像此文開頭,我與老公的一番爭執,引發了自己的一番疑問,進而我才能找到這本書,去尋求答案。

這就好比蓋房子,拿到圖紙之後,就該去尋找鋼筋混凝土這些基建材料了,首先我要問自己,需要哪些物料,才能夠找到想要的東西。

2)輸入+解碼

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類比到工作中,就是「做中學」,在遇到現實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再去尋找相應的解決辦法。這樣就可以直接「學以致用」。

但是如果我們只是找到了一些理論支持,去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話,是遠遠不夠的。這仍然是一個淺層次的充當信息「搬運工」的角色。我們此時需要做的,是將書本的內容逐個拆解開來。不僅要尋結論,還要去尋找過程,然後將過程庖丁解牛般,消化咀嚼,構建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上去。

仍然類比蓋房子,當你找到外牆需要的材料,就完成了「輸入」的過程。我們仍然需要去探究,對於房屋的外立面,究竟是用塗料,用磚塊,還是用石材呢?各自都有什麼利弊呢?進而我們將各種材料的優劣與利弊拆解開來,完成「解碼」的過程,再匹配到自己的知識體系(即產品的定位)上去,最後選擇自己需要的那一款。

3)實踐

輸入和解碼的過程之後,我們逐漸完成自己知識體系的搭建。但如果不應用到實踐中去,仍然只是紙上談兵。

我們時常會產生幻覺,比如自己寒窗苦讀數十載,定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可事實是,你掌握了多少知識,並不取決於你記憶了多少知識,而是取決於你能調用多少。

如果不是在實踐中反覆將知識應用,反覆操練,那些文字只能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之中,然後逐漸被遺忘。

4)總結+輸出

完成了實踐之後,我們終於踐行了之前學到的理論,是否真的適用於當下的困局。為了更高效的解決同類問題,我們需要整理思緒,復盤全局,形成一套方法論。

受限於每個人生活和工作的局限性,你的那套方法論,不一定是一個普世的解決辦法。如何提高自己的這套方法論的適用性呢?最高效的辦法,是通過寫文章,或者演講,將你的內容傳遞給更多的人。別人是嘗試之後,給你的每個點滴的反饋,都會反作用於我們的這一套邏輯和方法,進而讓其更加完善。

5)反覆修正,形成技能

當我們形成一套方法論,在實踐中反覆的實踐並修正之後,逐漸的,那方面的知識就「生長」在你的身體里了。當你像偉大的運動員一樣,靠本能反應去作出反饋動作的時候,這就形成了自己的技能。

文已至此,當我們掌握技能進而不斷作用於我們的生活的時候,我們就具備了改變世界的能力,哪怕只是微小的個人世界。

(三)

當然,此文只為討論如何高效的學以致用。讀書和學習的目的,也不純粹是為了功利性的磨練技能。書本能夠陪伴我們在漫漫前路中上下求索,亦能陪伴我們賞花賞月,對酒當歌。

願我們的生活書香常伴,墨香長留。

推薦閱讀:

浙大男生一年借書296冊:為何會有人覺得讀書太多是壞事?
月亮·女人與《挪威的森林》
三年讀了539本書之後,他說他還能繼續讀
讀書完成這5步,你就敢扔掉書了——《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讀書筆記

TAG: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