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忽然之間

忽然之間 天昏地暗 世界可以忽然什麼都沒有

我想起了你 再想到自己

我為什麼總在非常脆弱的時候  懷念你

我明白 太放不開你的愛 太熟悉你的關懷

分不開 想你算是安慰還是悲哀

而現在 就算時針都停擺  就算生命像塵埃

分不開 我們也許反而更相信愛

如果這天地 最終會消失 不想一路走來珍惜的回憶 沒有你

──《忽然之間》

前兩天北京有小小的震感,很多人都跑出了大樓,我在一樓,穩坐如泰山,撇見一個四川的同事對一個拿著電腦就跑出去的樓上同事笑──這麼點地震,但你真的太誇張了!翻譯她的笑容似乎是這樣。

想起以前看到一則漫畫,心有戚戚焉:「當神戶人跟你說這個地震很可怕的時候,你是真的該逃命了!」經歷過四川地震的人,我想應該有類似的感受。

地震的時候,你第一個想到的人會是誰?這個人就是你最在乎的人?地震也像一種隱喻,原本信任之事忽然崩塌了,從不懷疑的堡壘忽然動搖了。「忽然之間天昏地暗 世界可以忽然什麼都沒有 」。

《忽然之間》的歌詞,情感簡單節制,說明崩壞的忽然之間像按到計算機的刪除鍵,來不及反應、來不及哭喊,瞬間歸零。

這首莫文蔚演唱的歌1999年發表,創作背景據說是為了921大地震所寫。當然,它也是一首療傷系經典情歌,或許面對創傷,什麼字都無法閱讀的時候,音樂比文字更有穿透力。

中國人很喜歡背誦或是引用歌詞,句子寫得好不好當然重要,可是歌詞的本意是用來唱,不是用來閱讀的,詞是整體演出的一部分,有時候演出者會考慮的是文字的「聲音」,不一定是文字的含意,所謂「好不好唱」。在歷史上有些時期,詩也是可以唱的,但絕大部分時候,現代詩已經放棄這個需求,相反,歌詞是配合音樂而寫的,就算是先詞後曲,寫的時候也不能不考量寫曲的可以怎樣接力完成。歌詞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是「聲音的文本」,舉例說,有音而無具體意義的字詞如「啦」「哦」,適當的運用,在歌裡面是很有存在感、很合理的。

在「時間感」方面,讀詩可以暫停、也可以跳著讀、回頭讀,但詞則不然,流行歌詞要求的是即時性,要即時有感。

詩,一般而言,是很「個人」的聲音;而詞,一開始已經知道有人唱,也可能已經有曲,是一種「共建」也是「溝通」的過程。

讓我們再度回到《忽然之間》,歌最後的結尾這樣唱:「而現在 就算時針都停擺  就算生命像塵埃」。有限的生命可以逝去,但是愛的感覺還是可以留下,或許,這就像「音樂性」對於詩和詞的關係:「分不開 我們也許反而更相信愛」。

-------------

今天情人節,汪汪汪。

後天是狗年,汪汪汪。

推薦閱讀:

海邊的那些日子
避免一些拒絕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春七(最後一次雜談)
隨筆16:不斷被強化的儀式感
「隨筆思考」為什麼你選擇考取AOW?

TAG: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