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看完《中國合伙人》,你的想法是什麼?

聽原來的同事說陳可辛要拍一個關於新東方的電影,主要講「新東方三駕馬車」——俞敏洪、王強、徐小平。當時還不太相信,後來聽說已經開始拍了,到了剪輯階段。但是俞老師寫了一條微博,大意是表達《中國合伙人》和新東方的故事沒有任何關係,和他本人也沒有關係。但是徐小平看完樣片卻哭了,說拍得很好。而影片宣傳時打出的廣告也讓我感覺,這就是在演新東方的故事,即使俞老師自己不承認。所以,我還是去看了。


事實果然如此。從影片一開始,我就被帶入了進去。它演的就是新東方,就是那個讓我熟悉、熱愛的地方。從簽證被拒,鏡頭再切換至校園裡。在現實中,王強老師是個嗜書如命的人,在大學時讀了幾千本書。以前俞老師開會的時候,總會提起王強老師對書的痴迷。我們也出過關於他寫的關於讀書的書。在影片中,佟大為扮演的王陽也是一個愛書的人。而且,王強老師有著一口非常純正的美式英語口音,聲音很有磁性,有很多美文閱讀都是王強老師配的音。王強老師知識淵博,講課又妙趣橫生,在影片中,王陽也是這樣一個人。王陽撕碎課本那一幕讓人印象深刻,他說:「我的青春,就是在這一刻結束了。」他剪掉了一頭長髮,告別了曾經青春的歲月,到社會上去打拚。也是他,跟程冬青一起在工廠開辦輔導班,度過了不少苦日子,但最後也終於收穫了成功。

黃曉明扮演的程冬青,就是俞敏洪的原型。從農村考到大學,背著一捲鋪蓋到了北大。結識了王強、徐小平,跟著王強一起看書、買書。後來得了肺結核休學一年,幾次簽證去美國被拒。畢業後,班裡大部分同學都出國了,只有學習成績差的人才會留校當老師。後來,俞老師因為在校外辦輔導班,被學校開除,搬出了學校宿舍。走投無路之下,只好自己拎著膠水四處貼小廣告,還被競爭對手揍。漸漸的,到他的輔導班上課的學生越來越多,直到最後變成留學美國的大本營。一個沒能出國的人,卻成就了一個出國夢的神話。他的女友去了美國,後來跟他提出了分手。多年後,他已經是個成功人士,他也許設想過無數次與初戀女友再次相見時的情景,卻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們會是在那樣一個場合中不期而遇了。在咖啡館裡,他望著她,眼淚流了出來。內心在強大的人,在面對自己的過去時,都會難以控制住吧,我想。他就那麼望著她,眼神很純凈。他可能怨過她,但現在都不重要了,都是過往,也只能是過往。


鄧超扮演的孟曉駿,就是徐小平的原型。他是俞敏洪的老師,當時在學校是個知名人物。後來去了美國。但是,在美國的日子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好過。他在飯館裡刷過盤子,干過不少苦工。記得有一次財年工作總結會上,徐小平老師講話後唱了一首歌,是他自己寫的關於留學生活的。大屏幕上打出了歌詞,徐老師把很多人唱哭了,我也是其中一個。我沒經歷過那些,所以體會不到那種心酸,但我可以從歌詞中理解到。後來,孟曉駿回國,跟程冬青、王陽一起打拚。也經歷了無數次爭吵、互相鼓舞,也經歷過和ETS的官司,最後新東方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掛牌上市,成為國內首家在國外上市的教育集團。在學校里,他說:「我們現在唯一不能缺少的,就是改變世界的勇氣。」但到最後,不是我們改變了世界,而是世界改變了我們。


在好多個地方,我無法分清哪個是在演電影,哪個是現實。因為有太多的場景我們都感同身受,也有太多的背後故事我們聽過、知道過。每年的周年晚會上,都會回放十幾年來新東方走過的歷程,這裡充滿了太多人的汗水和淚水。作為3萬多名員工中曾經的一員,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個小螞蟻,但是正是這些小螞蟻構成了一個帝國。在那裡,會給人帶來夢想和希望。這是我從來沒有懷疑過的一點。從剛進入那裡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


在影片的末尾,出現了很多企業家,王石、俞敏洪、張朝陽、楊瀾。看到老乾媽時,我禁不住笑了。但還是特別感動,說不出原因。每個人的奮鬥歷程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心酸歷程,名人如此,普通人亦如此。從他們中,我們看到了堅持、隱忍、激情。

如果一個人沒有了激情,就會一事無成。與其每天抱怨,不如從今天就行動起來。


因為,他們的故事,或許就是你的故事。


每個人從電影里都能看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李安所說的「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這也是電影的魅力之處。

影片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三個懷有熱情和夢想的年輕人在高等學府燕京大學的校園內相遇,從此展開了他們長達三十年的友誼和夢想征途。出生於留學世家的孟曉駿渴望站在美國的土地上改變世界,浪漫自由的王陽盡情享受改革開放初期那蓬勃激昂的青春氣息,曾兩次高考落榜的農村青年成冬青以曉駿為目標努力求學,並收穫了美好的愛情。然而三個好友最終只有曉駿獲得美國簽證,現實和夢想的巨大差距讓冬青和王陽倍受打擊。偶然機緣,被開除公職的冬青在王陽的幫助下辦起了英語培訓學校,開始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在美國發展不順的曉駿回國,並加入學校,無疑推動三個好友朝著夢想邁進了一大步。只是隨著成功的降臨,他們的友情也開始承受嚴峻的考驗……

整部影片看下來,有很多雞湯、勵志的台詞,但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只有一句話,也是影片一開始就拋出的主題:到底是世界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世界?也許前半句太消極,後半句太自大,而我們能做到的,至少是不被這個世界改變。而什麼才能使我們不被改變呢?我想,仍然是心中所堅持的夢想吧。

有時人生就是一個個小的機會和緣分組成的,他們永遠存在於指縫之間,隨風流過。抓住的人實現了自己的價值,錯過的人永遠不知道它的存在。機遇永遠伴隨著人的發展而流動的,關鍵看人生如何走,如何獲取機遇。

佟大為說,大多數人做的才是合理的。現在看來,有點道理。一個人飄在空中久了,難免接收的地氣不足,看不到地面上的真實。時間這東西,能讓熱血的友情變得相濡以沫,也能讓曾經熱烈的感情變得冷靜。年少頑劣時,愛幻想好追夢,一心想改變世界;成年打拚時,多無助和迷茫,思考該不該被世界改變。也許有一天皺紋會刻上我的額頭,但卻不會刻上我的心頭。夢想是屬於青春的,若青春不老,則人生永光。


不都說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嗎?不管是二代孟曉駿、二貨王陽和二逼成冬青,大家不分階級出身性取向,來自五湖四海,為了共同的夢想站到了一起,同心共築中國夢。但這麼夢做得其實沒那麼順利,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樣,充滿了探索和摸石頭,曲折要命。尤其是一開始,大家做的都是美國夢,學英語背單詞考托,窮盡招數。結果畢業的時候大家都被簽證官扇了一巴掌,醒了,只好換姿勢重新做,只有二代孟曉駿成功睡上了美國。

對美國的愛恨情仇表現在一方面,成東青們利用中國學生對美國的嚮往開辦英語學校走上致富之路;另一方面,他們又對自己不如美國人感到不忿和自卑。一方面,他們想保住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自尊,另一方面,他們又樂於將這種自尊建立在得到美國人認同之上,建立在美國人的價值體系之上,渴望在美國人設定的市場遊戲規則裡面得到美國的尊重,並把這種表面上的尊重當成一種榮耀來宣示,把美國人的褒獎當作自己成功的標杆。

這種矛盾作為一種民族主義情感,只是深深隱藏在創作者內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不加掩飾地、自然地流露出來。而創作者在主觀意願上,不能、也不敢對其在電影里進行表現。因此電影的最大矛盾,就只是略顯做作地發生在孟驍駿對美國明目張胆地跪舔,和成東青傲嬌地跪舔之間。如果他們早就心有靈犀一起默默成受的話,故事也就不會有故事了。

《合伙人》為了滿足創作者更大的野心,將原來很好的創業勵志電影變成了展現病態民族主義情感的「中國電影」。但這也是電影最大價值所在,無意識地反映出當代中國人本質上缺乏自我主體意識,也就無法衍生出自我價值和自我認同,因而也沒有民族主體價值認同,一切必須依附於美國的價值觀進行評判,自己的民族主義情感也必須通過美國這一個客體來建立和宣洩。這恰恰說明了創作者心中的民族自尊其實是沒有自尊,只有在對「他尊」的渴望和自卑自負之間來回搖擺。

「中國夢」價值體系上面有意識地為擺脫對美價值觀的依附,而建立自我價值體系的嘗試,也必須依附著「美國夢」這一個框架進行。往大的當面說,這並不是創作者自身的問題,而這就是一個時代的烙印,這就是50後60後對美國的普遍情感。


推薦閱讀:

當鋪 第二章 是否真要放棄盜墓職業 上
《人民的名義》:圈子,是合併同類項的抱團取暖,還是私相授受的犯罪溫床
我感覺自己很反感那些特別張揚,或者喜歡炫耀的人,這樣正常嗎?
不談錢?更容易傷感情|無商業,不自由
如何看待服務員類工作,他們從事這類工作的想法是怎樣的?

TAG:電影 | 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