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蘋果雲搬家到貴州,雲計算行業格局冷暖何如?

2018年伊始,雲計算的大戰好像又要開始,繼續重演去年開年廈門政務雲的一幕。網傳,網宿科技要被騰訊投資30億,隨後便是股市異動。

此前幾天,蘋果公司的一則聲明也引發社會關注。蘋果公司宣布:自10日起的七周內,蘋果將通過電子郵件和推送通知的方式,告知中國用戶從2月28日起,中國內地的iCloud服務轉由雲上貴州負責運營。

而在2017年12月22日,光環新網發公告稱,取得工信部頒發的《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許可業務範圍變更及增加互聯網資源協作服務,也就是獲得通常所說的雲計算服務牌照。實際上光環新網此前與亞馬遜簽署了全面協議之後,就是亞馬遜雲在中國的「馬甲」。

種種跡象表明,雲計算的大戰又將上演,而與其他戰鬥不同,雲計算戰爭一開始就是世界大戰,是幾個科技巨頭之間的決鬥,而戰場也並非只局限於中國。

從世界範圍來看,亞馬遜是雲計算市場的領軍者,阿里巴巴是其主要的現實和潛在對手。從2016年起,雲計算市場的「3A格局」概念開始流行,即從業務營收和增速來看,阿里雲(AliCloud)、亞馬遜雲(AWS)和微軟雲(Azure)組成全球雲計算市場的第一陣營。

雲計算的市場並非完全的商業範圍,還需要考慮非常重要的政經環境。不僅僅是中國,其他很多國家都對投資與運營有限制。由於國內法律和政策限制,國外公司想在國內提供數據中心服務,都是和國內的運營商進行合作。比如微軟和世紀互聯、AWS和光環新網、甲骨文和騰訊雲以及IBM和萬達等。

在2017年3月,IBM與萬達集團宣布達成戰略合作,聯手打造可承載 Watson能力的全棧公有雲系統,這是IBM全球幾十個雲服務中唯一與其他企業合作推出的公有雲服務,。但到了2017年12月底,萬達被爆出雲銷售、市場、解決方案等部門解散,和IBM達成的公有雲合作大概率流產。

2015年11月12日,甲骨文公司宣布與騰訊雲合作,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共同為中國企業提供甲骨文企業級雲計算服務。2016年9月,騰訊與甲骨文簽署正式合作協議,在合作中,甲骨文和騰訊雲會分別主導技術和運維。從此以後,騰訊雲才開始走上市場爭奪的道路,也有了2017年驚天動地的投標一幕出現。

中國最強的科技企業華為也沒有成為雲計算的看客。2017年3月,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長沙華為中國生態夥伴大會2017上宣布,華為將組建負責公有雲的Cloud

BU,並在2017年強力投資公有雲。到了9月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輪值CEO郭平進一步表示,未來全球將集中到「五朵雲」,而華為將成為「五朵雲」之一。目前,華為雲夥伴總數已超過1000家,簽約4家同舟共濟合作夥伴, 實現了SAP、微軟和達索等全球合作夥伴在華為雲落地。

要是為個人用戶提供雲計算服務,蘋果的iCloud大名鼎鼎,現在,雲上貴州將全權負責iCloud在中國內地的運營,同時其還持有與iCloud中國內地用戶的法律和財務關係。據報道,蘋果只需提供技術,運營則由境內公司負責。

很多人注意到,雲上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於2014年11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註冊資金23500萬元,由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履行出資人職責,貴州省國有企業監事會進行監管。"雲上貴州"實際上是貴州省藉助阿里雲"飛天"大規模分散式計算系統打造的基礎平台,實現大數據資源開放、互通、共享。在那個雲計算於中國互聯網公司還是啟蒙的年代,先行七年的阿里雲就在2014年與貴州省達成有關雲計算和大數據方面的合作協議。

我們再看網宿科技,這家成立於2000年的公司,曾經是國內CDN行業的龍頭企業,但自阿里和騰訊入局後發起價格戰,擠壓了網宿科技的盈利空間。阿里巴巴與騰訊並不靠CDN賺錢,屬於典型的羊毛出在狗身上的商業模式,這種互聯網思維一進來就讓網宿科技由盛轉衰,直到現在幾乎維持不下去了。

最後,目前的中國雲計算市場份額是一超多強的格局。根據IDC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國公共雲IaaS市場份額調研結果,阿里雲市場份額比2016年底上升7個百分點,市場份額擴大至47.6%,領先優勢不斷擴大。騰訊雲位居第二,份額為9.6%;金山雲位居第三,份額6.5%;中國電信位居第四,份額6%;Ucloud排名第五,份額5.5%。

隨著巨頭們的紛紛發力,這個格局會在2018年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整個雲計算市場正在進入爆發期,這是一個先到先得與贏家通吃的行業,失去了2018年的最後機會的雲計算企業也就只能飲恨沙場了。

推薦閱讀:

「老年危機」的蘋果:我覺得我還能救一下,沒有HomePod也不行
New York Daily News:不會「褐變」的北極蘋果即將上市
Information│蘋果公布了最新的VR專利,一款眼球追蹤的緊湊型VR頭盔
蘋果不敗就是嵌入式技術足夠創新!庫克暗示兩年後新品終圓滿!

TAG:蘋果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