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圓寂後怎樣?

如同火焰被風吹得搖曳不定,熄滅後不再燃燒,同樣的,阿羅漢從色心二法中得以解脫,消失後不復生起。

這樣的阿羅漢果真蕩然消失,不復存在?

《經集》說,對於寂滅之人來說,不存在任何一種可以說成是自己的形式。當一切因緣斷除之後,一切可討論的基礎也隨之消失。

《優陀那》如此解說這一複雜問題:

「如同躍出火爐的火星一一熄滅,

它們的去處無人知曉。

獲證究竟解脫者,

穿越貪慾大海者,

享受寂靜喜悅者,

無有痕迹可尋找。」

關於這一問題,《中部》也記載了佛陀與瓦車喬陀一段有意義的交談。

外道行者瓦車喬陀,來到佛陀跟前,問道:「喬達摩,解脫了的比丘往生何處?」他這裡指的是阿羅漢。

佛陀回答說:「瓦車喬陀,不可說其再生。」

「喬達摩,則其不生。」

「瓦車喬陀,不可說其不生。」

「那麼,喬達摩,其生又不生。」

「瓦車喬陀,說其生又不生亦不可。」

「喬達摩,其既非生又非不生。」

「瓦車喬陀,說其既非生又非不生亦不可。」

聽了這些看起來不怎麼連貫的回答,瓦車喬陀困惑不解,迷茫之餘,他問道:

「喬達摩,我被這個問題弄得不知所措,我被它搞糊塗了。」

「夠了,瓦車喬陀。不要迷惑不悟,不要混淆不清,此法博大微妙,不易明了,精深善美,不可僅依邏輯而了悟,深奧富有理性,唯智者知。身為外道的你,有其它信仰,另外一種追求,另外一種律制,追隨另外一種導師,你亦不易明白。因此,瓦車喬陀,我將問你,善思後回答。瓦車喬陀,假如一堆火在你面前燃燒,你會不會注意到火在你面前燃燒?」

「喬達摩,如果有火在我面前燃燒,我將會注意到火在我面前燃燒。」

「但是,瓦車喬陀,假如有人問你:在你面前之火因何而燃燒?你將怎樣回答?」

「喬達摩,我將回答說,因草木的燃料,在我面前之火得以燃燒。」

「但是,瓦車喬陀,如果你面前之火熄滅,你將會意識到它己熄滅了嗎?」

「喬達摩,如果在我面前之火熄滅了,我將會意識到它的熄滅。」

「但是,瓦車喬陀,如果有人問你:火到哪個方向去了,東西南北?你將怎樣回答?」

「這個提問不適於此。喬達摩,因為有草木燃料。火得以燃燒,而當此燃料燒完後,不再續有。如果燃料燒完了,則說火的熄滅。」

「正是如此,瓦車喬陀。拋棄,根除一切色,受,想,行,識,它們如同棕櫚根樁,不復存在,亦不可能在未來重新生起。」

「瓦車喬陀,聖者從五蘊中獲得解脫,其法深不可測,如同大海,不應說其往生,亦不應說其非生非不生。」

人們不可說阿羅漢再生,因為所有生起再生的因緣都己被根除;人們也不可以說阿羅漢斷滅了,因為沒有可斷滅之物。

科學家羅佰特--奧本海姆寫道:

「假如我們問,電子的位置是否保持一成不變,我們必須回答說:不;如果我們問,電子的位置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必須回答:不;如果我們問,電子是在一靜止狀態,我們必須回答:不;如果我們問,電子在運動中,我們必須回答:不。

當有人問到人死後的情形時,佛陀給予了同樣的回答。但是,在17世紀到18世紀的科學領域中,也沒有類似的回答。

涅槃是煩惱(kilesa)的徹底終結,但是語言卻無法表達此最高境界的真實本性。這可能是最為妥當的結論。

從形而上學的觀點來看,涅槃是痛苦的究竟解脫;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涅槃是對自我的去除;從道德觀念來說,涅槃是貪嗔痴的熄滅。

轉載自網路,侵刪。


推薦閱讀:

論緣起
究竟色法: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並不能萬世不竭
世人何以與佛陀爭
經由執取而戰慄經
增支部7集72經/火聚譬喻經?

TAG:上座部佛教 | 佛教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