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長》:沒有什麼成功是輕而易舉的

在柴靜的《看見》里有這樣一句話:

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

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

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

我把這句話當做一句讖語,一直謹記。

這是看這本書時我的思考背景。

在《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這本書里,在開頭首先提到了思維具有不確定性——人們總是對於既定的事物產生或好或壞的評價,並且這種評價是伴隨終生的,這是固定性思維模式者一般的表現形式,而成長性思維則恰恰相反。

在前段時間上映的電影作品《東方快車謀殺案》里,提到了一個關於「正義」的問題,肯尼思·布拉納主演的大偵探赫爾克里·波洛說:

要麼是對的,要麼是錯的,現在有了你們,我不知道該怎麼判斷。

這句話出現的背景是大偵探波洛面對一群謀殺了殺人犯的受害者時所說的話,當了解了他們的動機和背景之後,波洛再也沒有將這件事情簡單對待,因為他理解了這群受害者,同樣也理解正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情。

說到這裡,我覺得有必要回到開頭,好好理解一下柴靜的那句話,然後帶著這句話去讀這本書,你會有一些不一樣的理解。

現在我們就來試試解讀這本書。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實用書,僅從這本書來看的話,這是一本典型的實用書,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本書總共分為八章,從一開始的第一章(思維模式)一直到最後一章(改變思維模式)來看,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在通讀全書之前,嘗試著先去找出書中的架構——找出架構是為了更好的理解書的目的,只有理解,才能明白和懂得。

一通忙碌,發現這本書的過程可以簡單的整理成以下幾個步驟(這是僅為沒有閱讀過本書的朋友做一個參考,構建一個簡單的思維導圖):本書的第一步,就是發現的過程,我們可能還沒有理解什麼是思維模式,那麼這裡的第一章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而之後,就是進一步的探索(第二章:思維模式解析)以及發現關於思維模式的現實問題(第三章:關於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這是第一個階段,之後,為了更加坐實思維模式的理論,作者卡羅爾·德韋克結合了現實生活的四個領域的故事來加以佐證她所發現和構建的思維模式理論,所以從第四章到第七章這一部分,都是歸於結合實際這一步的。

最後一步,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最後一章(改變思維模式),可以說,作者提到了這麼多領域的成功與失敗的典型人物的故事以及各種理論,最終的目的,是要讓看書的我們行動起來——而不是僅僅看完了一本書而已。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這本書的整體的架構就是:

發現思維模式——探索思維模式——發現問題——結合思維模式,探索問題——改變(既有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這樣來看就清晰多了,我們也能夠很輕易的了解到作者意圖——只有知道作者要做什麼,想傳遞給我們什麼,我們才能夠更好的去理解她所提到的典型案例和理論。

在本書的第七章:父母、老師與教練:思維模式的傳播裡面講到了這樣一句話,就是:

成功授予成長型思維模式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規則和步驟。

我覺得這就體現了作為實用書的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嘗試去做,而不僅僅停留在說和理解上」。我們常說知識最關鍵的就是理解——當然,這自然是對的,但是我們是否太在意理解本身而忽視了知行合一的延伸性了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有必要思考一下。

這本書在講什麼?

這是一本實用書——我們在上面提到過,而實用書的目的就是教別人去做,以及如何去做的過程的。所以可以說來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書籍。

當我們了解了這一點的時候,基本上就可以對整本書有一個大致的概念了——你知道了它是做什麼的,它的目的是什麼,接下來就是理解和包容的過程。

我在讀這本書之前抱有很大的偏見,即使是在讀完一兩章之後偏見也沒有消失,主要原因是因為我認為這本書的思考深度並不深,得出的理論也非常粗淺——這是我的固定型思維;但是在閱讀了大半文章之後,我漸漸被文章中的一些故事和理論所折服。

隨著知識總結的複雜性的增加,我發現,越來越多的知識點組成一張巨大的知識網,形成了一個緊密結合的體系時,我才發現這本書的潛在能量非常之大。

這就是關於我的理解的過程,同時也是成長性思維開始展現的開端,雖然一開始我選擇了排斥和不待見,但是當理解的過程和我自身的成長聯繫到了一起時,我發現這個過程比我想像的要有趣的多,我也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學會了一種嶄新的方式去閱讀一本完全沒有讀過的書籍。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在做事情之前沒法靜下心來,或是沒有心思去讀書、做事,在這裡我想給的一個建議就是:嘗試先去了解一下書的作者以及書的目錄或者是做事情的動機,只有你知道了這本書的知識背景和內容大綱,你才大概知道這本書到底適不適合你以及有沒有讀的意義。

同樣的,只有你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了解事情的動機之後,才能真正的投入到事情之中,或是在一開始就決定不去做。

陳氓說的一句話我特別喜歡,就是那句: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在這裡,同樣獻給想讀本書、正在讀本書、讀完本書的你,只有知道了動機和目的,才能更好的去做以及去提升自己。

這本書該怎麼讀?

我們講完了書的類型和書的內容,其實已經差不多了,但是還是有必要在這裡提醒我自己以及再看的其他讀者們一些事情。

第一點,就是關於書的局限性,無論這本書再怎麼好,它說的終究只是關於思維模式的一些知識理論探索,幾乎並沒有涉及到其他相應的理論。

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把這本書——也就是《終身成長》,同另外幾本書放在一起讀。

我要推薦的第一本書,是傑克·沃倫的《習慣的力量》,這是一本關於習慣的書,可以在看完《終身成長》之後閱讀本書,培養終身的成長性思維。

第二本書是凱利·麥格尼格爾的《自控力:斯坦福大學最受歡迎心理學課程》,這本書同樣可以放在《終身成長》之後在讀,本書強調人的意志力的培養的運用,發掘人的內在力量。

第三本書,則是阿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以及一系列心理書籍,我比較喜歡的一本有《夢的解析》以及《編劇心理學》,前者理論性很強,後者則更貼近於生活——這幾本書都是屬於探索自我的,所以什麼時候讀都是可以的,但是閱讀心理學的書籍可以強化我們對於思維模式的認識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說完了這些,我們再來說一下第二點:連續性。

雖然實用書並不像小說一樣具有很強的連貫性,但是他依然需要構建思維導圖以及建立知識框架,所以這類書在閱讀的時候還是不要間隔的太久才好——你不能今天讀了一章,過了幾周才又開始拿起來讀,這樣讀起來很容易無視掉文章的思想的連貫性——我們恰恰又需要汲取這一部分,所以這是很可惜的。

接下來,是最後一點,就是的結合的問題。

這本書到底該怎麼讀啊?

這本書能讓我成長多少?

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什麼實際利益?

這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也是我們經常會遇到的一些情況,我們要做的,是努力嘗試著接受它們,讓它們為我們帶來良性的影響。

這一點必須要非常謹慎,執行力一開始需要你的意志力的投入,當行為成為一種的擁有收益的循環的時候,你的第一步就完成了——我們要知道,書的本身確實能夠給我們帶來收益,不僅僅是精神上的收益,當你的文章足夠好的時候,還能為你帶來金錢的額外收益。

但是同樣的,你需要明白——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你放棄就會失去一切,但是我們也同樣知道堅持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我在第一點中提到了《習慣的力量》和《自控力》這兩本書來作為閱讀本書的輔助書籍,這兩本書將很好的幫助你完成良好的習慣的培養和堅持的過程。

在大衛芬奇的新劇《心靈獵人》里,年輕的男主角為了維護自己好不容發現的新思想而與上級爭吵起來,同事幫忙化解了這場災難,並鼓勵男主角繼續探索。

在這部劇里,我發現思想的成長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過程,因為它大部分都是取決於你自己的選擇,當你選擇了一種簡單的思路後,整條路就會好走很多,但是同樣的,你也失去了很多。

所以我覺得我們能夠得到多少,很大程度上是源於我們承受了多少責任,知道了這一點,我發現要走的路還有很長,這本《終身成長》,將是我的一個起點,或許也將是你的一個起點。

也說不定。


推薦閱讀:

代理人模式:知識體系和自查原則(上)
論年度執行計劃的重要性
代理人模式:虛擬一個代理人來面對世界(上)
一個人的道歉里,藏著他的思維模式
草根回憶錄.上篇 - 生機初動:無法看透的起點,準備好了嗎?

TAG:閱讀 | 思維模式 | 自我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