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怎麼樣,如何評價頭條號?

微信公眾號:zsl13973399819,前香港《文匯報》駐湖南記者,TMT產業時評人,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從博客中國時代遺留至今的自媒體恐龍。出版有《實戰網路營銷》(1、2版)、《推手兇猛》、《探路:互聯網+時代行業轉型革命》、《榜樣魔獸》等多部著作。

對於今日頭條來說,這個元旦節過的有點不平靜。

據新華社報道,針對今日頭條、鳳凰新聞手機客戶端持續傳播色情低俗信息、違規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等問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9日指導北京市網信辦分別約談兩家企業負責人,責令企業立即停止違法違規行為……今日頭條手機客戶端「推薦」「熱點」「社會」「圖片」「問答」「財經」等6個頻道自2017年12月29日18時至12月30日18時暫停更新24小時。

24小時的停更事件,讓今日頭條一時間成為了媒體熱議的焦點,而或許這一事件,恰恰是今日頭條自身原始設定在三俗領域的一次集中爆發。

地攤上真的有內容嗎?小報們曾經遭遇之殤!

今日頭條的成功,某種意義上是地攤文學在網路上的再次復活。

新華社的報道中,有如下言辭「今日頭條和鳳凰新聞手機客戶端違反國家有關互聯網法律法規和管理要求,傳播色情低俗信息,存在嚴重導向問題,對網上輿論生態造成惡劣影響。」

其言下之意,就是三俗化特別嚴重。

這本身也是今日頭條自身設定的使然所致的結果。

長期以來,今日頭條賴以成功的關鍵,就在於通過演算法推薦來最大限度的貼近用戶的需求。而這一直就是一把雙刃劍。

依據用戶的上網習慣,通過統計,推測出用戶可能喜歡的東西並將之固化、深化、泛化。這就是演算法推薦,而實質上,就是根據用戶的閱讀習慣來發現需求。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這樣的演算法推薦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即每一個用戶都可以在最快、最省的路線中得到自己喜歡的信息。

請注意,這裡的喜歡,並不代表需要。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包括筆者在內,從奇聞異事到詭吊歷史,乃至於情色惡俗之流,總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到大眾的眼球,而一旦瀏覽此類信息乃至停留的時間一久,未來的演算法推薦就會認為這就是受眾的喜好,並持續不斷的供給之。

這樣的成功,其實很廉價。而且並非今日頭條的成功,甚至於說,過去的地攤文學早就證明了這樣的成功。

聳動的標題、庸俗的內容、所謂獵奇與內幕式的花樣翻新,這一切的一切,都基於演算法推薦而得到了固化和強調,以至於看似依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來達到的「千人千面」的個性化需求,最終形成了自身並不產生內容的今日頭條的內容基石。

魯迅說,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其實,這恰恰是演算法推薦的病根,即內容固化和眼球固化下的三俗化。

有意思的是,今日頭條的今日,都在過去能找到旁證。比如國內傳統媒體里最早走標題黨、並大獲成功的那些報紙和雜誌,昔日也曾開出過千字千元的誘人稿費,來吸引寫手們全力推送吸引眼球的三俗內容。這亦與曾推出過千人萬元之類激勵措施的今日頭條何其相似,而因為演算法推薦,最終這些內容也就難免為了獲得高額流量與廣告回報,而作出所謂「貼近性」的選擇。

不過,別忘記了,通過上述方式「成功」的報紙和雜誌,儘管獲得了百萬級的發行量,在傳媒領域乃至大眾輿論場上,最終都被歸類為小報和不入流。而對於今日頭條來說,亦不過是在流量高企之下,重蹈前輩們的覆轍。

流量化的頭條,最終只能成為被遺忘的流量!

大眾傳播中,有一個沉默的螺旋理論: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因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願意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

演算法推薦恰恰在製造這種沉默的螺旋。由於流量的推動作用,每一個內容創作者都會儘可能的選擇偏向於流量的話題和寫法,而在這樣的大潮裹挾下,真正靜心打造內容上的深度與精度的創作者,成為了第一波被淘汰的自媒體。

越來越多通俗到庸俗的內容不可避免的成為主流。而海量內容依靠內容創作者自發上傳的今日頭條就不可避免的陷入這樣的尷尬之中,而且隨之而來的亦是更多的尷尬。

「在尚未獲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的情況下,今日頭條手機客戶端違規轉載新聞信息,且『標題黨』問題突出,嚴重干擾了網上傳播秩序」,新華社在報道中提及的其實只是今日頭條在內容上走偏的一個現象,儘管這一現象在多年前今日頭條創始時就曾經爆發並被輿論所廣為詬病。

但依賴演算法推薦的今日頭條卻難以逆轉這種狀態。無他,已經被流量所綁架的頭條內容創作者們,在無法獲得第一手信息資源和沒有新聞採訪能力的條件下,在「蹭熱點」的大潮下,第一反應就是複製粘貼並進行更吸引眼球的改造,甚至於對信息事實進行歪曲或逆轉……

一切為演算法而服務,而一切最終就會淪為流量的奴隸。這就是今日頭條自身設定下的必然悲哀,也最終讓自身的內容在奇葩風、奇怪風之下奪路狂奔。而更為悲劇的是,其用演算法推薦綁架了內容創作者之後,也不可避免的被異化的內容創作者所綁架——其內容的海量推送,最終導致其內容中大量的錯誤、扭曲和糟粕,都將在平台根本無法也無力進行「驗證」的狀態下,呈現在受眾的面前。

流量越來越大,眼球越來越高,結果則是整個平台上的信息越來越被用戶所無視,成為了一個獵奇場,亦成為了一個被遺忘的流量,淪為一個有廣泛傳播卻沒有實質影響力的傳媒。

或許,這才是橫在今日頭條未來路上的真正悲哀,相比而言,整改和停更不過是這一根深蒂固問題的小小爆發而已。



文 | 徐小

自己接觸自媒體時間還是比較早的,最早的一個微信公眾號是13年7月註冊的,不過遺憾的是只發過兩篇文章就沒管過了。沉睡了3年多,直到最近才被喚醒,那個公眾號就是現在大家正在閱讀的徐小,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因為運營過很多號,唯獨缺少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

從13年到16年,期間有做過其他公眾號、當過淘客、也建過網站,但真正開始做自媒體是在16年6月,那時候接觸了企鵝與頭條號。剛開始沒在意,不過經常聽到身邊的同事說自己的文章推薦量又過百萬了,閱讀量好幾十萬了,今天的收益杠杠的……想想自己苦心經營的微信公眾號,撐破天閱讀也就幾百,而他們隨便發發文章閱讀量都有幾十上百萬,心理那個酸爽啊!

同事也都勸我別搞公眾號了,一起來做自媒體吧。想想自己苦心經營這麼久的公眾號,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樣,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到這麼大,現在說丟就丟,內心還真不是滋味。不過我也知道,想要把這個公眾號做起來,基本上是沒希望的。內容不是原創,公眾號的粉絲紅利也已經過去,除非換成13年,那還有點希望。

反正伸頭也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算了,轉換陣地吧,也許能出現轉機呢。說干就干,拍好證件照,打開頭條首頁,不到半個小時賬號申請資料提交完畢。在選擇註冊領域的時候,糾結了很久,自己沒有擅長的地方,不知道選擇什麼領域好。如果你也是同樣的情況,建議選擇那些熱門領域,比如:娛樂、搞笑、情感、歷史等領域。因為受眾多,容易出豹紋,哪怕用來賺點廣告費也好。

思來想去,最後選擇了搞笑領域。因為搞笑的東西,男女老少皆宜,喜歡看的人多,自然有流量,有流量就有廣告費咯。那時候註冊頭條號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賺錢。身邊很多同事運營自媒體號一天都有大幾百的收入,哇靠,比工資還高,看著能不眼紅嗎?實際上,我在註冊頭條號以前,已經註冊了企鵝號,對於企鵝號,每天累死累活的耕耘著,可特么就是不讓我過試營業,到現在再打開看,發現賬號已經被封禁了,原因是未能達到過試運營的要求,唉,說多了都是淚。

企鵝號有試運營,頭條號有新手期。所以,剛開始運營頭條號也是沒有收益的,不過在頭條發文,給的流量還不錯,這點給了我很大的心理安慰。不像企鵝號,沒過試運營,流量簡直少的可憐,每天都是個位數,沒錯是個位數,有時還是零鴨蛋。我承認我的內心比較脆弱,在連續一個多月的打擊下,放棄了企鵝,愛過不過,我不幹了......

接下來很長時間自己都是專做頭條號的,記得是在剛好運營了一個月的時候,頭條號轉正了。

實話說,那天真的很開心,很開心,感覺像中了大獎一樣。現在自媒體平台已經有超過30+,在眾多自媒體平台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頭條,說不出它哪裡好,但就是很喜歡。



今日頭條主打的是興趣推薦,無需用戶訂閱就能將文章推薦給我用戶閱讀。

關於頭條號,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於新號冷啟動來說,你的文章只要有趣,就能被很多人閱讀到。這樣如果作者在很多平台同時註冊了媒體號,相比於微博、微信等需要別人關注、分享等傳播方法不同,頭條早期流量優勢會很大,很容易吸引很多作者參與進來。


推薦閱讀:

為什麼魯豫主持節目那麼大爭議,怎麼總是活躍在主持人界內?
【新聞】廁所革命宣傳日都需要做些什麼?
《國際時訊》為了搶中國遊客,這些國家都是怎麼做的?
2.9【獨家】重要市場信息匯總及點評
【新聞】「強捐感恩費」事件是怎麼回事?

TAG:互聯網 | 今日頭條 | 今日頭條(應用) | 新聞 | 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