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地選書,真正高效地閱讀?

生涯諮詢師、領英專欄作者、拆書家、豆瓣書評人、心理諮詢師,微信公眾號zanxin1980。

在浩若煙海的諸多書籍中,有一類書,是關於讀書的書,值得先看看學學。這類書中的精品,可以幫助自己選書、教會自己讀書,更能指導自己用書。有點類似於諸多武學中的《九陽真經》,看似天文地理,麻衣神相均不涉及,而實際上,這類書籍的作用就是築基洗髓,幫助打通閱讀的任督二脈。這類型的書我看過不少,其中幫助最大的當屬《如何閱讀一本書》、《快速閱讀》、《越讀者》等等,而剛剛看完的這本《讀書這麼好的事》,也屬於個中翹楚,值得大力推薦。


這是一本大陸讀書人寫的關於讀書的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美國人范多倫的經典,《快速閱讀》是德國人克里斯蒂安·格呂寧的作品,《越讀者》是中國台灣的著名出版人郝明義的著作,而這本《讀書這麼好的事》卻是復旦大學張新穎教授的作品,字裡行間更加接地氣,行文也更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見不到那種翻譯腔讓自己費解的文字。而書中列舉的一些民國時代大師關於閱讀的故事,讓人更加感受到國學風範。

雖然這本書的副標題

這是一本教你讀書、讀人、讀心的書

書的第一章就借用詩人馮至的詩句:

給我狹窄的心

一個大大的宇宙

告訴人們不要僅僅為了讀完書而讀,閱讀的結果不僅僅是使得自己知道什麼,而是通過閱讀,領悟作者或書中人物所思所想,理解分析他們的所作所為,讓自己和書中廣袤的世界建立起息息相關的聯繫,讓自己的心靈不再孤單,而是在閱讀中越來越充實,越來越有意義。

作者強調:

讀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知道很多東西,更重要的是能夠受到啟迪,學會理解和思想。也就是說,不能停留在僅僅接受信息和記住信息的層次上。有的人片面追求讀得多,一個原因就是把獲得信息看得過重,而不注意發揮和提升自己作為一個讀者的主動的想像、理解、分析和思想的能力。這樣的話,即使讀了很多書,即使記住了書里的東西,卻不能明甶其中的真義,像通常說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形成了這樣一種閱讀局面,可不是一件多麼好的事情。

《紅樓夢》裡面有句對聯,叫做「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看似強調入世的學問,但通過對《紅樓夢》這本書的閱讀,會更加深刻的認識到這句話的意義,當今社會上,從不讀書識字的人,是很難真切理解並踐行這句話的。真正熱愛讀書,會讀書的人,是不會讀書讀「迂」了的,他們從書中學習,萃取營養,增長見識,美麗自己的心靈。

這是一本教你「不讀某些書」的書

網路小說《將夜》裡面有個「讀書之人」,生平最愛讀書,一心想要把人世間所有的書讀完,因為發現自己讀不完所有的書而絕望,後來又因為發現自己愛的是「讀書」這件事本身而不是「把書讀完」重新確定了目標。

的確,一個人把讀書當做樂趣是好事,把讀書當做唯一就不太好了,讀書只是成長的手段,不管是陶冶情操、放鬆心情、獲取知識、提高自我都是讀書以後的收穫,為了讀書而讀書這個目標並不可取,目前我國年出版圖書414005種,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數據),即便現在每天去閱讀,皓首窮經也讀不完一年內出版的書籍,更不用提國外作品了。因此,這本書裡面提出一個「不濫讀」的觀點,

不但客觀上人不可能讀完所有的書,主觀上,人也應該為自己設立一個不濫讀的原則。所謂多讀書,並非只要是書就讀, 而且越多越好。單純追求閱讀量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沒有必要把精力和時間耗費到質量差、價值低的書籍上面。

而如何判斷一本書是不是質量差、價值低的問題,在《如何閱讀一本書》、《快速閱讀》上面早有精彩的論述。

這是一本教你學會復讀的書

大多數人,除了教科書和特別喜歡的小說可能會反覆讀幾遍,大多數書籍讀過一遍以後,就以為「知矣」,然後棄之不顧,再也不會翻閱了。而本書花費筆墨著重提及復讀的重要性:

讀一本已經讀過了的書,並不僅僅是為了懷念的感情需要,如果你能夠從它那裡不斷發現以前未曾讀出的新東西,其實你就是在讀一本新書。

一本好書,它的豐富的內涵不是一下子就能夠窮盡的,需要你去反覆地探尋、一再地挖掘。還有,作為讀者的你,一直處在變化過程中,在不同的階段讀同一本書,會讀出不同的東西。像魯迅的書,中學時讀,大學時讀,人到中年時讀,老年時讀,從中獲得的感受,一定會有相當大的差異。

的確,蘇轍曾經講過「 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的話。一些書,在你沒有那個人生閱歷的時候,它的精微巧妙之處並不能理解,可能往往一帶而過,但是如果經歷過一段時間以後,重讀這本書,可能會有很多新的感悟。比如說《如何閱讀一本書》,我每年都會至少重讀一遍,每一遍都會讓自己有很多新的體會。而那些老祖宗留下了的皇皇巨著,多讀幾遍,特別是不同人生階段去閱讀,會給自己帶來不同的感受。《詩經》、《論語》、《道德經》這樣的書籍就不多說了,即便是《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這樣的白話小說,小時候讀是為了過癮,在職場讀或許讀得出厚黑,而人過中年以後再讀,甚至也能讀出紅樓夢裡面那種「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的悲涼意味來。

雖然不提倡直翻舊書,不去讀新書。但面對真正的好書,當自己經過一個成長階段之後,重新閱讀某些篇章,往往能夠看到以前忽略的事物,體會到以前沒有體會到的新感受,激發起新的靈感。彷彿,這本書在和你一起成長。或者用作者的話來說:

真正的好書在等待著你成長,你每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它都會向你敞開新的智慧空間。

這是一本教你不要死讀書的書

本書的最後,又照應了開頭,讀書是為了什麼?書不是一切,讀書是人生經驗中重要的部分卻不是全部。我們要同時讀書本(讀小書)和讀世界、讀社會、讀人生(讀大書)的一生。

為什麼既要讀書本,又要讀宇宙萬物、社會人生呢?這之間其實不存在截然的劃分和根本的對立,而是互相滲透和交流、彼此應和與影響的。這之間的關係,活潑流轉,生機盎然。古人說讀書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是硬生生切斷這聯繫,讀書就變成了讀死書、死讀書,王陽明說: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花猶如此,人何以堪?


日本作家齋藤孝在新作《深閱讀》中說:「書能彌補精神的荒蕪,有重塑人生的力量」。


《深閱讀》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在因「信息過剩」而導致「信息匱乏」的現代社會裡學會有效的讀書並尋找到內心深處的心靈清流。


齋藤孝先生在書里著重介紹了讀書的重要性、持續閱讀的習慣、增強讀書力的技巧。

讀書的重要性


現代人精神膚淺浮躁,源於讀書的貧乏。唯有讀書,專註有效深入的讀書。直達心靈,於之對話才能剝洋蔥般層層剖析,了解自己脆弱的內心到底在渴望著什麼,才能讓我們脫離膚淺脆弱、封閉的深淵。並讓自己的內心漸漸豐腴、堅韌、深刻起來。


一本好書,是良師益友。不停的讀好書、讀好作者的書、讀經典,會漸漸「心懷賢者森林」,在豐富的精神養分浸潤中,沉澱心靈、升華品質、緩解壓力、獲得能量,逐漸豐滿、健康、積極起來。隨之改變的我們,會內而外散發著氣定神閑,堅定美好的迷人氣息和篤定自信的人格魅力。


持續閱讀的五個習慣


邊提問邊閱讀

閱讀過程中提出問題很重要。養成邊提問邊閱讀的習慣,可以提高興趣及關注的持久力。更重要的是只有不斷的提出問題,才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真正達到提高理解力,吸收整合書中養分,形成自己觀點。最終成為自己可以利用的知識與力量。


朗讀和聽有聲讀物


朗讀目的是讓語言嵌入身體掌握語言的質和量提高自己的表達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能力。


用耳朵聽到的事話容易在腦中形成影像,精神自然而然就會集中。所以,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利用一些閑暇的時間去聽一聽有聲讀物,也是一種不錯的閱讀方式。


電子書與紙質書區分閱讀

一本紙質書經讀過之後,注釋折頁,會變厚變舊。同時也會變成我們的財產,並成為一個親近的友人。而閱讀的過程,隨手記錄、作標註也極大地鍛煉讀解能力。所有這些是電子書所不能夠達到的。但電子書亦有輕便、迅捷的優點,更適合讀一些輕鬆無壓力的故事性讀物。可以區分閱讀。


根據不同目的、難易程度切換讀書速度


讀書的關鍵在於,要根據不同的書來改變閱讀速度。也就是說要具備換擋的感覺。


作者的做法是,不同性質的書,有時讀一本書只需要十分鐘,有時需要十個小時,至於哲學類的書,則以年為單位也是有的。根據閱讀的目的和難易程度靈活應對即可。


把書的內容轉述給別人

《如何閱讀一本書里》曾說「檢驗一本書是否被讀懂,就是用自己的語言去向別人轉述這本書的內容。」


用相對簡短的時間和簡明語言,將書的內容表述出來。轉述的過程其實也是讀書後,對所學知識吸收、整合、內化之後輸出的過程。


十倍增強讀書力的技法


通過「轉換閱讀」將內容融入自身


其實這裡所說的「轉換閱讀」,與《如何閱讀一本書》里第四層次主題閱讀有異曲同工之妙。

通過閱讀一位作者不同(或者主題相同但作者不同)的書,了解作者的視角。並在閱讀中嘗試與作者共享視角,預測作者在下次會使用怎樣的視角轉換。而為了確認這一點,就會想要閱讀作者不同的書,以凸顯不同的視角。在這種縱向的閱讀中慢慢融入自己的觀點視角,將吸收的知識養分內化為自身的素養。


尋找自己的「f」


所謂「f」,我認為就是視角、風格、個性。對於閱讀的質量檢驗輸出就是最好的辦法。而向別人說明某書的內容時,只講述梗概大意是很無趣的,應該添加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感興趣的地方。這時只有存在穩定的軸心,就能形成自己的「f」了。


讀物的選擇


閱讀時不要忽略書的選擇。要讀經典,以經典為師提高自己;同時,經典的作品中一定也有作者喜愛或者說對作者影響巨大的書籍,要去讀,一定會有收穫;偶遇朋友推薦的書或者巧遇電視節目、有聲讀物中推薦的書,也一定要找來讀。


另外,以作者為中心擴散性的去讀不同作品;或同一主題不同作者的作品;以出版社的主題為軸心通讀作品。都是可選擇的方式。


更有效的讀書方法


增強親近感的「吐槽」閱讀。閱讀時,針對作者提出的觀點,質疑或提出不同的觀點。在想辦法證明作者觀點不對或自己觀點正確的求證過程是絕好的提高機會。


一口氣讀完長篇小說的「快速閱讀」及「跳讀」。一些大部頭的文學巨著總是無法避免冗長的開頭,閱讀起來巨痛苦。此時可以選擇跳過小說里羅里吧嗦的情景描寫,而選擇主要情節也是小說最精彩的部分進行閱讀。往往這部分閱讀的完成意味著整部書的閱讀已經完成。


「跳讀」應用在小說的閱讀或有難度的閱讀中時,會讓我們順利的讀完一部很厚的書,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和自信心。並有效提高閱讀量。持續的「跳讀」還能培養類推能力。


「既能接受傑出人物的教誨,又能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同時風險又低的方法就只有讀書。讓自己的思想成型,並繼續向下深入,只能在一個人獨處的時間和空間內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既能面對自己,又能聆聽他人良言的辦法,唯有讀書。可以說,讀書的目的本就是深化思想、升華精神。」堅持下去,我們一定會找到深藏心底的寶貴清流。


愛讀書的你不知道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想讀的書那麼多,究竟什麼書才最適合自己?

好不容易開始讀書了,一讀起來卻發現讀不進去;

總有那麼一些書讀完卻忘了,像白讀了一樣;

讀書總是讀的特別慢,拖著拖著就不想讀了……

其實,很多人會讀書,而真正會讀書的人不多。書叔之前給大家推薦了上萬本的好書,今天例出6本閱讀指南,幫你指出閱讀中該怎樣真正有效的閱讀。好書這麼多,一定要先解決「如何去讀」這個大問題啊!

偉大的書,每一個愛讀書的人都應該儘可能早的去讀這本書,這樣你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我從這本書中獲得最多的是「速讀」技能,讓我震撼的是「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這讓我避免了很多無效的閱讀,節省了大把的時間。

很多人喜歡讀書,但是又存在諸多閱讀問題的人來說是痛苦的,想要提高,卻又無果,但是內里依然有一顆不願放棄治療的心不死,終於,有一天我讀到了《快速閱讀》,找到了原因:讀書太慢了!

閱讀,不僅僅是文字的輸入,還包括文字在大腦中的加工處理,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這本書,書名雖為《快速閱讀》,似乎只講了速度,但實際上,卻是從閱讀速度、理解力、記憶力各方面入手,逐個給出對症的解決辦法的。而在書的最後一部分,更是給出了閱讀整本書的方法。可以在「一目十行」的同時,深刻理解和記憶書中的知識點,並將其運用到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

把讀書比喻飲食,分成主食、美食、甜品、蔬果,簡單理解是賴以為生的專業書籍、出於提高自己的品味閱讀、休閑閱讀和工具閱讀。

這是一本及時的討論閱讀的書,它讓我們面對閱讀的危機,又揭示了走出危機的新的可能性,並且提出了許多具有操作性的「如何閱讀」的建議,不同的讀者都可以從中得到啟示。

童年的閱讀,閱讀的記憶與困惑,閱讀的方法與知識,乃至於閱讀的夢境,勾勒出面對書籍與文字的百般心情,即使書本豐饒的世界有所限制,但仍叫喚出我們共同的心事與希望。以紮實的閱讀經驗,佐以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文字,用一種極其獨特的文體與思緒,書寫下與各類書籍的美麗邂逅,以及對書的奇想與期待。猶如作者前半生的閱讀傳記。

毛姆用小說家的特殊才能為他筆下的那些大作家們描繪了一幅幅逼真的肖像,勾畫出那些天才的性格特徵——他們不再是崇拜的偶像,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個性、也有缺點的人。他讓我們重新發現那些偉大作家以及他們作品的偉大價值。而他的敘述又是那麼簡潔明白、委婉動人,彷彿一位慈愛的長者與你促膝而談。讀他的書,可再一次激起我們閱讀的慾望——愛讀書的人是幸福的。

我想,一個受過中學以上教育的中國人,對於本國極重要的幾部書籍多少總應該讀過一遍。但是,生當今日而讀古書,頭一件,苦於引不起興味來;第二件,苦於沒有許多時間向浩如煙海的書叢中埋頭鑽研;笫三件,就令耐煩費時日勉強讀去,也苦難得其要領。……想救濟這種缺點,像『要籍解題』或『要籍讀法』一類書,不能不謂為適應於時代迫切的要求。我這幾篇雖然沒有做得好,但總算在這條路上想替青年們添一點趣味,省一點氣力。——梁啟超

梁啟超先生談了許多切身的讀書經驗,直到今天仍然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這部分內容很多文章和資料都會有介紹,比如說看豆瓣、亞馬遜的榜單,閱讀完一本書後看網站上的相關推薦,牛人大神的推薦書單,影視劇的原著等等。還有《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里介紹的「清單法」,說明的很詳細,操作性也很強。而,今天我想從網站或者實體書店的結構入手分析下,到底我們如何根據自己的需求去有效地選書。

一般來說,書店(網站也同樣)的展示區會分為3個部分:新書和特價促銷書區,排行榜暢銷書特別推薦書區,其他已經出版了一段時間的書區。

新書、特價促銷區。一般都會設置於離大門口最近的平台區,或者網頁的最顯眼的位置。可以將其看作是一個「喧鬧的市場」。四種飲食種類齊備,但魚目混雜,需要我們認真辨識其內容價值,而不能被「特價」所誘惑,買回來一堆「無法下咽」的便宜貨。說他是「市場」,還因為是需要我們經常去逛一逛,看一看的地方,因為一旦銷售情況下滑,很快就會被撤下展台,經常關注這個區域,時間長了也會知道這家店的品味和特色了。

推薦書區。一般分布在「促銷區」附近,同樣是平鋪展示的狀態,是一個熱鬧中有節奏的「棒球場」。雖然熱鬧,但是比「市場」更有節奏,有看頭。榜首=滿壘全壘打,排名後面=單發全壘打,暢銷但沒上榜=一壘、二壘安打,特別推薦=被接殺的高飛球。通常我們說的選書看榜單,也就是對這部分的關注。因此能否淘到適合自己口味的閱讀書籍,看懂這場「棒球比賽」是關鍵。

其他書區。一般會在書店四周立面的書架上,或者網頁的資料庫里。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一個安靜的「圖書館」。他是一家書店的真正生命所在,書架上站立的書籍內容是否豐富,決定了書店的精彩與否。具體我們要看什麼呢?「圖書館」包括的知識門類有哪些,是否齊全,陳列得是否清晰,是否方便查詢,是否按照由淺入深得順序幫助讀者了解這個門類的知識等。

這樣一來,當我們再次邁入一家書店,或者打開一個電商網頁的時候,就不會一臉蒙圈地盲目搜索,不知所購了。至少,會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去選擇有利於我們大腦飲食的精神食糧了。

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



我覺得這兩者呢前提都是要懂得自己應該讀些什麼書。

我經常會看到有人求推薦書籍,也會看到很多推薦書單的文章,熱度居高不下。

所以我一直都很想問,你看了那麼多推薦書籍的文章,那些書籍真的適合你嗎?你真的全都看進去了嗎?

大多數人的回答是沒有的,因為只是看到那些推薦書籍的人取得了進步,贏得了掌聲,就希望隨著他人的腳步,也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子來,根本就沒有去考慮是不是自己最需要的。

我自己也是這樣的人,今年買了一大摞的書。

思維導圖類,高效管理時間類,手繪類,溝通技巧類,番茄管理法類,關注的一些作者出的書籍等等,甚至還有各種時尚雜誌,我想學學別人的穿衣打扮,讓自己看上去時尚一些。

可以說基本上今年最流行的書籍類我都買了。

我買的原因也很簡單,大家都在看,我怎麼能不看呢,不看豈不是就落伍了。

但其實,這裡面的有些書我根本就不需要,也看不下去,從快遞小哥交給我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沒有被翻開過,呆在我的書桌上,灰塵都積了一層。

而那些我看了的書籍,有一些基本上上是囫圇吞棗,內容也是記得七七八八,過不交了多久就忘了。

書上的內容徹底被我記住的,只有我當下特別需要的,能夠運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去的,所以我才說這兩者的基礎是懂自己的需求。

像我最近在準備考BEC中級,我需要的就是專業類書籍,以及如何提高記憶力的書籍,再寬泛一點還有管理時間的書籍,而那些溝通類的書籍,我完全可以放到以後再買再看,放在書桌上反而會分散我的注意力,心裡老在想這本書花了錢我要儘快看完它,得不償失。

再說到高效閱讀,現在很流行一天讀一本書,一周讀一本書,一月,一年讀多少書的讀書形式,因為快所以看上去高效。

但是我是不建議記憶力理解力都一般的人這樣子讀書的,因為這樣實際上腦子裡什麼都沒有留下,我傾向的是慢讀,精讀,細讀,把一本書里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達到讀一本書勝過讀十本書的效果。

等到把讀書練成了一種習慣,再像別人說的那樣去快速閱讀。

以上,我個人的讀書經驗,具體怎樣讀,依個人情況。



I PICK 選書法,共有五個步驟。

  • I choose a book 我來選一本書

  • Purpose—Why do I want to read it? 目標——我為什麼想讀它

  • Interest—Does it interest me? 興趣——它讓我覺得有趣嗎?

  • Comprehend—Am I understanding what I am reading? 理解——我能明白我讀到的內容嗎?

  • Know—I know most of the words 認識——我能認識大部分的字嗎?


深有體會:選書很重要。

1、先有目標,才知道自己該看什麼書;

2、知道該看什麼書,才會有效率的看書;

3、有效率的看書,才能領域到書中的精髓。


因此,現有目標,然後根據目標選擇好書,然後讀書


別那麼多廢話了

選擇自己喜歡書

然後

書讀百遍其意自顯


開卷有益

就足夠了

只怕是葉公好龍

讀自己不喜歡的書

把書當作壓書架的玩偶了


推薦閱讀:

多看看幾本書
見字如面:父親,離我最近的匠人。
拆解《3G資本帝國》第五章
拆解《3G資本帝國》第一章
6----12月書單

TAG:學習 | 職場 | 閱讀 | 書籍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