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崛起的時代到來了,有一本書應該成為你的標配!
離上次擱筆已有22天,在這22天里,自己去了趟廈門;回家過年;參加一個學習;買了12本書,看了8本;做了2017年的規劃;做了個決定,辭職,然後我回來了。接下來,為了提升發文質量,自己把發文頻率改為一星期至少3篇,有可能會增加,當然也謝謝大家一直對我的關注。
1
講的是什麼(what)?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本書,也是最近讀的8本中的一本-《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這本書是成甲老師的作品。(收穫很大,想了解,可以先跳到最後一節)
好的,讓我們直接進入主題。
如何發現和應該臨界知識(文章最後有注釋),正是本書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核心內容。(摘自本書自序的最後一段)
總的來說,通過這本書,對於不了解什麼是知識管理或者看不到宏觀層面和底層認知的學習者而言,可能會有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學習「這件事情。甚至對已經多年知識管理經驗的人而言,這本書也可以提供啟發和借鑒。
之所以分享這本書,也正是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學習「這件事情,所以藉此機會分享給大家。
2
怎麼講的(why):
打開書的目錄,發現這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規律與方法""發現和應該自己的臨界知識""常見的核心臨界知識及其解釋和應該" 。
我是對知識管理不怎麼了解的人,所以剛看到目錄,我腦子有點懵,因為感覺好多陌生的名詞。但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發現其實書中寫的四個部分,就是成甲老師在自序裡面,描述他在2008年到2016年這幾年探索過程中的四個階段。成甲老師把他經歷過的這四個階段,對應在書中的這四個部分(當然部分之間肯定會有一些串聯),於是在告訴大家成甲老師的親身經歷之外,他把他所有經歷所收穫的成果也毫無保留一一分享給大家,可謂無私。所以沒有看過的朋友,建議大家趕緊入手一本吧。
接下來我就把成甲老師在自序寫的四個階段」搬「出來,讓大家更直觀的了解到這本書是怎麼講的。
1、怎麼學習:
2008年,我開始接觸知識管理,主要原因是自己在幾次創業過程中,迫切的感覺到需要儘快的提升自我認知能力,那時候,對於「知識管理」這個詞,大家還很陌生。為了儘快提升,我參加了很多培訓和課程,可之後我反而更加困惑了:感覺學習了很多東西,好像當時課上聽懂了,可是課後也沒怎麼用上,隔上一段時間就都忘了。
從那開始,我就從各地學習關於「怎麼學習」的知識,嘗試著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
2、第一個轉折點:反思晨修的發現
2010年:我堅持記反思日記的第三個月,感覺自己有點堅持不下去了。這時,我無意中看到了《美國之夢:富蘭克林自己的故事》.
這本傳記中有這一段:富蘭克林要培養自己養成13個道德準則,採用」集中精力一次實踐一項,待一種習慣養成之後,再實踐另一項「的方法。為了監督自己,他便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行為做比較,持之以恆。
富蘭克林的做法給了我極大的啟發,我一直困擾學了新知識記不住,用不上。如果富蘭克林可以通過自省的方法鍛煉自己,我是否可以通過這個方法來掌握學習到的新知識呢?
從此我的日記開始變成了每日的自省,後來又演化成我獨特的」晨修「工作,通過反思晨修,將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內化。
3、第二個轉折點:構建框架體系
2012年,我發現:我學到的知識越多,越覺得不對勁,雖然我掌握了很多方法,可是每項知識都是解決特定問題的:有時候覺得有些方法之間似乎有聯繫又有些衝突,就像幾股真氣再體內互相衝撞、無法融合。可是問題到底在哪裡呢?
直到我看到查理芒格的演講錄《窮查理寶典》後,我茅塞頓開。在書中提到一個關鍵原則:「如果你只是孤立的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你就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
受到芒格的巨大啟發後,我開始投入到學習和構建自己的框架體系的過程中。2012年到2016年,在4年多的時間,我慢慢的形成了自己對於知識管理的獨特認識。
4、第一次嘗試:知識開始了自己的生長:
2012年,我第一次利用查理芒格提到的方法做了一次實驗,實驗結果讓我十分震驚。
我應邀在一個學習網站開始個人知識管理課程。由於我自己既不是職業培訓師,也沒有什麼知名度,所以如何讓大家對我的課程感興趣並原因付費就成了一個難題。當時,我能夠展示、銷售自己的地方主要是課程介紹頁面。而寫營銷頁面是我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事情。
我並沒有急去搜索如何寫一篇營銷文案這樣的技巧,而是第一次開始利用芒格提到的方法:深刻理解問題的實質,然後用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規律去解決問題。寫營銷問題,本質上是一個建立信任的過程;那麼關於建立信任這件事,心理學就又很多方法來構建和增進認同。於是我找到心理學書籍中構建信任的內容,並以一個做營銷多年的朋友寫過的文案為參照,仔細分析其中用到的心理學原理,然後按照自己的理解應用這些心理學成果來寫我的文案。
我原本以為,自己作為一個文案新手,第一次就得寫需要進行實際銷售的產品,難度也太大,所以並沒有抱太大希望。可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同期上線的課程中,我的課程不到三天,名額就全部售出,而當時還有其它老師的銷售為0.甚至我的課程停止報名後,還有用戶不斷諮詢怎麼能補上報名。
那次經歷成為一個契機,我越來越多的嘗試和應用這樣的方法,激勵著自己不斷去尋找問題的底層規律。
漸漸我們對學習的理解就慢慢不一樣了。
過去我們認為,學習主要是輸入和消化的過程:我們通過閱讀更多的書籍,參加更多的課程和培訓,讓自己增加更多的輸入。而當我們理解了底層規律在知識管理體系中的價值後,學習就變成了一個生長和創造的過程:知識不再是一個格孤立的點,而是彼此聯繫、互相接觸,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斷產生新的啟發和認識,知識開始了自己的生長!
在我看來,只有自己對於學習的理解達到這個層次,才能真正在學海無涯中找到一葉扁舟。在這個層次上,我常常講,對於學習這件事情,自己是最好的老師。理解了底層規律,自己就算一個煉丹爐:外部輸入的東西,經過加工形成全新而又熟悉的認知;而反過來,這種認知又進一步增進你對外部輸入的理解,甚至可能會超出作者本身的認知來看問題。
3
對我有什麼用(how):
感覺學習了很多東西,好像當時課上聽懂了,可是課後也沒怎麼用上,隔上一段時間就都忘了。
我相信上述的這種感覺,很多人有,對於自己何曾不是這樣,高中的時候,會發現有部分人,相對自己而言,也不算那麼用功讀書,但成績永遠比自己好,而自己讀書不管怎麼努力,都考不贏他們,有的時候自己回想是不是自己真的不是那塊料,但看完這本書,我才明白,其實自己做題,只是為了針對某個問題去解決,而從來沒有把其練習起來系統學習。
包括現在讀大學,經常有種感覺:就是老師上課講的東西,隔一個月不看,就忘的差不多了,更別提上個學期講的內容了。所以很多時候感覺大學幾年花了那麼多時間讀的書基本都白讀了。但看到這本書我才發現自己是陷入了「低水平勤奮」的陷進了。
看完這本書,我就一直在想,假如能讓自己的知識開始自己的生長,那是多麼美妙的事情。想到這裡,我就把成甲老師經歷的方法一一列出來,準備按照這些方法開始實施。
6年每年百本書籍閱讀;
7年堅持每天花2小時做反思日記;
堅持深度思考;
不斷解決問題;
從2月9號看這本書,自己已經寫了四天反思日記了,並會一直堅持下去;看書方面自己一直有堅持,只不過以前基本是一周一本,數量上沒有這麼多,慢慢的自己也會提上數量;關於深度思考和解決問題這兩點,自己會按照書中所說的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等方法進行運用,由於篇幅問題,恕我不能一一列出來了。
好了,最後就以書中的一段話結束今天的文章: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士大夫階層的人生理想。而今天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的價值,不僅僅是一個文憑學歷符號,更多的是在商業戰場上馳騁,用眼光和判斷力以及道德和哲學高度實現世俗和理想中人生的價值。我相信,在這波認知變革的浪潮中,定會湧現一批精英,為中國的下一波浪潮打下堅實的基礎。
ps:
臨界知識:像牛頓第二定律F=ma這樣能夠更廣泛、更普遍的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我稱為」臨界知識「。
知識管理就算通過對外部信息進行加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行動的速度。
推薦閱讀:
※怎麼區分原理、定理、定律、理論、概念、效應這些燒腦詞?
※萬門大學有什麼
※CPA Australia澳洲注會考試心得
※我與學習小語種的二三事
※我們應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用遞歸的思維去看問題、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