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一種積澱千年的身心升華法

大學國學社曾邀請一位老師開辦國學講座。這位老師在學校是出了名的不講情面愛罵人,我好幾個上過他課的朋友都在課上被他罵到頭臭。

講座開始不久,他果然又開始罵人了:

你們成天說國學,那國學又是什麼?背背三字經,弟子規,穿穿漢服,讀讀書,吟吟詩,做做義工,就是國學了嗎?

聽到這裡我悄悄對老師豎了下大拇指,確實,國學真正的核心可不是這些。

老師又說:

國學真正的精髓在道家,在中醫,在黃老中,是古人對形而上道的認知了解,對天地自然的體悟運用。比如儒家的學術,只在形而下的為人處世的層面上下功夫,這就不夠高明了。

對於這點我卻不同意老師說的。儒家並非看不到形而上,比如孔子作的《繫辭》,子思作的《中庸》,都論及到了形而上的部分。

儒家對此不加多言,是因為「天道遠,人道邇」。雖然高遠的道沒有分秒離開過人,可是人生於世的立足點,還在做人做事上。道家也說,世上沒有不忠不孝的神仙。遠離或輕視了做人做事的基本操作,空談玄理,這絕非國學本意。

在《論語.先進》里的這段對話,正體現了儒家的態度: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不是不能事形而上的鬼神,只是先要事人。不是不能知玄妙未知的死後,只是先要知生前。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國文化講究的是允執厥中,任何事物太過偏頗都會帶來壞處。菜太油膩味,太素寡淡。水至清無魚,太濁魚一樣死了。所以要把握好適當的尺度。

國學既不是高談玄理,也不是仁義道德,更不是琴棋書畫詩酒花。或者說,以上這些都能籠統的包含在國學的範疇中。季羨林說:「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即一國從古到今傳承的科學,哲學,醫學,文學等。

其中既有對天地萬物本源道體的探討,也有對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意見,更有個人修身,養生,怡情的方法。綜羅百代,廣博精微,不能一言以蔽之。

自贊毀他是人的劣根性。研究文字訓詁的學者和琴棋書畫的騷客相互看不上,而出世的修行人又與世間的愛好者互翻白眼。人總是愛以自己的認知概括全篇,並以此作篩子,篩出他的世界。

文字,音韻,經學是國學;古琴,茶道,漢服也是國學;佛道,中醫,術數還是國學。國學是我國過往學術的統稱。

老子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國過往學術,或者說人類有史以來的各種學說,都是為個體,或整個世界能減少痛苦,增加快樂而創立的。

如果說國學有一個核心,那麼這個核心一定是如何讓自己完美,完善,解脫,逍遙遊於世間。同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將世界導向大道之行。這是古之道。

在確立古之道的基礎上,通過先賢對天地萬物的理解,通過千年實驗確立的生活娛樂方式,通過仁義禮智信的實踐,甚至通過融入,學習現代最新的理論知識,使自己身心不斷升華,則是今之有。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豈不懿歟?


推薦閱讀:

為什麼學業、事業總是不見成績,很努力卻總是事與願違?
什麼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讀《老子》2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TAG:國學 | 傳統文化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