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世界是如何被一群科學家和工程師創造出來的?——從《創新者》看創新

文/宗瑞興,雲思科技創始人

難得春節假期有大塊的時間讀書,陸續花了三天時間讀完《喬布斯傳》作者艾薩克森寫的《創新者》。這本書圍繞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歷史,描寫了幾十個人在數字化革命過程中所做的貢獻,描繪出非常清晰的延續100多年的數字化時代發展宏觀脈絡。具體到每個人身上,描寫的文字都不是非常長,但文字生動有溫度;更重要的是交代了每個人的家庭、成長、教育和工作的背景,讀完會發現每個人作出其相應的貢獻是有內在邏輯的,為什麼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這個時代以及這個人身上。喬布斯當時選他寫自傳是有道理的,而且很可貴的是翻譯非常順暢。

以下列出個人感受供分享。

1. 創新的條件

創新是一系列條件成熟下的產物,這種產物是技術、政策、經濟和人文環境以及需求,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時機成熟的一種必然結果。比如阿波羅計劃和晶元技術的發展互為促進;矽谷成為全球數字化發展的中心也是由一系列看似偶然而最終形成必然的條件所促進的結果。

2. 需求驅動

當具備了基礎的技術條件,需求往往是驅動創新在某個特定時間發生的力量。很多時候創新是被需求「逼」出來的。早期計算機的推動者很多是因為在某個領域需要大量計算,但技術上完全無法滿足,轉而去推動計算能力的提升。戰爭這一人類的極限競爭,也促成了對技術的極致需求,進而推動了技術的跳躍式發展,為二戰後計算機在民用領域發展打下基礎。真實需求,是創新發生的必要條件。

3. 湧現

當條件成熟,大量創新「湧現」時,會有很多人同時想到並著手做同一件事情。比如1994年,由於互聯網內容爆發性增長,產生對內容檢索的需求,互聯網爬蟲技術也已經出現。在這一年同時出現了多個基於互聯網爬蟲技術的檢索工具,Yahoo!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早期的計算機也是多個機構和個人在美國以及歐洲各地幾乎同時在互相不了解的情況下進行研發。

你有一個好的idea是因為你看到了需求以及實現這些需求的可能性基本存在,同一時間一定有其他人也在這個環境下產生了類似的好想法。好想法只是種子,發芽並長成大樹更加重要。

4. 傳承

豐盛的果實需要肥沃的土地。比爾.蓋茨、喬布斯...成長於一個富於創意、鼓勵創新、充滿技術底蘊的環境中。他們的成長和成功受到了幾十年全球計算機技術和文化發展的滋養。比爾.蓋茨BASIC的編寫離不開他在哈佛計算機實驗室中在PDP-10計算機上獲得的免費計算資源,這個計算機實驗室是計算機先驅霍華德.艾肯所建,而這台計算機原本是美國軍方放在哈佛用于軍方資助的研究項目。湖濱中學給了十二年級的蓋茨一個學期的時間去一個電力管理局編程,而不是在學校讀書,因為蓋茨父母和校長認為「這份工作比最後一學期的課程更有教育價值」。蓋茨最後一學期去打工還上了哈佛...,這在中國是不可能的。蓋茨在湖濱中學和哈佛大學認識了保羅.艾倫和史蒂夫.鮑爾默這幾個微軟成立和發展的核心人物。Windows的開發受到了施樂實驗室和蘋果公司的啟發。當時施樂實驗室在進行的大量的計算機培訓...

中國互聯網和數字化產業在全球的技術養分和中國的金錢能量的驅使下快速發展,但是這種可以生長原創性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的文化、人力資源和技術底蘊不是短時間可以建立起來的。更大的問題是這種底蘊成長的基礎並沒有出現。從相當長時間裡,中國可能一直是一個應用場所而難以產生原創性創新。

5. 外部交流環境

很多偉大的創新不是因為掌握了別人沒有掌握的技術,而是將當下的信息(包括需求以及技術和產品)進行收集,將能力進行重新整合後,在產品和商業上滿足了當下的需求。現代計算機的推動者約翰.莫奇利和約翰.馮.諾伊曼都是典型的信息採集和創新推動者。歐洲的一些天才發明家因為缺少矽谷的環境,無法與同時代的美國同仁一樣創造產品和商業上的奇蹟。

作為一個創新企業或者個人,需要把自己放到自己所能夠接觸到的(虛擬以及現實)的相關跨界圈子的交流裡面。面對面的深度交流是觸發創新想法和驅動創新實現的重要方式。

6. 創新成功的團隊

創新的成功終極標準不是技術領先,而是商業成功。一個創新成功的核心團隊需要互補,沒有一個人是完人,能夠把技術、產品、商業等等都做好。往往一個人擅長於某個領域的因素,是阻礙了其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因此一個跨界且默契配合的團隊是創新成功的必要條件。貝爾實驗室裡面聚集了多個領域的理論學家,同時有一批優秀的工程師能夠把這些想法實現成產品。但由於貝爾實驗室隸屬於AT&T這個巨頭,從機制上沒有基於某個創新成功商業化的機會。蘋果初期成功是喬布斯出色的產品能力和商業能力與沃茲尼亞克的開發能力的結合;Intel三個核心創始人從性格和能力上的互補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而且,往往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一個創新公司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不同的,其領導人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能力轉化甚至是人的變更。Intel的三個創始人在不同的階段擔任了CEO,分別在技術、產品化和規模化上推動了Intel的發展。

7. 公司內的溝通和協作

創新是將不同的元素重新組合解決老的或新出現的問題,需要整個組織的跨界和整合能力。作為個人,每個人各自有擅長,需要組織通過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達成信息的交流、業務上的協作。其中,非正式的溝通的重要性不亞於通過命令推動的合作。公司中形成這種跨界交流的文化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比如貝爾實驗室,喬布斯,包括其他一些卓有遠見的領導者,在辦公室的設計中都會極力去促進不同部門員工非正式見面和交流的機會。

但達成跨界溝通本身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很多人正因為具備某個領域的專長而保持對其他方面想法存有排斥的心理。創造跨界交流的環境,在正式決策之前多方達成相互的理解,形成可以理解的交流語言非常重要。

8. 協同效應

計算機產業之所以在20世紀後半期快速發展,和晶元技術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兩者之間齊頭並進相互交織。摩爾定律帶動了計算機產業的發展,同時計算機應用的需求也是讓摩爾定律真正實現的驅動因素。諾伊斯曾經寫到:「新元件和新應用之間的協同效應讓兩者均出現了爆炸性增長。」很多技術和行業的快速發展都受益於協同效應,比如石油和汽車的同步增長。創新過程需要尋找能夠與新行業或新技術協同增長的機遇。

《創新者》這本書共600多頁,但閱讀過程充滿樂趣。國內此類書籍稀缺,希望作家們通過這類嚴肅內容的專心寫作可以發財並獲得尊重,見到更多中國作家撰寫的此類優質圖書。


推薦閱讀:

不增反降:小米10個季度還能殺回中國手機市場第一嗎?
為何說不宜過度強調防止假創新偽創新
關於新時代深化科技創新改革的思考——共享創新模式的探討
再見、蘋果
美國人重新設計了筷子,衛生又便利

TAG:創新 | 大數據時代 | 大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