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史7:力量時代
第16節 力量時代
(1800-1950年)
力量時代可分為三個階段來講述,每個階段大約為50年。
第一個50年,工業的力量全面爆發,從瓦特蒸汽機的專利到期開始,到倫敦舉辦的首屆萬國工業博覽會止。
第二個50年,工業化推動全球化的完成,電氣化開始發展。中國清政府被工業的力量徹底擊敗,中國從閉關鎖國變為門戶大開,從威嚴的天朝上國變成任人踩踏的老弱貧愚之國。
第三個50年,兩次世界大戰導致核力量爆發,信息化時代即將來臨。中國人知恥而後勇,開始了浴火重生的艱苦轉變歷程。
1、工業的力量
站在力量大爆發時代的起點,我們會發現人類的進步速度非常快,新事物很多,我們將以大事記的形式梳理一遍在工業力量爆發的最初50年間,人類科技與工業發展的歷程。
1799年2月7日,中國清朝的乾隆皇帝去世,他的兒子嘉慶皇帝開始正式執政,直至1820年。乾隆留給兒子的大清王朝國庫空虛、危機四伏,整個官僚系統思想陳舊、效率低下、腐敗嚴重,外有歐洲列強虎視眈眈,內有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嘉慶皇帝傾盡全力,也無法挽回清王朝的衰亡之勢,只留下了一聲長長的嘆息。
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成功上台執政,結束了法國內部的混亂局面。
1799年12月14日,美國國父華盛頓去世,身後留下的是一個欣欣向榮、前途無量的美利堅合眾國。
1799年12月31日,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英國的持續打擊下,最終宣布解散,英國正式成為新的海上霸主。
1800年
瓦特蒸汽機的專利到期,從而推動了蒸汽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標誌著工業力量時代的到來。
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的電池——伏打電堆,這標誌著靜電時代的結束,實現了化學能向電能的轉化。英國人尼科爾森和卡里斯爾用伏打電堆實現了水電解,完成了電能向化學能的轉化。
英國人赫休爾發現了紅外輻射。
世界上鋼鐵產量達到80萬噸。
1801年
拿破崙召伏特到巴黎表演電堆實驗,並授予他金質獎章和伯爵稱號。拿破崙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十分尊重科學家,他遠征埃及時,帶了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及一個由175名專家組成的隨軍科學藝術工作團,並給予他們細緻入微的照顧。
里特發現了紫外線。
英國人康格瑞夫製造了固體火箭。
英國人哈切特發現了元素鉬。
1802年
戴維進行了電弧放電實驗。
沃拉斯頓發現了太陽光譜的吸收譜線。
粹威席克獲得了高壓蒸汽機專利。
亨布羅沃發明了第一台雙缸復脹式蒸汽機;他於1797年制出了火車頭模型,1804年造出了第一台火車頭。
瑞典人坎克貝里發現了元素鉭。
1803年
道爾頓提出了科學的原子論理論,發現了化合物的倍比定律,總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定比定律和化合量當量定律。
美國人富爾頓製造出實用的拖船。
英國人特里維西克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
沃拉斯頓發現了元素銠、鈀。
瑞典人貝爾塞柳斯和德國人克拉普羅特發現了元素鈰。
1804年
瑞士人索修爾實驗證明了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碳來自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英國人坦南特發現了元素鋨和銥。
1805年
蓋-呂薩克提出了氣體反應定律。
法國人錢斯爾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火柴。
1807年
富爾頓造成了第一艘蒸汽機動力船「克勒蒙號」開創了商業航行的歷史。
英國人莫克多發明了煤氣燈。
戴維分離出鉀、鈉等元素。
1808年
道爾頓出版了著作《化學哲學新系統》。
貝采里烏斯發現了銨汞劑。
戴維提取了硼、鈣、鎂、鋇、鍶等元素。
1809年
戴維發明了弧光燈。
法國人拉馬克出版了《動物哲學》一書,最早系統地提出了生物進化論的思想。
1811年
戴維製成了碳極電弧強光源。
蓋-呂薩克成功地製備了無水酸。
法國人庫特瓦發現了元素碘。
1812年
拉普拉斯出版了《分析概率論》、《概率的哲學探討》等著作,標誌了近代概率論的誕生。
英國人布倫金索普制出了世界上最早成批生產的蒸汽機車。
德國成立了自然科學協會。
1813年
法拉第進入英國皇家學院。
1814年
斯蒂芬森完成了實用蒸汽機車的試製工作
英國人凱尼斯發明了蒸汽動力印刷機。
1815年
蓋-呂薩克測定了酸的物理常數。
戴維發明了防爆安全燈。
1816年
法國人拉也米穀發明了聽診器。
1817年
法國人佩萊蒂分離出葉綠素。
德國人斯特羅邁爾發現了元素鎘;瑞典人阿爾弗德松發現了元素鋰;貝爾塞柳斯發現了元素硒。
1818年
美國人惠特尼發明了卧式銑床,1855年出現了萬能銑床。
德國人多拉伊斯發明了帶車把的木製自行車。
英國人布魯尼發明了隧道挖掘法。
(1820年-1850年:中國清朝道光年)
1820年
安培確立了電流磁場的「安培定則」。
W·湯姆孫發明了齒輪式計算器。
1821年
法拉第提出了磁生電的設想。
安培提出了利用電磁效應傳遞信號的方法。
皮爾遜設計了二圓盤雙指針式「指字電報機」。
1822年
蓋-呂薩克和阿臘果發明了電磁鐵。
1823年
英國人布朗發明了最早的煤氣機。
瑞典人貝爾塞柳斯發現了元素硅。
1824年
維勒合成了草酸。
摩氏提出了礦物互相刻劃的硬度標準。
英國人J·阿斯普丁發明了「波蘭特」水泥,即硅酸鹽水泥,開創了水泥使用的歷史。
1825年
歐姆發現了「歐姆定律」。
斯蒂芬遜和羅伯特完成了第一條鐵路鋪設。
德國人羅威發現了元素溴;丹麥人厄爾斯泰發現了元素鋁。
1826年
貝采里烏斯第一次排出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表。
英國人詹姆斯·內史密斯發明了銼床。
1827年
蓋-呂薩克發明了吸收塔,並應用於硫酸生產。
R·布朗發現了分子運動現象的「布朗運動」。
維勒利用氯化銨和氰酸銀合成了最早的有機化合物——尿素。
瑞典人貝爾塞柳斯發現了元素釷。
1829年
德國人羅塞首次明確提出並制定了系統定性分析法。
蓋-呂薩克將澱粉轉化為葡萄糖。
斯蒂芬遜設計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高速蒸汽機車。
1830年
亨利發現了自感現象;發明了強力電磁鐵。
羅伯特發明了插床。
瑞典人塞夫斯特倫發現了元素釩。
1830年—1840年
高斯與韋伯共同建立了電磁學中的高斯單位制;他還繪製了世界上第一張地球磁場圖,確定了地球磁南極和磁北極的位置。
1831年
法拉第在經過了無數次實驗,獲得了「磁生電」的方法,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並且創製了歷史上第一台感應發電機。
亨利用電磁鐵製成了電鈴。
R·布朗發現了細胞核。
英國科學促進會成立。
1832年
莫爾斯提出了研製有線電報的設想。
維勒和李比希提出了有機理論的「基因論」。
1833年
法拉第證明了電的普遍性,提出了電解定律。
巴貝奇設計出第一台通用自動計算器。
賴特申請了「爆發」發電機專利,直接利用燃氣壓力推動活塞做功,結束了真空機的歷史。
瑞士建立了最早的火柴廠。
1834年
哈密頓建立了著名的分析力學的「哈密頓原理」。
法拉第製成了實驗電動機、發電機、變壓器等。
1835年
莫爾斯製成了第一部實用電報機。
美國人克魯德發明了連發槍。
1836年
丹尼爾發明了可供穩恆電流的電池。
瑞典人埃里克森發明了螺旋槳汽船。
1837年
莫爾斯發明了電磁式電報機。
惠斯登發明了鍵盤和坐標指字式五針電報機。
1838年
施萊登提出了植物結構的細胞說,並把這一學說擴展到動物界。
1839年
英國人麥克米倫發明了帶腳踏的自行車。
法國人拉敘爾發明了照相機。
瑞典人穆桑德爾發現了元素鑭。
1840年
美國人德雷伯最先把照相技術應用於天文觀測。
英國人阿姆史特朗爾發明了水力發電機。
1840年—1851年 焦耳和邁爾測定了機械功、電、熱等不同能量之間的轉化關係,確立了「焦耳定律」;測定了準確的熱功當量,創立了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
1841年
法國人鮑辛高爾特發現了植物中碳、氫、氧、氮的含量大於肥料中這些元素的含量,為化肥生產提供了前提。
美國人傑克遜發現了醚麻醉法。
1842年
多普勒發現了聲音的「多普勒效應」,預言了光的多普勒效應。
英國人漢生和斯特林菲羅製造了飛機模型。
1843年
在新加坡發現了「馬來樹膠」,法拉第發現了它的良好絕緣性。
穆桑德爾發現了元素鋱和餌。
1844年
莫爾斯發明並完善了「莫爾斯電碼」。
華盛頓和巴爾的摩之間架設了第一條有線電報線路。
德國人范莫爾發現了細胞增加的有絲分裂。
美國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
克勞斯發現了元素釕。
1845年
亞當斯利用數學方法預測了海王星的位置。
德國人發明了硝化纖維炸藥(強棉葯),瑞士人申拜恩制出了三硝酸纖維,即火藥棉。
1846年
加勒根據勒維耶的計算髮現了海王星。
索布雷羅製成了硝化甘油烈性炸藥。
美國人霍爾發明了實用的縫紉機。
1847年
赫姆霍茲提出了力學的「位能」、「勢能」的概念。
霍爾發明了輪轉印刷機。
1848年
W·湯姆孫(開爾文)提出了絕對溫標概念(開氏溫標)。
麥考密克發明了收割機。
西門子發明了電動機車和電器鍍金法。
1849年
斐索首次利用旋轉齒輪法在地面上測定光速。
阿狄森論述了貧血病和腎上腺囊的疾病。
1850年
世界第一條海底電纜在英國和法國之間鋪設。
以上只是一個簡略的科技大事列表,對於天文、數學、光學等理論科學的成就基本省略了,主要列舉與人們生活和工業進步緊密相關的各種發現、發明、工業產品及大型工程。在青銅與鐵器時代,可能每幾百年才會出現一件重大的科技發明,在認知時代每幾年就會有一件,而現在進入工業時代早期,每一年都會有多件重大的發現或發明,再往後發展,人類每一年的新發明足夠寫成一本書。
1851年5月1日,在英國倫敦的海德公園舉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全世界的博覽會——萬國工業博覽會。展會歷時5個多月,吸引了6039195名參觀者,主要內容是世界文化與工業科技,展品共有13000餘件。藉助此次博覽會,充分展現了由英國發動的工業革命在全球取得的輝煌成果,並確立了大英帝國作為世界工廠的主導地位。本次展會的展館是一座巨大的玻璃屋,建築長563米,寬138米,以鋼鐵為骨架、玻璃為幕牆,從地基開挖到工程竣工費時僅九個月。建築整體效果精美絕侖,讓人耳目一新,各國觀眾贊其為名副其實的「水晶宮」。
接下來是政治與軍事方面的大事,我們也簡單列舉一下。
1804-1815年:法國的拿破崙稱帝並發動對外征服戰爭,佔領歐洲多國,但遭到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等組成的反法聯軍的抗擊。拿破崙最終兵敗,被放逐到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
1808-1826年:拉丁美洲地區發動獨立戰爭,擺脫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建立起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
1812-1815年:美國與英國爭奪加拿大殖民地,是為美英戰爭。
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德國開始走向統一與強盛。
1836-1848年:英國工人發起憲章運動,爭取普選權。
1840-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最終清政府戰敗,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為英國殖民地。
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發表《共產黨宣言》。
1850年:中國拜上帝會首領洪秀全起義反清,建立太平天國。
2、全球化的初級階段
一、奧斯曼帝國
在19世紀上半葉,奧斯曼帝國在與歐洲列強的爭鬥中不斷失敗,被帝國統治的許多民族紛紛要求獨立。其中影響較大的是1821-1829年的希臘獨立戰爭、1828-1829年的第八次俄士戰爭(俄英法聯合瓜分巴爾幹地區)、1831年到1839年的埃及獨立戰爭,這些戰爭的失敗對奧斯曼帝國形成了沉重的打擊。1839年11月3日,奧斯曼帝國發布了改革詔令——御園敕令,開始推行所謂的坦齊馬特改革。坦齊馬特改革在總體上是失敗的,它大大加強了外國的政治、經濟勢力,英法等國資本控制了奧斯曼帝國經濟命脈,頻繁干預帝國宰相、外交大臣的任命。外國資本的飛揚跋扈和外國商品的大量輸入,使其民族工商業受到致命打擊,奧斯曼帝國欠西方的債務在1869年高達24億法郎,陷於無法自拔的境地。1876年,奧斯曼帝國第一次宣布實行君主立憲制,兩年後君主奪回權力,議會被凍結,憲政改革亦告失敗。19世紀後半葉,奧斯曼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淪為歐洲列強的半殖民地,隨時有解體、消亡的危險。
二、印度半島
1849年,英國吞併旁遮普,莫卧兒帝國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1858年,莫卧兒傀儡皇帝被廢除,英國東印度公司完成代管使命,向維多利亞女王移交權力,英國開始直接統治印度半島。英屬印度後正式命名為印度帝國,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正式加冕為印度女皇。至1947年,英國的統治持續了90年。
英國在征服、統治印度過程中離不開本土勢力的合作;在坐穩印度江山之後,為了鞏固大英帝國東方殖民體系、打造進一步向東方擴張的戰略基地,英國需要充分利用印度豐富的資源和人力,所以加大了力度扶植印度本土勢力。這些印度地方精英十分積極地配合英國的殖民擴張,成為英國人的得力助手。英國從印度半島大量招募兵員,即用於控制印度,也用於侵略其他國家。19世紀中期,駐印英軍總數為24萬,其中印籍士兵多達20萬。許多來華的英國商人都有印度隨從或者合作夥伴,不少印度本土資本家靠鴉片貿易起家,塔塔財團是百年來印度最大的本土資本,其原始積累就是來自在香港和上海的鴉片貿易,鴉片貿易利潤成為印度近代棉紡織工業建立的重要資本源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香港開埠之後,一批印度大商人跟隨英國人進入香港,在香港設立辦事處或總部。1843年,全港共有英資企業22家,印資企業6家。
在大英帝國統治下,印度工商業資本獲得了較大發展,在全球許多地區佔據了重要地位,印度的基礎設施水平也得到大力提升。1850年,英屬印度鐵路建設啟動,到一戰前夕,印度鐵路里程已經超過3.4萬英里,在當時世界上除歐美之外只有日本帝國可比。
三、中國
1838年,道光皇帝派欽差大臣林則徐赴廣東查禁鴉片。1839年,林則徐將從英國商人處查繳的2萬餘箱鴉片在虎門海口悉數銷毀,並勒令其永不再帶鴉片來華,否則將予以嚴懲。但英國人把林則徐的禁煙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產,並不接受中國的警告。1840年1月5日,林則徐根據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遠斷絕和英國貿易。4月,英國國會討論對中國開戰(以軍事報復為名義),此時近東的奧斯曼帝國已被制服,維多利亞女王希望教訓一下遠東的中國,最終國會以271票對262票通過了對中國開戰的撥款。6月,英國艦隊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8月,中國戰敗,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並被迫向歐洲開放了五個通商口岸,歐洲人等待了300多年,終於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然而,清朝政府對於此次戰敗的意義並未深刻認知,對於條約的不平等性也不甚在意,反而糾結於一些細節,比如中英兩國以對等身份簽訂文件這讓朝廷感到不安。大清朝廷為避免影響自己「天下王朝」的地位,對內將這次戰爭描述為洋人求與中國交往被拒所以鬧事,得到朝廷的安撫之後就滿意地離開了。所以,第一次鴉片戰爭並未讓中國人醒來,八股文章照寫、官場遊戲照演、百姓生活也照舊。
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城、火燒圓明園、鴉片貿易合法化、允許外國公使駐京,再加上俄國趁火打劫侵佔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這一下老百姓都知道真相了,朝廷裝睡再也裝不下去了。中國人陸續開始醒來,大清朝廷部分比較開明的統治者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從而開始了推行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主要是想通過引進歐洲的先進工業技術,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從1861到1895年的35年間,洋務派大力引進歐洲的人才與技術,開辦軍事學校、創建軍事工廠,最後打造出裝備水平在亞洲首屈一指的北洋水師。但是,洋務運動存在嚴重的局限性:洋務派重視發展軍事工業,而忽視國家整體工業能力的培養,導致民用工業發展滯後;重視工業技術改革,忽視社會制度的改革,導致有工業卻無力量;總是採用官辦形式、發展官辦產業,忽視民間資本的力量,導致效率低下、發展緩慢。而原本國力弱小的日本,啟動向歐洲學習的改革比中國晚10年,但日本改革的決心和效率遠高於中國,短短二十幾年,日本已成為亞洲的工業強國。在中日開戰的前夕,大清王朝仍視日本為小國,視自己為朝鮮的宗主國,所以決定出兵保護朝鮮、抗擊日本。而當時國際輿論對日本的實力也缺乏清醒的認識,普遍認為中國的北洋海軍實力強大,將擊敗日本。
1894年7月25日,日本偷襲清朝的運兵船,中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清朝海軍表面龐大,實則裝備過時、管理混亂、戰鬥力低。同時,清朝政府又缺乏對日本的戰略謀劃,倉促應戰,最終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次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將遼東半島、台灣島及附屬各島嶼割讓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等等。中國戰敗的代價十分慘重,在日本的刺激下,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甲午戰爭後,在中國的底層民眾中興起了帶有宗教色彩的義和拳組織,主要活動是傳神功、燒教會、殺洋人,以發泄對外國勢力入侵中國的不滿。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病急亂投醫,想藉助這股力量驅逐外國勢力,將之轉變為「扶清滅洋」的義和團。1900年1月,慈禧太后不顧西方各國的抗議,發布維護義和團的詔令。6月10日,義和團拳民開始大量湧入北京,圍困各國大使館,放火焚燒教堂和一切與西洋有關的東西。6月21日,慈禧發布「怨婦式」詔書,竟然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更為荒唐的是,清政府還懸賞捕殺洋人,規定「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清政府的荒唐政策和幼稚行為,立即遭到了日、俄、英、法、美、德、奧、意等八國聯軍的無情反擊。7月14日,八國聯軍攻佔天津。8月16日,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全城。與此同時,俄國獨立出兵20餘萬,佔據中國東北全境。12月,被宣戰的各國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次年正式簽字,史稱《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保守落後的清王朝徹底被西方工業文明所擊敗,清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清政府淪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毫無國際地位可言。
四、日本
日本列島耕地稀少、資源匱乏,再加上民風兇悍、海盜猖獗,所以在工業化早期歐洲各國對殖民日本興趣不大,遠東利益的重點無疑是中國。直到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率領艦隊來到日本叩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關係和進行貿易,史稱「黑船事件」。美國的殖民政策引起日本民眾的不滿,激發了尊王攘夷運動和倒幕運動。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後,立即籌備討伐德川幕府。1868年1月,天皇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戊辰戰爭爆發。次年,戰爭結束,天皇軍隊獲勝,日本全境統一。
1871年,明治政府派遣以右大臣岩倉具視為首的48人代表團赴歐美考察,歷時1年多,先後走訪了英、法、美、德等12個國家,日本代表們充分認識到歐美工業文明與社會制度的優越性,為即將開始的全面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1872年,明治政府宣布廢除舊的等級身份制,實行「四民平等」。一般武士改稱土族,農、工、商和賤民皆稱平民。各等級間可以通婚,平民也具有職業和遷移的自由。取消對農、工、商的限制,承認土地私有權。這些措施解放了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為日本資本家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
1874年,大久保利通提出《殖產興業建議書》,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直接培植和發展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的措施,例如:廢藩置縣,統一全國幣制和郵政,促使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引進先進技術、建立示範企業;向資本家發放無息貸款,扶植和補助私人企業等,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進一步清除了障礙。為了軍事上的需要,政府特別重視發展軍事工業,把一些廠礦企業廉價轉讓給三井、安田、住友等財閥,促使日本壟斷資本的急劇形成。
明治政府的改革主要是實施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基本思想是「脫亞入歐」,向西方學習各種先進的技術和制度,這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明治維新」。在日本國力迅速增強的同時,日本開始走向武力擴張的道路,不斷侵略亞洲鄰國,1874年出兵侵略中國台灣,1875年武裝入侵朝鮮,次年逼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1879年吞併琉球,改為沖繩縣。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後,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進一步膨脹,最後妄想要吞併整個中國。
明治維新的成功是日本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使日本避免淪為歐美的殖民地,成為亞洲第一個工業化強國。日本的成功對中國影響很大,中國的有識之士紛紛要求學習日本變法圖強。但是,中國農業貴族的勢力太強、天朝的美夢太沉、覺醒的時間太晚、列強的制約又太緊,要學習日本的變革很難,而且最不願看到中國強大的就是日本。
五、美國
美國獨立後,南方和北方沿著兩條不同的道路發展。在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1860年,北方工業生產居世界第四位,總產值達18.8億美元。而在南方,實行的是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南方1860年已有黑人奴隸400萬人。南方的農業經濟和奴隸制度在客觀上嚴懲阻礙了北方工商業的發展,雙方因此存在矛盾,但並未爆發直接衝突。隨著美國西部土地的開發,北方要求在西部地區發展資本主義,限制甚至禁止奴隸制度的擴大,南方則力圖在西部甚至全國擴展奴隸制度,雙方矛盾到19世紀50年代在局部地區已釀成武裝衝突。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共和黨,1860年主張廢除奴隸制的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總統,南方奴隸主發動叛亂。南方7個蓄奴州退出聯邦,自組聯盟,並率先發動攻擊,美國內戰爆發。
戰爭初期,工業力量強大的北方卻連遭失敗,因為南方軍隊的素質較高,統帥是傑出軍事家羅伯特·李,而且得到了英法等國的援助。1863年元旦,林肯頒布《解放宣言》宣布解放黑奴,允許黑人參加北方軍隊,之後又頒布「宅地法」,允許所有美國人得到西部的土地。7月1日,兩軍在葛底斯堡展開決戰,北方軍擊敗南方軍,這成為內戰的轉折點,戰場上的主動權轉到北方軍隊手中。1865年4月9日,羅伯特·李的部隊陷入北方軍隊的重圍之中,被迫向格蘭特請降。南北戰爭終止,美國恢復統一。美國南北戰爭是工業化時代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戰爭,參戰總兵力近400萬,傷亡近200萬。雙方使用了金屬彈殼和後裝填步槍作戰,使用鐵路和蒸汽船實現快速的兵力機動和集結,使用蒸汽鐵甲戰艦進行海戰,機械連發槍第一次投入實戰,特別是北方發展了製造標準化零件組裝武器的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南北戰爭後,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到19世紀末,美國工業生產總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四躍升為世界第一,成為頭號工業強國。美國的發展除了穩定的國內環境、優越的地理條件外,還得益於其推行的開放式殖民主義政策。美國是新生的國家,16世界初,各列強就開始瓜分世界,200多年後美國才成立,300多年後美國才變成強國,這時可供瓜分的地盤所剩無幾。中國是最後一塊肥肉,但是歐洲列強和日本都已在中國建立起自己的勢力範圍,列強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獨佔各種利益,形成許多壟斷的利益邊界,這種壁壘森嚴的瓜分態勢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同時也對美國的經濟擴張十分不利。前面講過殖民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直接佔領,第二種是間接統治。1899年,美國國務卿正式向各工業強國遞交照會,提出各國在其勢力範圍內不得對他國徵收歧視性關稅和費用,並要求保全中國的領土和行政權力完整,這就是所謂的「門戶開放」原則。該原則與舊殖民主義有根本的區別,可稱之為第三種開放式的新殖民方式。該原則首先反對武力征服式的直接佔領,也反對打破原有行政實體的間接統治,而提倡開放所有門戶,建立非壟斷的、無邊界的、全球一體的自由貿易體系。
六、全球化V1.0版本
19世紀末,全球一體化取得巨大成果,這首先得益於英、法、美、德、俄、日等各主要國家工業化的持續發展,以及第二次工業技術革命的完成。此時,汽船、火車已在全球廣泛應用。連接地中海與印度洋的蘇伊士運河於1869年開始通航,全球的汽船數量也隨之猛增,從1879年的270萬噸增長為1900年的1620萬噸,而且大部分是新型的內燃機輪船。1900年,全球鐵路總里程達到76萬公里,歐美的鐵路網密布,亞洲、非洲、澳洲的鐵路也有很大的發展。與此同時,電報、電話等現代化通訊工具也在迅速普及。1866年,英國人鋪設的海底電纜直接穿過大西洋連接到美國。1902年,環球的海底通信電纜建成。工業技術的發展,使得地球似乎變小了,人們的活動範圍和相互聯絡的頻率迅速擴大,國際間的人口流動、資本流動成為常態,這是全球一體化得以完成的技術基礎。
其次,在工業技術的基礎上,全球一體的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也逐步形成。各國均實行金本位制,各國貨幣因此可以相互換算和匯兌,這大大促進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英國憑藉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實力,又擁有世界最發達的金融業,所以主導了世界市場的價格,各國之間的貿易以英磅結算,倫敦成為了世界金融中心。
在這個V1.0版本的全球一體化中,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支付體系是其最重要的支柱。而在下一個50年,即V2.0版本的全球一體化中,英國開始衰落,美國、德國、俄國、日本崛起,競相爭奪全球領導地位,於是導致了規模空前的兩次世界大戰。
3、兩次世界大戰
在V2.0版本的全球化中,各工業強國之間已經沒有什麼未知空間或緩衝地帶分隔,列強的勢力範圍或者說控制分界發生直接碰撞,於是各種利益糾紛不可避免地爆發出來,最終演變成大規模戰爭。
首先上演的是日俄戰爭。日俄之間原有中國作為緩衝,20世紀初,清王朝統治瀕臨崩潰,失去了對東北地區控制能力。1904年到1905年,日本與俄羅斯為了爭奪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在中國東北及黃海地區進行了一場戰爭。日俄戰爭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並導致了沙俄國內1905年革命的爆發,日本經過此戰正式進入世界強國的行列。
日俄戰爭給中國東北地區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如同在中國虛弱的身體上再捅一刀,國內有識之士對大清王朝徹底失望,紛紛尋找救國的出路。1905年,在孫中山的領導下,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合併成為中國同盟會。同盟會的綱領為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該綱領後又被解釋為三民主義學說。1906年起,同盟會在中國組織了多次武裝起義,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是萍瀏醴起義,最著名的一次起義為廣州黃花崗起義,雖然都沒有取得成功,但是這些起義喚醒了中國人革命救國的思想,大大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在遠東上演日俄戰爭和中國民主革命之時,歐洲有一段難得的平靜期,但是在平靜的表面下醞釀著一場更大的暴風雨。19世紀後期,德國強勢崛起。1882年,德國「鐵血宰相」主導成立了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三國同盟,以對付歐洲大陸上的二個強敵法國和俄國。在1904-1907年間,英、法、俄訂立「三國協約」,在相互承認各自勢力範圍的基礎上建立軍事集團,與同盟國集團相對峙。1914年6月,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導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所以稱為世界大戰,是因為名義上參戰的國家達到30多個,美國、日本、中國、巴西、泰國等紛紛加了協約國集團,使協約國的實力佔據絕對優勢。實際的戰場毫無疑問是在歐洲,歐洲之外的參戰國只有美國真正派遣大軍赴歐洲作戰,狡猾的日本則選擇進攻德國在中國的殖民地,其他各國則主要是提供各種支援。能力有限的中國北洋政府於1917年對德奧宣戰,並派了2萬名勞工奔赴歐洲戰場。1918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戰爭的結果雖然是協約國方面獲勝,但英、法兩國遭受了嚴重損失,力量被削弱;在俄國引發了革命,導致沙皇統治的崩潰。戰爭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國,其次是日本。
這場歷時5年的世界大戰,破壞力極強,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坦克、飛機、毒氣、遠程大炮等多種新式武器,是從這次戰爭開始投入使用的。德國製造的馬克沁重機槍是血雨腥風的製造者,在索姆河戰場上短短一天之內有兩萬英法聯軍士兵倒在馬克沁重機槍槍口下。工業的力量,既能為人類帶來美好的生活,也能帶來沉重的災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類又迎來一段短暫的和平時期,但是一個新的問題開始出現,那就是世界經濟大衰退。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次危機持續到1933年才逐漸平息。為度過危機、振興經濟,日本隨即發起對中國的侵略戰爭。1931年9月18日,日本趁中國局勢不穩出兵,迅速佔領中國東北地區,中國國民政府放棄抵抗,將兵力退回山海關內。然而,日本並不滿足,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企圖吞併全中國,進而統治整個東亞和東南亞。
在歐洲,經濟危機中的德國人處於雙重的哀怨之中,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執政,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1937年11月,德、意、日三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1938年,德國開始大規模的侵略擴張,先後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8月23日,德國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9月1日,希特勒發動了對波蘭的閃電進攻,9月3日,英、法被迫向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接著,日本聲明不參與歐洲戰爭,美國宣布保持中立。9月17日,蘇聯紅軍和納粹德軍在布列斯特會師,共同瓜分了波蘭。此後,在德國橫掃西歐、佔領法國的同時,蘇聯趁機吞併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國,並佔領芬蘭部分領土。
最後,在歐洲能與納粹德國抗衡的只有英國和蘇聯,希特勒決定先解決英國,再對付蘇聯。由於大英帝國的海軍優勢仍在,希特勒難以強渡英吉利海峽直接攻佔英國,於是對英國發動了大規模的突襲,史稱不列顛空戰。然而,英軍採用空中「游擊戰」,把德軍拖入了致命的長期持久戰,使希特勒在未擊敗英國的情況下,發動入侵蘇聯的戰爭,由此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雖然德軍對蘇攻擊的戰線以驚人的速度推進到莫斯科城下,但蘇聯巨大的戰爭潛力被激發出來,即使每次戰役都遭受幾十萬、上百萬的兵力損失,蘇聯仍然能夠不斷組織新的反擊力量,而德國則無法承受如此高的戰爭消耗,逐步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兩線作戰的納粹德國,失敗的命運早已註定,美國的參戰更加快了這一進程。
日本的命運與德國一樣,德國人需要面對英國的持久戰和蘇聯的大反攻,而日本人則需要應對中國的持久戰和美國的大反攻。當然,德國人對於大英帝國的實力是心知肚明的,而日本人對中國的抗戰決心則缺乏認識,總是幻想著像統治朝鮮一樣統治中國。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這對生死冤家,在民族危亡之際拋棄前嫌、共同抗日,因此中國始終是抗日的前線,而不是日本稱霸亞太的後勤基地。在未真正擊敗中國的情況下,日本繼續佔領東南亞並挑戰美國,日軍的戰線遍及整個亞太地區,最終無力支撐,敗局已定。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軍正式投降。8月上旬,美國以兩顆原子彈分別轟炸日本廣島和長崎。8月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歐洲、亞洲到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這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場災難,戰爭導致7000萬人死亡,其中蘇聯2660萬,中國約1800萬,還有納粹德國發動的種族清洗,屠殺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猶太人(約600萬人)。
出於戰爭的需要,一些新的武器、新的科技、新的力量紛紛被人們發明和製造出來。德國的重型虎式坦克,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美國的B-29轟炸機和航母戰鬥群,還有英國人的防空雷達,都是新型尖端武器。正是有了雷達,英國才贏得了不列顛空戰。英國的一個雷達網由偵察警戒雷達、地面引導雷達、飛機截擊雷達、高炮控制雷達和探照燈雷達等20多個地面雷達站組成,有效地遏制了德國的空襲。在戰爭末期,德國人生產的V-1、V-2地對地導彈讓英國人吃盡苦頭,還有地空導彈、反坦克導彈、有線制導空空導彈等也已研製成功,只是沒來得及裝備部隊。然而,真正能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重大發明是下面這兩個:一是能徹底毀滅人類世界的終極武器——核彈;二是因計算彈道和分析密碼需要而研製的新機器——電子計算機。原子彈的出現以及人們對核能的掌控,標誌著人類對神和力量的崇拜在持續上萬年之後突然被終結,人類掌握了神一般的力量,也就意味著再也沒有神在後面保護我們了,人類需要對自己的行為完全負責。
4、人類的反思
在地球生物鏈佔據絕對優勢的人類、對強大力強渴望與追逐了一萬年的人類、在短短30年內進行了兩次世界大戰的人類、具有了徹底毀滅地球生態環境能力的人類,的確該放慢自己的腳步,好好的反思一下,人類的前途將會怎樣?世界的命運該是如何?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很多科學家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差不多已經完成,科學研究剩下的主要是一些細枝末節的工作,不會有什麼大的理論創新了。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無比巨大的錯誤!1905年到1916年間,著名的德國猶太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創立了關於引力與時空關係的相對論,改變了人們對物質世界、時間與空間的習慣看法,實際上,人類看得越遠越覺得自己渺小。愛因斯坦還通過公式(E=mc2)揭示了物質中隱藏的超級能量,成為人們研製核武器的理論依據。從1900年開始,由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海森堡、薛定諤、泡利、德布羅意、玻恩、費米、狄拉克等眾多天才科學家共同推進的量子力學,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和實驗,第一次將物質世界的微觀結構呈現在人們面前。在奇妙的量子世界中有無數的微觀物質,它們有時像粒子,有時又像波,它們的基本特性就是不確定性。因此,人們又發現,研究越深入越感到自己無知。
受自然科學巨大變革的影響,人文社會科學方面也產生了重大的轉變。英國哲學家羅素和維特根斯坦在20世紀初提出邏輯原子論,他們把哲學問題歸結為語言或邏輯問題及其邏輯分析方法,從而開創了分析哲學。分析哲學基本否定了所有以往的哲學,強調以語言為工具對哲學問題進行分析,主張研究小的具體問題,放棄了對於事物本質、意義、價值這些問題的爭論。在文學方面,產生了象徵主義、存在主義和意識流小說等,存在主義文學的基本主題是表達:荒謬的世界,痛苦的人生。在美術方面,出現了野獸派的馬蒂斯、立體派的畢加索,以及由無政府主義者組成的達達派,此派藝術家不僅反對戰爭、反對權威、反對傳統,而且反對藝術本身,否定一切。
以上新思潮的出現,體現了這個時代的人們對於人類前途命運的思考與迷惘、痛苦與掙扎、否定與發泄。它向人們提出了問題,但不能解決問題,現實的問題需要現實的方法來解決。
1920年1月10日,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成立,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基於人們對和平的期望而成立的國際組織。然而,這個組織既沒有完善的制度,也沒有執行制度的力量,可以說是徒有虛名。當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時候、當日本入侵中國東北的時候,國際聯盟完全無力阻止,甚至阻止的意願都存在疑問。所謂的國際聯盟成了一塊廉價的遮羞布,掩飾著侵略者的無恥、妥協者的無能、老百姓的無辜。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同樣的問題又來了。1945年10月24日,由50個創始成員國簽署的《聯合國憲章》開始生效,這標誌著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成果,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是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大貢獻的五個國家:美國、蘇聯(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聯合國的制度設計比原來的國際聯盟有了較大進步,所發揮的作用也有了明顯提高,聯合國的工作重點首先是維護世界和平、解決國際糾紛,其次是促進國際合作和經濟發展、消除貧困。時至今日,聯合國已經是一個世界最大、最權威的國際組織,雖然還存在許多重大的缺陷,但其作用和地位是其他組織無法代替的。
聯合國的憲章以及大多數決議,都體現了人類對自身發展歷史的反思,以及對於世界的前途和命運的掌控。1946年1月2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一個決議,討論的問題是:和平使用原子能和消除原子能武器及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1948年5月,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UNTSO)設立,這是聯合國實施的第一個維和行動。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在巴黎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從此,每年12月10日就成為國際人權日。1949年1月7日,在聯合國特使的努力下,新成立的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實現了停戰……
現實中的制度在一步步完善,美好的生活在一步步靠近,飽受苦難的人們重新看到了希望:世界也有不荒謬的一面,人生總有快樂的時候,否定一切沒有意義。不要輕易丟掉你那寫滿理想的日記本,將它握在手裡,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