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立孫子朱允炆為繼承者?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是成器的不多,長子朱標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

朱標傳說為馬皇后親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給馬皇后吃了顆「定心丸」,冊立13歲的朱標為皇太子,即未來的國家領導人,也算是對得起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請浙江名士宋濂等人為太子的老師,希望將朱標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 精心培養25年之後,朱標已經38歲,繼承父親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標的身體熬不住。1392年1月,朱標從陝西視察回來後,身上長了個大肉瘤,折磨得寢食難安,異常痛苦。朱標的長子朱雄英10年前已經死了,伺候父親全靠次子朱允炆。

隨後,太子朱標死後,其實朱元璋還有很多優秀的兒子,如朱棣等可以做太子。而朱元璋為何獨獨選擇了年幼而懦弱的朱允炆繼位呢?朱元璋到底怎麼考慮的?

一、立長的傳承問題

朱元璋在世時,為後世子孫做了很多安排,一方面是為了防微杜漸避免皇權不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江山有序傳承。因此,他接受歷史教訓,企圖建立有序的傳承製度,因為古代王朝很多都是傳承出了問題,造成國家動蕩。朱標死了,兒子裡面長不存在了,那麼孫子裡面也有長,那就是朱允炆。

二、朱允炆比較「仁厚」

朱元璋統治的30多年可以說是恐怖的,血腥的,殘忍的。殺了很多人,整個國家十分緊張,琴鉉緊繃!其實他自己也意識到這個問題,自己一生用軍太過,治國太嚴,殺戮太多。因此,他也公開說過,希望第二代皇帝寬仁治國。而朱標本來就是最合適的人選,他在眾多的兄弟中是最仁厚,最有文化的,崇尚儒學。而其他大部分兒子只知道舞搶弄棒,就是酒囊飯袋!都不是朱元璋想要的。而朱允炆卻很好的繼承了父親的仁厚,因此,這十分符合朱元璋的要求!

但其實對於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確實非常欣賞,尤其欣賞他的「武」,這是朱允炆不具備的特殊優勢。 朱棣是聞著戰爭的硝煙味長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於南京,正是陳友諒大舉進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歲封燕王,17歲迎娶徐達的長女,20歲就藩北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彎弓射大雕不在話下,尤其喜歡打仗,智謀過人,知道怎麼打勝仗。作為罕見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謂一代「戰神」。現在他 33歲,正當青春年少。

論才能和胸襟,朱棣都勝過朱允炆。一次,大家在宮裡看賽馬。朱元璋出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沒有打仗經驗,所見不過平凡瑣事,憋足勁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氈」,軟綿綿的,沒什麼味道。而朱棣見過世面,巧對「日照龍鱗萬點金」,氣魄宏大,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為眾藩王之首,與寧王、晉王、肅王、秦王等沿長城一線封國,為天子守邊,抵禦北方蒙古人的侵犯,號稱塞王。朱元璋允許他們擁有 3000人的護衛,最多的可以達到1.9萬人。燕王、晉王、秦王勢力最強,多次奉詔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藍玉這樣的大將也要聽塞王指揮。尤其是燕王朱 棣,負有控制北部門戶的重任,能夠直接指揮的軍隊多達30萬人,軍中大小事自己裁決,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彙報。 1390年,一場戰鬥使年僅30歲的朱棣威名遠揚。那年元旦剛過,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晉王分兵合擊,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兒不花。



推薦閱讀:

【寧南左侯】明朝行政系列圖(二)
東林黨為何沒能阻止明朝滅亡?
赴韓國尋訪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古迹紀行【第一季】
明朝大將常遇春死後受封,後人結局如何?
明末為什麼不遷都?

TAG:歷史 | 歷史人物 | 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