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存在、感知與意淫

十二緣起是佛陀理論實踐方法的核心,是通往解脫的必經之路,其重要程度不必言表。在巴利經藏相應部中,佛陀曾多次的明確的表示,一定要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十二緣起的每個環節,以及其中的必然聯繫。因此,每個趣向解脫的修行者都必須要實踐觀察十二緣起。

在十二緣起中,識緣名色是其中一個環節。所謂識,即眼耳鼻身口意六識;所謂名色,即名法和色法,也就是生命每個當下的生理和心理現象。識緣名色,意思是造成你的每一刻的生理與心理狀態的直接原因是你的六識。在本人接觸過的佛教修行者和愛好者中,相當多的一部分人並不理解識緣名色的含義,哪怕是大乘信徒,對識緣名色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表面。其實識緣名色對人類的許多概念和思想都是顛覆的。

客觀存在,是一個看上去理所應當的概念。相應地,不存在,彷彿也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概念。這兩個對立的概念根深蒂固在絕大多數人的思想中。而以這兩種概念為基礎演繹出的邏輯體系所派生出的種種問題,往往也被認為是無解的。比如持有絕對客觀存在觀點的人往往把死亡定義成不存在,然後糾結於死後會是什麼樣,最終要麼乾脆不去思考,要麼陷入到不可救藥的矛盾與糾結中,無法自拔。

人只能邏輯自己感知到的一切。但人類會從錯誤的推理中創造出無法被自己感知的概念,然後基於不能被感知的概念去發展理論,這就是意淫。比如上帝和基於上帝衍生出的種種宗教,再比如死亡,比如存在,比如大乘,比如以太,比如外星人……然而佛陀早已洞悉了這種有害的思維。在巴利經藏相應部中,佛陀對於因錯誤的觀點導致的錯誤的問題是不予回答的。而有人拿這些問題去問舍利弗,舍利弗表示這些幺蛾子玩意都不會出現在五蘊中,因此壓根就沒有所謂的答案。

根除意淫最直截了當的辦法,就是腳踏實地的觀察緣起。實證了識緣名色,就意味著拋棄所謂的客觀存在的意淫,一切都是感知。這是早期大乘中觀學派的立論基礎之一,也是禪宗實踐的依據。而有據可證的西方哲學史中,喬治貝克萊在公元後16世紀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觀點,照比佛陀提出識緣名色晚了兩千多年。不過北傳和南傳後期的跑偏,本質上就是放棄了識緣名色的觀點,開始追求絕對的真理:南傳試圖突破識的限制去獲取色法的本質,即所謂究竟色法;大乘試圖在絕對時空的基礎上建立阿賴耶識為核心的世界觀。雖然這兩種意淫的方向不同,但都是絕對沒有如實善見到識緣名色。

推薦閱讀:

佛會不會說阿彌陀佛?
哪一本佛經是在講詳細的實修方法?
佛法的加持力是如何起作用的?
怎樣找回慈悲?
佛經不是佛所著,乃佛所述,為何佛最後會說念誦此經功德無量?

TAG:哲學 |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