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中醫院都是 『中西結合』 ,醫院:誰還看中醫?——《中醫現狀調查(三)》

來源: 中國新聞網(北京)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李楊 ☆梁晶

「所有的中醫院都是『中西結合』醫院」

衛生部1994年下發的《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試行)》規定,中醫醫院的門診中醫藥治療率不低於85%,病房中醫藥治療率不低於70%。這一規定一直沿用至今。

「我敢斷言,幾乎所有中醫院都達不到這個標準。」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當了11年司長、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望京醫院院長的陳珞珈向本刊直言,「目前所有的中醫院其實都是中西醫結合醫院。」

陳珞珈說,相對而言,門診中醫藥治療率還比較高,但一到病房,中醫藥比率就下來了。病人情況危急,必須上西藥。上世紀90年代,國家搞中醫院評級和檢查,各家中醫院在檢查時拚命多用中藥,盡量少用西藥。可檢查過後,西藥的比率就又上去了。

中醫院不僅大量使用西藥,其中有條件的還大量做手術。廣安門中醫院肛腸科主任李國棟告訴本刊,該院肛腸每個月要做120台手術。這個數字就是放在西醫院也是非常多的。

中醫院為什麼要讓西醫「唱主角」呢?陳珞珈總結有三個原因:醫院要活下去;要把病房開起來;要保證病人安全。

「計劃經濟年代,中醫院可以只打一面旗幟,就是『體現中醫特色』。但在市場經濟年代,中醫院就必須打兩面旗幟,除『體現中醫特色』,還要『健全綜合服務功能』。所謂『健全綜合服務功能』就是西醫功能。」陳珞珈說。

陳珞珈是2003年12月接任望京醫院院長的。在此之前,望京醫院一直以中醫治療為主,經濟上非常不景氣。「以前宮外孕、心肌梗、以及各種外傷病人來了,統統轉走。七轉八轉,病人都不到這家醫院來了。」陳珞珈當院長以後,從別的醫院挖來了12個科主任,把普外、腦外、胸外、ICU(重症監護室)、CCU(心臟重症監護室)、120(急救)等等西醫科室都建立起來,醫院的經濟效益很快好轉。2003年12月以前,每天門診病人只有900人次,現在已經達到2200人次。病床使用率也從過去的70%提升了到現在的93%。

根據陳珞珈的介紹,有關方面調查發現,目前3009家中醫院的經濟狀況是,1/3的日子很好過;1/3的中等,日子過得去;1/3的舉步維艱,難以為繼。

在綜合性醫院,中醫科室在經濟上往往也是拉醫院後腿的。北京醫院的針灸科主任田麗芳接受本刊採訪時說,現在醫院都在搞成本核算,針灸按摩科是醫院最不賺錢的科室。

掛一個針灸科的號可以扎5次針。按照北京市物價局的規定,針是每人次4元,灸每人次4元,火罐每人次3元,電針每人次4元。

田麗芳說,一個病人一次治療至少佔用床位半個小時,所有治療做下來也就12到15元。但如果病人做一次血透最少也幾百元。「我在這個科室工作已經近20年了,北京市物價局規定的這個針灸價格始終沒有變過。」田麗芳說。

田麗芳現在已經是科室主任、主任醫師,可她說,她連工資帶獎金加起來,還不如醫院效益好的西醫科室護士掙得多。

北京中日友好醫院也是一家綜合性醫院。與北京醫院一直以西醫為主不同,中日友好醫院以中西醫結合為特色。1984年中日友好醫院建院時,基本是每設一個西醫科室,就同時設一個中醫科室。20多年過去了,情況如何呢?中醫眼科、耳鼻喉科、兒科等科室都合併到西醫科室里了。

「現在已經沒有人再記得建院時『中西醫結合』的初衷了。」一位已經調離中日友好醫院的中醫大夫對本刊說。

誰還在看中醫?

根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14677人參與),87.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相信中醫」。但奇怪的是,僅有27.7%的人聲稱,「如果生了病,願意首先看中醫」。

而在某網站的一項調查(55690人參與)中,認為「中醫應該大力扶持」的人佔到了74.37%,認為「中醫有優勢」的人佔到了81.30%,但在被問到「你看病一般選擇中醫還是西醫」時,選擇西醫的人佔到了57.52%,選擇中醫的人僅佔到42.48%,也與認為「中醫有優勢」的比例相映成趣。

這兩組數據明顯反映出,表示相信、支持中醫的人未必選擇中醫。北京一位號稱繼承祖傳醫術的業餘中醫師(給人看病開方從不收錢亦不收禮)看著這兩組數據,苦笑著跟記者說,看來這些聲稱支持中醫的人,骨子裡依然不相信中醫,可能更多是出於一種民族情感而擁護它罷了——實際上,他在行醫過程中也感覺到了這一點:來他這邊的病人,基本上都明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

而記者在採訪中又發現,那些偶然選擇中醫的人,卻也未必是相信中醫的。

「我是結 腸癌晚期,醫生判斷我最多活不過一年。儘管也做了化療,但還是想去找中醫碰碰運氣。」71歲的侯老先生告訴記者,「去廣安門醫院,想掛孫桂芝大夫的號,後來發現她的號很難掛,想了想也就算了,反正也沒什麼希望。」 侯老先生告訴記者,年輕時他有一些小病也不去醫院,中年以後身體開始多病,但實際上他幾乎沒去過中醫院看病。

與侯老先生一樣只希望「碰碰運氣」的病人看來不少見。「病人一般是西醫、理療各個科室都看過了,沒有效果才來看針灸科的。針灸科往往是病人的最後一站。」田麗芳說,針灸科在治療哮喘、腹瀉,腸炎、胃下垂等疾病都很有效,但患這方面病的病人都去呼吸內科、消化內科了。一些西醫治療不見效的病症,才想起到針灸科,但又不一定是針灸的適應症。

張培彤說,其實中醫能夠治療的病譜是比較窄的,主要治療內科的一部分病症。「西醫在病因認識不清楚時,就沒辦法治療。一旦研究出了病因,比如找到了 病毒,很快做出疫苗,就能從根本上對疾病加以控制。西醫越往前發展,中醫就越往後退縮,總有一天中醫會退到懸崖邊,最終退出市場。」

他舉例說,前幾年西醫還沒有發明生白針(使血液中的白血球升高的針)的時候,癌症病人化療後白血球下來,中醫根據辨證論治可以使白血球慢慢地升上去。但後來西醫發明了升白針,一針或者幾針下去病人血項就升上去了。「這種情況下,病人還會來找中醫嗎?」張培彤反問道。

田麗芳說,現在很少有人知道,針灸最重要的功能是用於急救。古時候是先用針灸把病人救活,然後才能灌藥。但隨著西醫急救手段的完備,急診病人誰會來針灸科呢?針灸逐漸演化成主要治療疼痛的方法了。

完整推薦閱讀

所有的中醫院都是『中西結合』醫院,醫院」;誰還在看中醫?——《中醫現狀調查(三)》

中醫藥大學畢業相當於「拿了兩個中專文憑」?——《中醫現狀調查(一)》

中醫院的尷尬困境 : 中醫治療率逐年下降——《中醫現狀調查(二)》


推薦閱讀:

中醫院的尷尬困境 : 中醫治療率逐年下降——《中醫現狀調查(二)》
中藥是調理身體還是給自己下毒?——《張成君:憑什麼中藥的毒就不算毒》
一個中醫學生的思考——《江河湖海之醫道——中醫的悖論》

TAG:中醫 | 中藥 | 現代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