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斐:為什麼說英國的競爭力來自開放的國境

寫這篇小文時,我正聽著 2015 年的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的 Proms,Ibiza 專輯,是一位老友送我的生日禮物,讓我百聽不厭。想來對英國有所了解的童靴們都會略有所知,The Proms 每年夏季持續 8 周,每天都有不同的古典音樂會,質優價廉,堪稱是古典音樂愛好者的福音,地址就在高大上的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Proms 的原意是「街頭音樂會」,他們將英國傳統的夏季室外音樂會搬到了室內,便成了多年來最負盛名的全民共享夏季音樂會。據我所知,歐洲還沒有哪個國家有如此親民的音樂饕餮盛宴,也難怪被冠稱為「全球最偉大最為民主的音樂盛宴」。

之所以提到Proms,還是要說到他們的 Ibiza 專場。Ibiza 是西班牙在地中海上的一個海島,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成為派對之島,英國年輕人的夜生活天堂,似乎諸多歐洲最知名 DJ 都要來 Ibiza 走個秀才算圓滿。英國的 BBC Radio 1 在 Ibiza 辦音樂盛會超過 20 年,和這個西班牙的小島算是雙贏。對英國的年輕人來說,誰要是在年輕時沒有去 Ibiza 耍一把,大概人生都要留遺憾。

這種前衛的 Club music 要進古典音樂聖殿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我是沒那麼好想像力的。但是英國人就做到了。由英國本土的音樂家,80 後的 Jules Buckley 帶著他的「遺產樂團」,在阿爾伯特音樂廳來了一場 Ibiza 最著名的俱樂部音樂串燒。事實證明,不是我一個人驚掉了下巴——Ibiza Proms 成為 BBC Proms 有史以來下載最多的一場。這場將俱樂部音樂和古典音樂完美融合,集合了舞蹈,伴唱,口哨,電子音樂和古典音樂的音樂會成了 The Proms的巔峰,音樂會本身就差點「擠破頭」,結束了之後依然在 Youtube 上長久不衰。

音樂沒有國界。英國處在歐洲音樂產業的金字塔頂端,即使沒聽過這場Proms Ibiza,很多人也對倫敦奧運會閉幕會極富爆發力和熱情的音樂編排有所印象。英國音樂產業原創力之強,令這一產業的「出口」絲毫不遜於英國金融業在全球的影響。全世界的優秀人才都會想到英國去學習和體驗音樂,也是因為這一產業所爆發出的創造力和新鮮動能。

如果英國離開歐盟會怎樣?我認為,英國音樂產業的創造力不會立刻消失,但一定比不上現在的影響力。音樂家和藝術家們,以及他們藝術產品,甚至他們的「粉絲」在歐盟內部的自由流通,是保持英國音樂產業新鮮血液的重要因素。很多英國音樂新秀都在歐盟內部做巡演,宣傳,這些都沒什麼額外成本,BBC Radio 1 在西班牙這個島上耕作了二十餘年,捧紅了一個島,讓很多新的音樂家和 DJ 有了用武之地。很難想像 Ibiza 可以接下來被英倫的某一個島取代。如果沒有歐盟成員國的地位,可能也沒有今天西班牙的 Ibiza,更不可能有那場驚為天人的 Proms Ibiza。

在我看來,這就是英國和歐盟的關係。借音樂產業這個小例子,我想說,一個更融合的社會和國家會激活更多的創造力。在教育產業,更是如此。關於英國脫歐對英國高等教育可能產生的影響已經討論了近一年了,除了英國即將損失的幾千萬英鎊的學費,其實還有更可怕的。

再說個小例子。歐洲有一個很有口碑的留學好項目,Erasmus Mundus 項目。這個項目建立初衷主要是鼓勵歐洲學生在歐洲內部不同國家的學校進行學習;其次是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碩士項目。中國有很多很有才華的大學生都申請到了這個獎學金項目,之後他們可以在兩年內在不同的歐盟國家學習。我認識一些拿到這個獎學金的大學生,他們之前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學習數月,之後又在倫敦的相應學校修讀同一個學歷,兩年時間可以拿到雙學歷,還可以充分體驗歐洲的文化和風土人情。這個項目的畢業生們無一不對這兩年的人生體驗讚不絕口。

歐盟內部有很多類似的優秀項目,留學生們像小蜜蜂一樣,在文化融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現在英國就有很多針對這個 Erasmus 交換項目的辯論,學界很怕英國脫歐後會失去參與這樣一個共通項目的權利。

這個項目既高端又炙手可熱,項目本身並不會涉及成千上萬的中國留學生,但是接下來我要說的就要和所有到英的留學生相關了。

在英國大學教書和學者大概有三成來自英國以外,這其中又有近六成來自歐盟。在海外生的比例上也是如此。如果歐盟的學生減少了,中國和印度的學生比例會明顯加大。

很多年前就有中國的留學生對我抱怨,說報取的倫敦一個知名院校的新聞學研究生,入校了才發現學校把新聞學分成兩個班:英國班和海外班。英國班清一水的英國本地學生;海外班由歐盟,美國以及亞洲,非洲的學生構成。這一設計原本也並無太大問題,畢竟新聞產業本身就很特殊。可問題是,海外班中歐盟學生的比例不夠,印度學生和中國學生的學生就顯得比例嚴重「超重」,大概有近八成。

從學生的反饋來看,主要有兩點:第一,中國的學生更希望可以和英國本地學生一起學習和實踐新聞學;第二,中國學生也很希望通過英國看到歐洲,了解英國的同時也可以了解法國,義大利或是德國,而不僅是印度和中國。

原本歐盟的學生就是英國高校海外生中珍貴的一支,例如德國留學生佔英國大學生的11%,在歐盟留學生中比例算是最高的,此外就是法國,義大利這些歐洲大國。歐盟生源的減少,會讓很多專業已經不平衡的國籍配比更加失衡。作為教育領域的從業人員,我覺得這並不利於英國的競爭力。

其次,是英國高校可能出現的 15% 教職工流失。對於歐盟的教職員工而言,挑戰集中在工作條件,簽證,伴侶簽證等等。現在已經有很多歐洲的頂尖學者不願意接受到英國的工作機會,因為他們也不清楚到底能在英國工作多久。

英國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除了一些學術研究機構之外,在高校里也有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中心:中國,中東,西歐,東歐,甚至可以細化到希臘,或是北歐這種地域。更重要的是,這些高校里的研究中心也都集中了原籍在這些區域的優秀人才,他們的發聲和科研成果也是十分有權威性的。再加上全球各地的優秀學子都集中在英國這樣一個學術空氣純凈又自由的國度,這才讓英國的高校可以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英國的教育機構也意識到,即使是亞洲新貴越來越多,海外求學需求也日益增大,英國並不一定有機會分得更大一塊蛋糕。以前大概英國本科學生中有1/5 都是國際生;研究生中 1/4 為國際生。但這個比例已經開始下降了,且在未來兩年只會更低。2016 年第二季度英國海外新生的數字就達到了2002 年以來的最低點。因為 2016 年九月入學的新生大都是春天已經拿到入學通知書的,而脫歐公投是在 6 月底,所以我認為 2017 年的數字會更有說服力。

如同英國和西班牙 Ibiza 長久融合的淵源一樣,正因為歐盟內部開放的國界,才讓英國的高等教育產業如虎添翼。很顯然,如果在脫歐談判這兩年中,不能把教育產業中的相關問題解決好,必然會是英國高等教育產業的損失,而教育產業和英國的各產業都一榮俱榮,最終將是我們都不願看到的結果。若真有那一天,像Proms Ibiza 這樣的專場,大概也會成為絕唱了。


推薦閱讀:

TAG:英國 | 英國文化 | 留學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