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起源

關於道德是否存在一個universal的principle是moral generalism和moral particularism的主要爭論點. 本文希望從進化的角度, 嘗試提出一個關於道德起源的解釋. 換言之, 人類的道德價值取向, 比如公平, 正義, 樂於助人, 誠信, 都是在漫長的進化歲月中發展出的適合人類作爲一個species存活下來的策略. 我將列舉一些實驗證據來證明. 本文非常的hypothetical, 相關的實驗證據也主要是側面證據, 但我認爲整個理論還是經得起推敲.

能夠進化出道德取向, 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存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而人之所以需要於另外一個人互動, 主要的客觀原因來自於人類的弱小. 我們不夠強壯, 不夠快, 也不能飛到天上. 人類從獵物轉換成了獵人的角色其實在整個人類的進化歷史中只佔了極少一部分. 因此, 靠近集體生活便成爲了人類的主要生存策略. 爲了更加高效的維持人類的整體, 我們需要互相信任, 互相照顧, 互相分享. "孔融讓梨"這種策略是我們的祖先發明的最高效精準的向另一個人類展現善意的策略, 而這所有的道德價值, 都是爲了更穩定的族羣而誕生的, 從而大大提高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的概率.

爲了能夠成爲一個好人但作爲個體又要規避風險, 所以人們隨之而來進化出一了一套非常實用的心理機制. 其中最有趣的實驗包括了嬰兒在3歲就可以分辨一個成年人的善意和惡意, 並且能夠通過細微的clue察覺到成人的心情很差或很好. 這些心理機制都幫助我們更好的發揚自己的道德品質. 比如分別善意和惡意可以讓我們在分享食物的同時懂得保護自己. 學會察覺別人的心情可以幫助我們提供主動照顧羣體中老弱病殘的motivation, 然而事實只是照顧老弱病殘只是能夠交換到自己老弱病殘時候也有人照顧的策略. 這一系列的嬰兒早期實驗, 證明人類進化出了一套非常適合在社會生存, 實行道德準則的心理機制, 從而間接指向了道德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在動物身上, 我們也能看到諸如公平, 信任, 合作的概念出現. 有實驗表明大象, 猴子, 海豚會合作一起取得食物, 也許你會說這個只是比較低級的互動, 並沒有道德的概念. 那下面這個實驗就很有趣了: 兩個猴子都被指定完成相同的任務(搬石頭), 然後獲得獎勵. 然而區別是一個猴子永遠得到的是黃瓜, 另一個是葡萄. 已知葡萄給猴子帶來的味覺獎勵大於黃瓜. 然後經過實驗人們會發現得到黃瓜的猴子會有暴怒, 捶胸, 搖籠子等激烈的反應. 這說明了它是懂得公平的概念, 也就是同樣的input同樣的output. 因此我們可以說其實道德標準並沒有很多哲學家所說的那麼高尚神聖, 那種道德價值來自上帝的神棍說法更是扯淡, 事實就是道德一個是非常普遍的生存手段, 而且對於社會性動物尤其有幫助.

推薦閱讀:

從演化角度看審美到底有什麼用

TAG:倫理道德 | 進化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