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新皇帝登基後,如何處置「三千後媽」?

第一種:殉葬

這也是我們聽說得最多的一種處置方式。殉葬最早在商朝開始流行,但由於這種制度太過殘忍,於漢朝時期(一說秦朝時期)被禁止使用。到了明朝時期,由於朱元璋的生性多疑,怕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依舊使用了這個被禁千年的殉葬制度。

雖說母憑子貴,但是歷史上「子少母壯」導致政權危機的事不在少數,所以,即使在殉葬制度被禁用的朝代,老皇帝也有可能在自己臨死之前帶上某些嬪妃。比如漢武帝臨終前處死了鉤弋夫人。

雖說殉葬妃子是被禁用了,但是,古代帝王怕自己的陵墓被盜,因此陪葬的建造陵墓的人可不在少數。

第二種:繼承

在古代,皇帝老來得子,或者皇帝與妃子相差四五十歲都是很正常的現象,新皇帝的一些「後媽」比自己還小,更有一些年輕貌美的,一旦被皇帝看上,就會成為新的嬪妃。

這種繼承製度在一些少數民族比較多,比如蒙古,匈奴等等。漢族很少,但也不是沒有,畢竟漢族自古以來是比較注重「從一而終」的。歷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的主角王昭君就曾嫁給匈奴單于呼韓邪父子二人,並為他們生下了孩子,但是,這種制度有違倫理道德,後來也就不用了。

第三種:出家

相對於前兩種方式,這種算是比較正常也比較普遍的。古代女子,尤其漢族,對於貞潔觀特別重視。老皇帝駕崩後,若不是自己的兒子即位,那麼她的地位就會一落千丈,與其在宮中受盡煎熬,不如出家為尼以保住自己的貞潔。

第四種:守陵

這個制度是帝王自詡的「仁義方式的殉葬」,其實就是活受罪,甚至比殉葬還慘。雖是說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是守陵就等於一輩子限制了人身自由。羅隱的《銅雀台》:「只合當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就是殉葬也比守陵這種命運好,也從側面反映出古代帝王權利的至高無上,沒有人情味兒的一面。

第五種:等死

就像小叮噹上面說的,母憑子貴,有個一兒半女的,並且兒子能成為一方諸侯的,還可以安穩度過自己的後半生,但是沒有子女的,地位就會一落千丈,除了以上四種,就只能在房間孤獨終老。這可能是最正常的一種處置方法了吧。


推薦閱讀:

唯有家族之名
朝代歌訣|只需六張圖片幫你記住中國歷史朝代
樂麒說歷史 | 明朝與倭寇的戰爭(3) 抗倭援朝
西周燕都遺址,揭開3000年前周初封燕歷史
為什麼有人秦始皇陵地宮不能挖?

TAG: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