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中外世界文學名著

今天呢,就是突然想在此談談中外世界文學名著的那些事兒,也是想盡量秉著公允的態度來述說一下個人的一些對於「天下藝術為一家」的見解。不過由於自己學識尚淺,某些不到位的論點或者疏漏,還望各位大佬們見諒了,還有那頂容易讓人盲目的非理性愛國的帽子,也請諸位看官摘掉之後,再來閱讀此篇文章。

首先呢,縱觀世界文學史,先後有古希臘的《荷馬史詩》,義大利的《神曲》,西班牙的《堂吉訶德》,英國的《哈姆雷特》,中國的《紅樓夢》,德國的《浮士德》,法國的《悲慘世界》,俄國的《戰爭與和平》,印度的《吉檀迦利》,拉丁的《百年孤獨》等等······自從人類開始有精神文明的傳承,或畫或書,或音樂或雕塑······比較遺憾的是呢,這些人類智慧的結晶,自古至今都沒有一種全球統一的語言來傳承,世界各國的文化也是存在著千差萬異,這樣的好處是造就了世界各國的文化大繁榮,非同步卻同時推進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但是壞處也是不能忽視的,那就是跨語種溝通交融的障礙,於是要讓其他國家來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就難上加難了。

也許現在有些人又要說了,中文翻譯成別的語種就大打折扣,失去原本的魅力之類的云云,果真是這樣嗎?試想一下,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已流傳兩千年之久,古往今來,傳播到世界各地也不知道是跨越了多少道文化和語言障礙。要知道,中文和希臘文算是世界上公認的數一數二最難學的語言了!因此,把希臘原版的《荷馬史詩》翻譯成世界上各種各樣的語言版本也是相當浩瀚繁雜的!但是人家依然做到了,希臘的文學已經在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極其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我要說,語言是絕對沒有孰優孰劣之分的!中文只不過是相比較其他語種難很多而已。如果按照我們國內這種思考方式去看待的話,希臘人民是不是也得感慨:「你們這些外國人翻譯的這都是什麼鬼?」。

然後就不得不說,世界主流的語言——英語。我們中文有中文之美,人家英語也是有其美學之道不容我們忽視的。我們不能因為我們本身是中國人,天生說著中文就輕視英文之美。中國是有李白、杜浦、屈原、關漢卿、蘇軾、曹雪芹等名家,也寫有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佳作,可是看看英國的文學,莎士比亞、彌爾頓、夏洛蒂姐妹、狄更斯、哈代、蕭伯納等等······同樣不勝枚舉,也是著有Thou hast made me endless, such is thy pleasure. This frail vessel thou emptiest again and again, and fillest it ever with fresh life等名篇。既然有無數之多的藝術家在用英語傳播文學,還能懷疑人家英語的實力嗎?

在此可以參考一下中國古時候的瓷器 絲綢 茶葉等赫赫有名讓外國人也欽佩不已的東西,這些文化特產同時也是外國人所無法企及的,哪怕是放眼現在或者未來,這些依然是外國人無法企及的。這就涉及到了「美」這個字眼兒,在我眼裡,美是沒有國界之分的,是超越國界和語言的,美是文學等一切文化產業的內在和靈魂,是大而統一於文學、繪畫和音樂等文化產業的。也正是因為呢,古時候的中國有那些無名卻偉大的工匠完全掌握了美,才能在瓷器等產業上面達到如此之高的造詣,同時也讓這些外國人如此的仰慕。所以說到這裡,就已經足以證明中國的文化是沒有那麼不堪的。那麼問題來了,古時候的中國靠這些就已經做到衝破國界征服了外國人,為什麼文學偏偏就一直沒有做到呢?

現在來說說文化背景的問題。中國有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其厚重感對於外國人而言,確實是很難懂的,尤其中國現代白話對外國人而言都那麼難,就更別提中國古文的難度了。相比而言呢,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經不停的改朝換代,每個時代的文學也是各放異彩,有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個中之複雜,是我們後人這單薄的文字難以描述的。而歐洲呢,也是經歷了各種社會大動蕩,文明之變遷,古希臘神話、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古典主義文學、啟蒙文學、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也同樣是博大精深的。

在此也不得不說說,中國文學所缺少的一種人文關懷精神。中國的文字是如此的浩瀚壯美,各大家也寫了那麼多精品佳作,可唯獨缺少了這個。不過鑒於舊中國被封建主義統治太久,新中國成立也才幾十載,我還是堅信現在的中國文學就好比新生的嬰兒一般,是充滿了活力,能吸收百家之長的,以後的中國文學之路一定是無比光明的。

最後就是,一個時代里的一個人,經過那個時代的洗禮,本國的文化已經根深蒂固了。看看西方各國,封建制度不過才歷經千年就被推翻了,早已覺醒的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也隨之發揚,想想看吧,這些新生的思想在當時必定是和守舊的派系經歷了長久的種種衝突和鬥爭,方能如春風化雨一般完全紮根在普通大眾的思想意識里。文學亦是如此,整個世界文學藝術的腳步在向前奮進,摧枯拉朽的落後者終究是要被淘汰的。看當時的文學藝術變革和發展幾乎都是以歐洲為中心,他們這些國家也是經歷了啟蒙運動、狂飆突進運動等大事件,不過有一點顯然要說的是,他們那些藝術大師總是能出國會面其他國家的大師而相聚,來交流各自對文學的思考和態度,這是有利於文學廣為傳播的,所以突破語種的障礙就容易多了。反觀當時的中國,和西方交流甚少,完全沒有和西方同步跟上,甚至已經由強盛慢慢開始衰落了。再看現在的中國,經歷封建制度的瓦解到現在社會主義制度的愈加完善,其中依然是有很多年是和西方文化頗為斷層的,這時的西方各種思想基本都解放了,跨越國界和語種的隔閡,趨於全球一體化的步伐也越來越緊密。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的文學到底該怎樣突破重圍才能走出去呢?在我眼裡,這就好比兩道大門,門是很大,可是你要迎接進來的可是西方那麼多國家的文學簇擁而來,從對立、審視、接受、融合進階到天下一家,這都是需要過程的。還有文化輸出的另一道門,由於中國歷史更迭所經歷的各種強大和落寞,造成西方對中國的認知有很大的誤解和偏差,那麼,在這大浪淘沙的歷史裡,那麼多文學作品要從這一道門走出去也是異常擁堵和艱難的。不過鑒於中國發展越來越強大,和整個世界的連接也愈發的密切,影響力也隨之在世界範圍內不斷的提高(例如這些年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喜歡並且學習中國的歷史 漢字 書法等),中國文學的曙光確實已經慢慢開始顯露了。尤其是呢,還能藉助這互聯網的興起之力,把中國的文化輸出和傳播到全球每一個角落,到時候我們全球中國人恐怕都是很欣慰的。

總之,中國的文學是潛力無窮的,看看眼下這21世紀,我們國人,尤其年輕人,思想變化已經跟得上時代發展了,甚至能超越時代而先知先覺的,有此強大的根基,還怕中國的文學不能再次崛起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夢然?
如何評價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
逍遙遊這部小說鋪墊如何?
手機黑屏之後
【狗剩】古代名人的小名很隨意

TAG: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