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養成:為什麼斜杠青年會成為一種嚮往?

我們如何定義真正的斜杠青年和偽斜杠青年?

互聯網經濟大潮下,越來越多的閑置資源被互聯網更好的連接與分發,實現了最大化的共享,而個體的時間——這一不可複製重要資源,被一部分擁有更強思考和行動能力的個體借力,脫穎而出成為了在多個領域擁有影響力並且成為了跨界玩家。

我們可以把這一部分先獨立出來在組織關係之外自成生態,並且比普通的自由職業者更加職業、也擁有更強的變現能力和變現渠道的人稱之為「斜杠青年」。筆者以及筆者連接的很多斜杠青年,都具備在多個領域產生影響力的能力。

真正的斜杠青年,並不是專註其中一個職能/特長/領域的自由職業者,很多自媒體人又涉足的領域過多並沒有很強的變現能力和變現渠道,在筆者看來也不算是真正的斜杠青年。很多斜杠青年也不一定是網紅,那麼斜杠青年究竟有沒有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呢?《斜杠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一書作者Susankuang授權本人引用對方觀點分享給到各位:

首先,「斜杠青年」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人生價值觀,它的核心不在於多重收入,也不在於多重身份,而在於多元化的人生。其次,「斜杠青年」是時代的產物。最後,「斜杠青年」的生活方式需要實力來支撐。

我更願意把這種生活方式稱為「無邊界人生」。無邊界的含義是廣泛的,它可以指職業和收入的無邊界,也可以指工作方式的無邊界,即沒有限定的工作場所,沒有固定的僱主,沒有固定的合作夥伴,更重要的它是一種心態上的無邊界——人生沒有必須或者一定,人生有無限可能。

與Susankuang持有不太一樣的觀點,筆者認為,具備以下特徵的自媒體人/自由職業者/網紅/KOL可能才是一個優秀的斜杠青年(重點是在多個領域的影響力和變現能力作為評判標準):

l 擁有2個以上具備影響力並且被市場付費買單驗證過的職能/特長/領域(有關聯但是不是強關聯,但一定是不重複的)

l 通過自己生態鏈裡面的關係網路,能夠一年只投入50%的時間獲得近三年的年度平均收入(必須是藉助個人其中一個職能/特長/領域的個人品牌影響力獲得的合法收入)

l 如果是在職的職場人士,擁有50%以上的睡後收入(例如月薪20000但是同時平均每月擁有10000元左右不和組織有商業衝突方面的額外收入,必須是藉助個人其中一個職能/特長/領域的個人品牌影響力獲得的合法收入)

優秀的斜杠青年應該成為準斜杠青年的奮鬥目標和最高境界。套用一個公式的話,筆者認為斜杠青年=成功佔據的認知數量+影響力佐證(時間投入產出比)+市場化佐證(產品化能力+交付能力),這三個關鍵因素影響了一個人是否能夠自己領域裡面脫穎而出,成為一名斜杠青年。

當然,必要補充說明一下,斜杠青年,和青年(年齡)沒有關係,和在職不在職也沒有關係,斜杠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一種自我選擇。

以上評判標準之所有進行數字上的量化,是為了更好的幫助各位讀者自我評判以及更好的識別自己領域的斜杠青年,作為標杆學習對象時進行篩選。錢是也不是衡量的唯一標準,市場上也有把斜杠青年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追求的說法,那是另外一個角度出發對斜杠青年下的定義。成不成為斜杠青年是每個人的自由選擇,作為信仰或追求也可,作為個體發展與提升的目標也可。只專註一個職能/特長/領域的定位也是每個人的自由選擇,並沒有對錯。

推薦閱讀:

多維度競爭,我們拼的是「體積」

TAG:Slash | 個人發展 | 個人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