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開始步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而自1894年與清朝的甲午戰爭,1905年的日俄戰爭取得巨大的勝利,在國際上獲得巨大聲望,領土擴張,經濟上掠奪了大筆財富之後,日本政、軍、財界高層普遍從中得到了巨大利益。更誕生了一大批新貴。在這些人心中,「皇國」的出路就在於發動戰爭,在民間也有著一大批擁泵。

日俄戰爭期間反映日本民間狂熱軍國主義思想的日本漫畫

也正是在如此氛圍之下。日本先後經歷了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和1929年開始的世界範圍的經濟危機。關東大地震中,有14萬人喪生,財產損失達300億美元。而作為資本主義國家中最弱小的一部分,大蕭條中日本遭受的災難是更加深重的。

關東大地震後的東京

面對這巨大的損失。從戰爭中嘗到甜頭的日本高層們選擇了徹底的軍國主義道路。面對缺乏資源和受制於日益縮小的國際市場的危險。比如石油,雖然石油在日本全部的能源消耗中僅佔7%,但卻極具戰略意義,石油主要用于軍方和海上運輸。30年代末,日本80%的石油從美國進口,10%來自於荷屬東印度群島。這種能源消耗模式困擾著政府及軍方。也迫使日本必須做出選擇。這也就進攻蘇聯獲取石油的北上政策,和南下佔領東南亞和印度尼西亞油田的南下政策。

其中北上政策,因為1939年諾門坎事件中日本關東軍的慘敗而只得終止,而剩下的,只有南下這一條選擇。特別是因為1940年1月美國廢除了日美通商航海條約,試圖逐步加強對日本出口石油限制後。日本當局不思檢討自己的侵略政策,反而加緊了對美作戰的準備。

正在檢查諾門坎戰役繳獲的蘇軍

既然日本高層決定要採取南下作戰。那麼最大的威脅並不是英印駐軍或者荷蘭駐軍,而是美國海軍,僅僅太平洋艦隊就擁有3艘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20艘巡洋艦及69艘驅逐艦。

同期日本舉國上下海軍只有聯合艦隊擁有8艘航空母艦和10艘戰列艦,除了在航母方面具備壓倒性優勢外,日本並沒有多少勝算。

既然對美開戰已經不可避免,那麼日軍以當時的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為首的海軍航空兵派軍官拿出了偷襲珍珠港這一計劃。這一計劃的核心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滅美軍太平洋艦隊,為日軍佔領南洋地區提供一年左右的戰略優勢。同時因為日本無法消滅和佔領美國,日本需要通過局部戰爭的勝利,讓美國做出讓步。承認其通過侵略戰爭所獲得的利益。

珍珠港事件後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的的山本五十六

總之,日本偷襲珍珠港,完全就是日本軍國主義政府、財閥在品嘗了一系列軍事賭博之後,又一次不顧國力,妄圖改變侵略戰爭必敗這一結局的豪賭。



我們都知道,二戰時以德國與日本為代表的的法西斯與以中國俄羅斯展開對峙,日本更是對中國發動了長達八年之久的的抗日戰爭,美國是後來加入到二戰中的,主要導火索正式著名的珍珠港事件。歷史愛好者對於史書記載的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的動機也是一直存在爭議,那麼日本到底為何選擇偷襲珍珠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很多人都在講,這是日本戰略決策上的失誤,代表日本軍事水平低下,但我不這麼看。首先要明確一個觀點就是,當年的日本軍隊是必須要偷襲珍珠港的。

為什麼這麼講呢,這就要分析當年整個亞太戰區的情況了。對於日本來講,戰爭從來都是耗不起的,他們需要迅速解決問題,因為對於缺乏戰略資源的島國而言,戰爭的花費實在是太過巨大了,日本起先的打算是佔領中國以後,再依靠從中國掠奪的資源與美國等強勢國家周旋,然而應了那句「邪不壓正」的老話,日本不但沒有迅速解決中國,反而被中國戰場所牽制,掠奪資源的目標沒有完成,還眼瞅著自己的內耗越來越嚴重,如果再不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反哺軍隊,戰爭必敗無疑。

太平洋地區擁有豐富的戰略資源,自然就會變成日本的目標,不打自己會敗,打了會惹到美國,估計也會敗,橫也是死豎也是死,那就死的痛快一點了!

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如果日本當年沒有偷襲美國,美國會參與到二戰當中嗎,當然沒有美國的援助,二戰也就不會這麼快結束。

日本之所以偷襲珍珠港,也不過是鳥為食亡,因為日本本身就是一個面積狹小的島國,各種資源都比較匱乏,而戰爭又需要的大量石油等戰爭物資,這就要求日本必須有可靠的石油來源,與此同時美國在國會的壓力下,沒有及時供給日本的石油進口,所謂狗急跳牆,當時軍事實力雄厚又處在二戰上風的日本選擇了武力進攻美國,就在二戰火熱,而且德日明顯佔據上風的時候,日本偏偏選擇惹怒了美國這頭年輕氣盛的老虎,估計希特勒已經哭暈在廁所,沒有神一樣的對手本來可以高枕無憂,可萬萬沒有料到出了個豬一樣的隊友。的確當時的日本軍事力量強大,對於美軍而言,航母的數量不及日本的3分之一,所以當時羅斯福上台選擇了對日本的石油禁止運輸也可謂是一部險棋。

歷史也表明對於日本而言,最終選擇了偷襲珍珠港無疑在製造悲劇的同時自身也走向了悲劇(此刻應該默哀),羅斯福作為一個主戰派,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借口說服國會參戰,這下可以光明正大的加入到共同抗日的隊伍來了。



二戰時,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

二戰時,珍珠港是美國當時在太平洋中部很重要的經濟、軍事的戰略要地,美國通過珍珠港控制了東南亞和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區,是用來掠奪東南亞的資源的主要中轉站,使得日本就沒辦法獲取一些資源,阻擋了日本獲取能源的道路和日本的發展空間。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東已經正在和中國交戰,而且,當時,日本並沒有在中國發現他急需的物資,比如石油和橡膠等物資能源,北下又和當時的蘇聯交戰,可惜日本的坦克被蘇聯的坦克玩敗了,整個北下攻打蘇聯,被蘇聯搞得團團轉,成了一個大的笑話,所以日本只能向南邊發展了,當時日本的有較為強大的航母艦隊,航母和航母上艦載機在當時來說技術較為先進,然後他的海軍艦隊的訓練也較為精良,所以日本具備偷襲珍珠港的能力,而且當時日本也急於獲得東南亞的資源,自然想侵佔珍珠港,這樣,日本不僅可以繼續向南發展,從東南亞獲得石油橡膠等資源,而且可以控制太平洋大部分地區,對於當時雄心勃勃的日本來說,攻打珍珠港,無疑是軍事策略上重要的一步,只要成功,那麼對於稱霸世界,是前進了重要的一步。何況,當時的日本和德國有個約定,他們一起約定在中東會和,但是對於日本來說,要打到中東,必須路過東南亞,而要攻打東南亞,那麼第一步就是攻打珍珠港。而且,當時的日本肯定也考慮了美國的戰略準備意識不強,美國人比較注重自由,民族凝聚力比較弱,所以自然而然的,面對軍事防備,大家也不會很注重,該放假還是會放假的,那麼對於日本來說,偷襲就是很好的攻打珍珠港的手段,所以當時的日本果斷的採取了這樣的軍事行動,就是偷襲珍珠港。

日本的軍事行動是果斷實施了,可惜並沒有像他們想像的那般成功,而且嚴重得惹毛了美國這個強大的能把工業力量轉化為軍事力量的國家,將這樣厲害的國家逼入了反法西斯聯盟,為反法西斯聯盟增加了力量,而且雖然日本偷襲珍珠港取得了短暫的成功,獲得了在太平洋戰場的暫時優勢,但是很快美國反應過來,又重新奪回了太平洋戰場上的優勢。

綜上所述,日本偷襲珍珠港是極有好處的,所以對日本來說,攻打珍珠港是很重要的一個戰略決策。


不得不說,日本的野心是相當大的。在二戰期間,美國的態度和意圖並沒有明顯的表示出來。而日本如果想要取得全面勝利,美國方面要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對日本是最大的威脅。它早已成為日本的眼中釘。據《機密檔案》中的報道,其實日本方面在很久之前,就開始醞釀著要如何消滅美國的實力,他們派間諜潛伏在美國八年之久,才掌握了美國的諸多軍事力量,和去太平洋艦隊最隱秘的路線,而他們潛伏這麼久,就是為了要一次性擊垮美國這個最大的障礙 。

1941年12月7日 ,日本的350餘架飛機,在美軍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僅用了90分鐘的時間,向美國的戰列艦和巡洋艦發射魚雷和穿甲炸彈。日本的這次行動,可以說完美的避開了所有人的視線,偷襲非常成功。為什麼這麼說呢?據報道,當日本的飛機開始全力轟炸珍珠港的時候,美國軍方面絲毫沒有還手的機會。珍珠港頓時陷入了全面癱瘓之中,美軍臨時的自衛根本起不了作用,人員和設備損傷嚴重。

也許是惡有惡報吧,日本鬼子作惡多端,連老天爺都不幫他們。儘管他們的計劃非常完美,他們的軍隊也出色的完成了進功,珍珠港也確實受到了重創。然而讓日本方面沒有想到的是,當時美國艦隊一些重型設備都在維修站,並不在珍珠港。所以就算珍珠港被破壞嚴重,但美國的軍事力量卻沒有完全癱瘓,所保留的軍事力量足以對付萬惡的日本軍隊。日本的計劃瞬間破滅,而他們的行為也徹底激怒了美國這隻沉睡的雄獅。

當日本軍方面已經無法與毛澤東帶領的中國共產黨抗衡時,日本方面的糧草和武器也出現了短缺的現象。而這時,被激怒的美國又將兩顆原子彈投入到日本的國土中,日本的帝國主義夢想最終破滅,宣布投降。



推薦閱讀:

薛之謙和周杰倫的歌,你覺得誰的好聽?
如果穿回古代去戰場,你會帶什麼冷兵器?
你怎麼評價《奇葩大會》這部綜藝?
過敏性鼻炎患者怎樣緩解病情?
基友跟我表白,我該怎麼辦?

TAG:問答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歷史 | 日本 | 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