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歐生育率的崩盤徵兆

最近人口話題挺火,中國、韓國、日本、俄國。。。2017的人口都讓政府大跌眼鏡。知乎也展開了諸多討論。

許多人(包括我)在討論的時候,都會提到北歐的成功經驗。但是根據最新2017的數據,北歐的挪威、芬蘭兩國生育率分別只有1.62、1.49,雙雙創下史上最低記錄。

考慮到日本2017的生育率其實有1.42,這個狀況讓人覺得頗有點荒謬:芬蘭那麼好的福利,都去幹嘛了?

這裡首先回顧一下二戰後歐美&東亞各個社會,城市化後生育率的下限。需要指出的是這些「下限」在歐美一般出現在1980~90年代,移民的比例還沒有大到能影響總生育率:

A-1.8 愛爾蘭,紐西蘭

B-1.7 北愛爾蘭,美國歐裔,澳大利亞

C-1.6 芬蘭,挪威,法國,英格蘭,威爾士

D-1.5 比利時,瑞典,加拿大

E-1.4 丹麥,荷蘭

F-1.3 奧地利,瑞士

G-1.2 西德,希臘,義大利,葡萄牙,日本

H-1.1 西班牙

I-1.0 韓國,中國台灣

從中可以歸納出幾個點:

1、紐西蘭、美國、澳大利亞是新土地,人口稀疏;愛爾蘭、北愛爾蘭19世紀經歷過人口損失,也是人口稀疏。這使得上述5個社會能夠長期維持「大農村」的生活狀態,房子大,院子大,生育文化也因此最為旺盛。

2、加拿大、瑞典、芬蘭、挪威 理論上也應該屬於AB類,但是太冷,所以生育率被壓制了。「冷」到底為什麼會壓制,我其實也沒想明白。但歐洲和北美,的確都是呈現出這樣的情況。

3、所有A~D類的國家,應該也都是「男性會花較多時間陪女性一起帶嬰兒」的國家。這樣的社會,女性會有較大意願生育多胎。

4、北歐國家雖然較冷,但是90年代開始大搞福利社會,「克服」了這一缺點,1990年後北歐四國的生育率全面反彈,2000年後已經可以跟AB類看齊。加拿大可能因為沒北歐搞得好,依然是D類的水平。

5、F類開始,就屬於「男主外,女主內」傳統較強的社會,這類社會在沒有城市化的時候,往往會有強大的生育文化,但是一旦城市化,小家庭里的女性,由於既失去了大家族的育嬰支持,又覺得丈夫的支持不夠,導致社會的生育率進入崩盤狀態。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更傾向於用「生一個精養」的理論說服丈夫,而不願生二胎。

6、目前德系三國(德國、瑞士、奧地利)也許是因為經濟還不錯,也許是因為本身也在嘗試改變這個文化,近幾年生育率已經回到1.5以上,但能走多遠則不好說。因為這種文化改變起來似乎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7、南歐諸國,在「5」基礎上,增加了經濟衰退、年輕人失業率高,所以生育率持續處在崩盤狀態。

8、東亞: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在「5」基礎上,增加了地產剝削(投機)、教育剝削(課外班)、過勞剝削(內耗)。在東亞文化的傳統價值觀下,這3種剝削被關聯到各種高大上的東西(打拚、奮鬥、為了孩子云雲),民眾用來自我安慰,用不成比例的投入,去賭階級的提升。

9、目前日本也許因為社會價值觀出現了些許變化,不再像以前那麼崇尚內部競爭+內耗,所以日本生育率自2012年起也已經回升到1.4以上,但未來還有待觀察。

10、韓國、台灣還在坑的最底層掙扎、內耗。

11、中國大陸,下限是多少目前還不知道,下滑曲線剛剛要跌破1.5(按25~34歲為分母),可以拭目以待。我覺得,掉到1.4以下、F類往後,是肯定的。

12、不論東亞社會是如何強調競爭與內耗,老齡化的狂潮,會把這個社會的稜角慢慢磨平。

回到標題,北歐好好的,為什麼挪威和芬蘭突然「閃崩」?

我的推測是,北歐的真實生育率本來其實是加拿大那個水平(D類),靠福利制度拉升到AB類,「也許」沒辦法持續太長時間。

芬蘭在這幾國里,經濟最不景氣,所以2016、2017,連續2年創下史上新低,「北歐模式」被拉開了一個大口子。


推薦閱讀:

地方經濟數據造假與中國真正的危機
看了易富賢《大國空巢》,中國人口問題愈來愈嚴重啊,中央是不是反應慢了,2015年才放開二胎?
為解決老齡化問題,國家可以像強迫節育一樣強迫生育嗎?
相比於美法英,為什麼日本的生育率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掉到 1.5 之後一直沒有回升?
除了計劃生育,是否有更好更人道的辦法控制我國人口?

TAG:人口 | 東亞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