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即知識》

摘要:

基於知、知與識、知識,人、事物、世界等等一切指稱言說的存在才得以呈現,得以判斷,得以確認,得以發生、演化和發展。

世界就是知識中的樣子,也僅僅在知識中才有樣子。

任何說法、理論、學科在任何發育階段也都是知識的演化過程。

簡而言之:世界就是知識;以知為本,以知為界,一切乃知。

《世界即知識》

楊思基

無論是哲學、宗教還是科學,一直都局限於如下這個範疇里:關於這個世界、宇宙或存在等等,我們知道了一些情況,但感覺還是遠遠的不夠充分。

這個情形當然會有所改觀,但也只是我們知道的情況或許會越來越多,乃至有可能趨近於全知罷了。

關於世界,包括關於我們人類這種知道者、知識者自身情況的感知、認知、知識就是世界存在的唯一可能驗證和想像的樣貌。

換句話說:世界、存在、一切等等都是在知識形態中呈現的——世界即知識。

知道的所有情況都可以稱之為知識——當然這是所謂最廣泛意義上的知識,實際上也就是知、知道、知與識的各種情景或狀況:

所有看到的、聽到的、摸到的、想到的等等;所有感應、感知、感覺、覺察、意識、思考、想像、懷疑、回憶、體驗到的等等;不管是親歷親為的實踐活動,還是各種渠道的傳授與聽聞,亦或是獲悉的靈感、夢境、神通或天啟;都是知道了、曉得了的意思,都是知與識的某種狀態,都可統稱為知識。

當然,以上情景也都可以稱之為意思、信號、信息的交流或對話,因而也都可以籠而稱之為信息或語言(包括自然語言)過程。

因感而應、以知而動的諸如吸引、排斥、化合、分解、影響、作用等等皆是知識的諸多運作、作為或運動。蘋果感知引力而落地,石頭獲悉日晒而發熱,都是其具備的某種識別、分辨、傾向、判斷、立場、意識的知識狀態的表現。

構成事物的諸如形狀、樣貌、顏色、組成、成分、結構、關係、次序、規律等等屬性或性質皆是知識的表現和展示。

人的誕生和石頭的形成都是某種知識的醞釀、組合和創作,人、石頭,包括原子等等都是天然的活生生的『知識分子』。

無論是關於人之我,還是關於石頭的是、有、在的問題都是個知識問題。

我是存在著的嗎?有我這麼個人嗎?這個樣子是我嗎?腳下有塊石頭嗎?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答都是在稱之為感知、覺察、體驗、意識、行為、語言、信息等等各種知與識的狀態中呈現的、發生的,都在知與識的範疇里,都是知識。

無論什麼東西、不管何種事物,其有沒有、是不是、在不在的問題都是知識問題。

具備、擁有、處於知識狀態中,而後才有人之我、石頭、世界等等的存在與否、怎麼樣、怎麼回事等等問題的提出、探索和解答。

也就是說,某種知識狀態叫做人、或某種知識形態叫做石頭;世界就是各種知識形態的總和,世界即知識界。

如果說『學以成人』,那麼其基礎和肇始應該是『知以是人』,或『知以為人』,『學』乃是知、知與識、知識的延續或同義表達。

有知識繼而有人、是人、為人;有知識繼而才有人的演化。

一無所知,也就意味著一無所有、一無所是,一無所為、一無所學,一無所成。

人、事物、世界是知識的發生,是知識的結果,是知識的演化過程。

先有知、知與識、知識,再有人與事;基於知識,人與事才得以產生、才得以呈現、才得以證實。

知識就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體、本源、本質。

所謂物質、能量、精神、造物主、道、理念等等皆是知識之上的人這一特定知識形態的意思表達和指稱;是人的知識,或者說是知識中的人這一類知識狀態里產生的知識。

說知識是世界的本體,不僅僅是說知識就是世界的構成和發源,而且也是世界之存在得以論證、驗證、言說、指稱的依據和憑藉,即認識論意義上的唯一路徑——世界是知識的;也只有憑藉著知識才有可能去述說世界是任何可能的樣子。

如此,世界、宇宙、存在、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是知識;就是表達、感受、體驗、經歷、認識、交流、創作知識;就是各種層次的知識的可持續的豐富化、多樣化、最大化。

所謂哲學,就是所知道的情況的總結,就是知識的某種總結、概況,既是知識的洞察,亦是知識的創作。

知道了什麼情況、掌握了什麼知識,就有了什麼樣的哲學。

哲學皆來自於知識,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哲學就是一個不可能做錯的學問,任何哲學都是有著某些層次的知識作為依據的。

人類關於世界的任何哲學表述都是基於知識中的人的知識,如果人的知識沒有達到對一切知識的掌握或窮盡所有的創作可能,那麼任何古今中外人的哲學都還只是世界知識的部分、局部或特例。換句話說,我們還遠遠不知道世界的全部,即使全知道了,還是囿於知識之範疇,即以知識為上界。

哲學無法或不能做到不是知識、非產自於知識、超乎於知識,不管是來自於觀察還是來自於思考,亦或是莫名其妙的夢幻或靈感,哪怕是一派熱昏的胡話皆形成於知識,均是建立在看到了、聽到了、想到了一些什麼之上的,正如言說指稱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可能不是一種知識,而是來自於不知或非知。

總之,知識不僅僅是某種知識形態譬如人探索來的,也是人以及萬事萬物得以確立且得以繼續探索的前提。或者說,基本知識不是探索來的,而是用以去探索、去發明、去創造的憑藉。

各種層次、各種形態的知識的相互感知、交流、對話,構成、產生、表現了世界,存在即知識。

世界就是一團知識、或信息、或語言。

世界還會有別的情況嗎,比如不可知域、自在之物、物自體等等所謂不可知的存在?——究竟如何,還是要憑知識說話。

推薦閱讀:

羅素:明星式哲學家悲劇性的一生

TAG:哲學 | 哲學家 | 知識論Epistem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