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吳亦凡:感謝被音樂打動且不抱偏見的人

原文鏈接??:吳亦凡:感謝被音樂打動且不抱偏見的人_娛樂頻道_中華網 (另:以下內容如有不妥即刪)

吳亦凡:感謝被音樂打動且不抱偏見的人?

www.sohu.com圖標

文字摘錄:↓↓↓

10月12日那天,吳亦凡卻一直忐忑地盯著榜單數據。新歌《Deserve》即將接受包括美國iTunes榜在內的檢驗,最關鍵的前兩個小時幾乎能定奪之後的成敗。這是他真正面向美國音樂市場的首支單曲。在中國乃至亞洲市場,他是時代驕子;可在大洋彼岸,一切歸零,除了本身的質量,沒有什麼可能附加的標籤。

他不確定結果如何,「就是因為有挑戰性我才想做。不一定會成功,但至少想嘗試一下。」之前的幾個月里,他像個初出茅廬的新人歌手一樣去各家電台打歌,一次次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國的歌手 Kris Wu。「人要老是活在一個地方就有點沒意思,更別覺得自己已經站在某個高度,不然會失衡。放低心態,保持謙虛,扎入全新而陌生的環境,這樣才能真正邁出第一步。」

既然自認是新人,吃閉門羹,或是遇上對他愛搭不理的,也都算是預料之中。他甚至做好了準備,哪怕只有一個觀眾,他也要盡全力表演。「『Wu』一聽就是個中國的姓氏,有些人還是對亞洲人心存偏見,他們也不了解你,用平常心對待就是了。」當然,會有人不解,問他在國內已經取得了那麼多成績,為什麼一定要來美國市場?「我希望成為一座橋樑,讓更多人看到中國的音樂、中國這一代年輕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總有人需要邁出這一步。」

最終的成績證明了他的雄心不是一場虛無的空想。直到今天,他還會不時收到身在北美的朋友打來的電話,「他們說電台播你的歌了,洛杉磯、夏威夷、邁阿密、舊金山等等地方都在播。」他很開心,「能在美國跑到第一的基本都是本土作品,如果一首歌火了,往往會在榜單上停留幾個月,新歌拿到這個成績,我自己都覺得挺不容易的。」而這也更讓他相信,音樂不分國界,「我感謝那些被音樂打動且不抱偏見的人,願意給不知名的新人一個機會。」

對這首歌的質量,他有十足的信心,「我心裡的標準非常高,不會把不夠好的東西拿出來,這一點我很確定。」2016 年,他在洛杉磯組織了「寫作營(Writing Camp)」,邀請了一眾國際頂尖音樂人進行「頭腦風暴」式的創作,《Deserve》就是成果之一。我試圖問他更多有關「寫作營」的內容,他特別乾脆地說了不,「那是機密。」或許是覺得這樣的回答容易引起誤會,他輕嘆了口氣,「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只是比較適合這樣的方式。有人喜歡郵件,我還是偏愛比較原始的面對面交流,大家待在同一個房間里一起討論。」

他覺得音樂是少數必須將天賦納入必要條件的行業,有後天努力無法企及的透明天花板,「但一定要努力,才能積累足夠的音樂素養和品位。」除此之外,還需要足夠冷靜的判斷。在取捨上,吳亦凡沒有猶豫,也沒有困惑:「兩小時我就能寫出十幾段旋律,我很清楚哪一些到了可用的程度。只要能找到最好的,放棄的那些一點也不覺得可惜。」很難講這種近乎無情的自我苛求來自何處,但效果很明顯:當多數人總忍不住用今天的進步去否定昨天的局限時,重聽《July》,吳亦凡仍然肯定它「完成度很高」——既然是被最高標準篩選過的作品,就無需計較所謂的遺憾。

高曉松曾感慨,包括他自己在內的許多人曾僅憑吳亦凡的外表就妄下結論,但稍有深入,聽過吳亦凡製作的小樣後,幾乎欽佩他的認真和專業。從相面到讀心,本就誤解叢生,當事人是否應該自證?吳亦凡覺得沒那個必要:「說實話,許多評價不會觸及我的情緒。音樂沒做好我會走心,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其他事情(外界評價)沒那麼重要。這個階段我應該去做自己真正喜歡和認同的事情,尋找更多知音,而不是去糾結這樣做到底是對還是錯。無論你做什麼都會有人質疑,證明是證明不完的,最後只會和自己過不去。」節選自《T Magazine》

吳亦凡@Mr_凡先生 不忘初心,逐夢而行。

推薦閱讀:

專訪吳亦凡丨嘻哈是精神食糧!希望中國嘻哈音樂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吳亦凡古力娜扎傳緋聞,你認為這兩個人有可能在一起嗎?
如何評價吳亦凡出演《西遊伏妖篇》的唐僧?
貨幣銀行學 - 貨幣需求
關於吳亦凡的唯心辯證研究

TAG:吳亦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