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范仲淹的《漁家傲》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范仲淹的《漁家傲》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

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特別是詞中的「長煙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雖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下,卻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跡 。

開頭一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首先點明地域是邊塞,季節是秋天。詞人特地用了一個「異」字,以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突出塞下秋景與中原的不同。分別描寫塞下秋景之「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在秋天,邊塞的大雁過早地向衡陽飛去,毫無稍事逗留之意。這實際上是寫塞下天氣極寒冷,與他的家鄉吳地(今江蘇吳縣)大不相同。「四面邊聲連角起」,風吼、馬嘶,同不斷起伏的號角聲混雜在一起,構成了塞下特異的聲音,這種「邊聲」當然也是中原所沒有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坐落在崇山峻岭間的孤城,當暮靄生成、夕陽西下時,便緊緊地關閉了城門,這裡當然和內地城市華燈初上時的景象迥然不同。這也點明了戰事吃緊、戒備森嚴的特殊背景。

范仲淹的《漁家傲》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詞人在下片集中抒發了身處邊塞的徵人之情。「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是全詞的核心部分,詞人在這裡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徵人們的一種心理矛盾:他們思念相距萬里的家鄉,但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為還沒有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范仲淹立志要打退進犯的外敵,確保西北邊境的安定,這種愛國、衛國的精神正是他雖然想家卻又不甘無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濁酒來排解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來寄託他對成就功業的嚮往。「羌管悠悠霜滿地」,這時已夜寒霜濃,又傳來了悠悠羌笛之聲,更加重了徵人的愁思。結句「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運將軍和征夫都難以入睡,因守邊辛苦,思念家鄉,將軍白了頭髮,征夫流下了眼淚。「將軍白髮征夫淚」是互文,白髮不單指將軍,士兵也久戍不歸,所謂「三軍盡衰老」。流淚的也不只是徵人,將軍也因有家難歸、功業難成而哀傷流淚。這裡的悲愴情調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於朝廷腐朽、軟弱,不修武備、不重邊功的憤懣不平。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作家李碧華?
怎樣看待《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創作背景?
想看《鳳回巢》,可以介紹一下嗎?
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看百家講壇?名著不是都可以去看書的嗎?
誰是大鬧天宮事件的受害者?| 西遊記釋疑16

TAG: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