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腰腿痛何?痹痛靈方——獨活寄生湯

請在醫師指導下用藥

唐代孫思邈所撰《備急千金要方》一書中,收載了眾多有效的方劑。其中有一首獨活寄生湯,被用於治療許多腰背、腿腳疼痛的疾病。例如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症、膝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對風濕並重,癥狀虛實夾雜的情況尤為適用。

治腰背痛,獨活寄生湯

夫腰背痛者,皆由腎氣虛弱、卧冷濕地當風得之,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痹,宜急服此方。

獨活 三兩 寄生(《古今錄驗》用續斷) 杜仲 牛膝 細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風 川芎 乾地黃 人蔘 甘草 當歸 芍藥 各二兩

上十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溫身勿冷。風虛下利者,除乾地黃。服湯取蒴藋葉火燎,厚安席上,及熱眠上。冷復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莖,熬,卧之佳。其餘敷熨不及蒴藋蒸為愈也。諸處風濕亦用此法,新產竟便患腹痛不得轉動,及腰腳攣痛不得屈伸痹弱者,宜服此湯除風消血。(《肘後》有附子一枚,無寄生、人蔘、甘草、當歸。——《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偏風第四》

獨活寄生湯實際上並不是孫思邈的原創方劑,在葛洪《肘後方》中就有一個雛形,到唐代時除了孫思邈,還有另外一本書收錄了一首極為相近的方子。甄權所撰《古今錄驗》中有一首獨活續斷湯,即把桑寄生換成了續斷,而其他文獻中提到古人會混用續斷和桑寄生這兩味葯,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在隋唐時期知道這首方子已經是顯方,使用率可能也高。順便一提,知道孫思邈高壽的人挺多(據傳是活到了140歲),《古今錄驗》的作者甄權也是高壽,據記載他和孫思邈是同年所生,活到了一百歲。

古人認為,腰背痛的疾病根基是「腎氣虛弱」,以及誘因「卧冷濕地當風」,同時提到了腰痛和腿部、膝關節疼痛的關聯。從現代的一些研究來看,腎臟功能的紊亂或損傷與腰腿疼痛相關聯,例如痛風性腎病。腎損傷還可能造成鈣磷代謝異常,導致骨質疏鬆。傳統中醫認為腎主骨、髓,腎的功能虛弱會造成骨骼的脆弱和骨髓的空虛。而感受冷、濕、風之後誘發疼痛在老年人身上較為多見,常常是氣候變化,使血脈收縮,然後引起各種部位的疼痛。

按照《方劑學》課本的解釋,獨活、細辛、防風、秦艽祛風濕,止痹痛;肉桂溫里通脈;寄生、牛膝、杜仲益肝腎、祛風濕、強筋骨;當歸、芍藥、川芎、地黃養血活血;人蔘、茯苓、甘草健脾益氣。方解中沒有明顯的錯誤,但還是忽略了一些內容。

且看看這一十五味葯在《證類本草》中(引用自《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的條文。

(上圖為獨活飲片)

(非專業人士瀏覽粗字即可)

獨活,味苦、甘,平、微溫,無毒。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賁豚,癇痙,女子疝瘕。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桑上寄生,味苦、甘,平,無毒。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安胎,充肌膚,堅發齒,長鬚眉,主金瘡,去痹,女子崩中,內傷不足,產後余疾,下乳汁。

杜仲,味辛、甘,平、溫,無毒。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腳中酸疼不欲踐地。

牛膝,味苦、酸,平,無毒。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療傷中少氣,男子陰消,老人失溺,補中續絕,填骨髓,除腦中痛及腰脊痛,婦人月水不通,血結,益精,利陰氣,止發白。

細辛,味辛,溫,無毒。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痹,齆鼻,風癇,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

秦艽,味苦、辛,平、微溫,無毒。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茯苓,味甘,平,無毒。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中。

牡桂,味辛,溫,無毒。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利關節,補中益氣。

防風,味甘、辛,溫,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芎藭,味辛,溫,無毒。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除腦中冷動,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寒。

乾地黃,味甘、苦,寒,無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生者尤良。

人蔘,味甘,微寒、微溫,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甘草,味甘,平,無毒。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解毒,溫中下氣,煩悶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葯毒。

當歸,味甘、辛,溫、大溫,無毒。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癢,金瘡,煮飲之。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 ,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臟,生肌肉。

芍藥,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證類本草》

可以看到除開茯苓,其他的葯基本都有止痹痛、通血脈、解攣急、除風濕的功效。所以說,除了《方劑學》方劑的部分,獨活寄生湯中選用的每一味葯都緊扣治療疼痛這個主題,它們本身就能治療疼痛。川芎主寒痹、當歸主濕痹、地黃除血痹、人蔘通血脈、甘草堅筋骨,更是被人們忽略的功效。

若說獨活、細辛、防風、秦艽、寄生、牛膝、杜仲等藥物是推倒多米諾骨牌的主要力量,那麼肉桂、當歸、芍藥、川芎、地黃、人蔘、甘草都在發揮養血益氣的同時也出力推向了骨牌,如此一來就形成了巨大的合力,以排山倒海之勢撲向病所。而茯苓的作用是:在祛風濕葯和活血葯其作用的同時,協同牛膝、芍藥將停留在病所的水濕(與體內的水混在一起的代謝終產物)從小便帶出機體,其安神的作用也能緩解疼痛給病人帶來的不安感。

此外,原方用法中提到風虛下利者,除乾地黃,還要輔助使用蒴藋蒸。就是烘熱蒴藋葉,鋪在炕上,讓病人躺下去。蒴藋又名接骨草、接骨木,也是一種祛風濕止痛的藥物。這種內服藥配合外治法在中醫康復醫療中頗為常見,蒴藋蒸法也是一種值得學習的外治法。產婦出現全身疼痛的情況也能參考獨活寄生湯的治法。

《千金方》、《外台秘要方》等記載的方劑中,有相當多的方子用藥存在這種現象:即治療某個疾病時,所有的藥物都具有同一個使用目的,同時這些藥物的其他功效也能推動疾病向愈,整個方子有高度的協調感。以後也會探討一些源於其中的方劑。


推薦閱讀:

某某先生群聊第二回
有什麼藥物可以替代馬兜鈴酸?
身體里的圓——肝和肺
糖尿病患者有權利像正常人一樣吃喝嗎?
從「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寫的重症流感病例,談談流感的中西醫治療

TAG:中醫 | 腰腿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