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知識就是力量,良知就是方向》?


常有人說我的演講很有激情,可是今天我聽了前面兩位嘉賓的演講,我覺得自己被秒殺了。(全場大笑)

尚老師(尚長榮)、許院長(許江)他們的激情,來自對文化的熱愛。文化確實是一個能夠激發我們感情的崇高東西,它和知識是不一樣的。一個有文化的人,你會發現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懷,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愛和詩意的眼光。

可是今天,我們從中小學到大學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識、技術、專業,唯獨缺少文化。我們培養了很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很多高學歷的野蠻人,他們是冷冰冰的。

有句很有名的話:知識就是力量。中國人耳熟能詳,而且對它很是認同。從歷史上看,1840年以後,中國面對西方的科學技術,不堪一擊,於是得出一個結論:落後就要挨打。這個落後,就是指科學技術的落後。從現實上看,如果今天我們不能用知識很好地答出一份標準化試卷,可能就讀不了好大學、好專業,找不到好工作,以更好地滿足自己物質的慾望。

無論從歷史經驗還是現實壓力,我們都知道知識太重要了。但是我今天要對大家講的是,儘管知識確實重要,但知識也有局限性。

首先,知識是無限的。什麼叫知識?知識是對這個世界所有事實的認知。既然世界是無限的,那麼知識也是無限的,可悲劇的是人生是有限的。莊子就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世界是無限的,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世界所包含的無限知識,那我們的人生就會廢掉。

當知識不成體系時,它是無用的,只是碎片。舉個例子,曾有一家報社搞國學知識競賽,找了一批專家出了一套國學題目。題目出完後,編輯想讓我審一下。我看了5分鐘,對它的判斷就是6個字:無趣、無聊、無用。

比如有一道題目問:在中國歷史上哪一個時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全場笑)這是非常嚴肅的知識。如果你專門研究宦官,把他們的生存狀況、心理狀態以及他們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影響、作用都搞明白,你將會成為一名了不起的專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這樣的知識碎片,對你一點用處都沒有。

還有一道題目:胡蘿蔔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如果你能把它變成系統的知識進行分析研究,它是有意義的。但是假如一個人並沒有這樣的意願和目標,他只知道胡蘿蔔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這樣的知識對他不僅沒用,還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因為他知道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答案,心裡一陣竊喜,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牛的人,並且他特別想讓別人知道這一點。於是,他天天等著別人提問,以期收穫別人的敬佩。為了等到這一天,他可能每次和朋友吃飯的時候都點胡蘿蔔,(全場笑)別人吃得很香,他卻只等著一個問題。

這根胡蘿蔔把他一輩子都拴死了。

德國哲學家尼采寫過一篇文章叫《我為什麼這麼聰明》。他的結論就一句話:我之所以這麼聰明,是因為我從來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精力。

有一次我坐計程車,司機正在收聽一檔知識競賽節目。節目中,主持人放了5個音樂片斷,每個片斷幾秒鐘,隨後提問:這5個音樂片斷,有2個片斷屬於同一首歌,你們誰知道?一個小夥子搶答說他知道,並且回答正確。

緊接著第二個問題是:其中有2首歌出自同一張音樂專輯,你知道嗎?這時我緊張了,我怕他知道。他不知道,說明他還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這一輩子可能就廢了。但是沒想到他真知道。(全場笑)這時我讓司機把收音機關掉。司機嚇一跳,問為什麼?我說:「它在侮辱我們的智商,並且在誤導我們生命的流向。」

這就叫無用的知識,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無用的知識。比如,很多人關心某個明星喜歡的顏色是什麼,星座是什麼,結了幾次婚,又離了幾次婚。當一個人把精力花在這些地方時,他可能獲得了知識,並且在飯桌上能與人聊天,但他會變得特別瑣碎。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警惕知識》。主要觀點就是,我們的生命本來就不可能佔有無限的知識。更可悲的是,無聊的知識會讓人生變得無聊,瑣碎的知識會讓人格變得瑣碎,甚至猥瑣。

孔子的學生子夏早就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但是「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即使是胡蘿蔔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這樣的知識,你可以拿來吹吹牛,但如果你老是把認知集中在這種信息上,你的一生肯定不會有什麼成就。你用瑣碎的知識把人生變成了碎片,所以君子不為。

荀子曾提出過對知識的鑒別。他說有些知識是無聊的、無用的、無趣的,這樣的知識荀子有一個判斷,叫「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你知道了這樣的知識,並不能夠因此成為君子,你不知道這個知識也不會因此成為小人。有的知識對你的人生,一分都沒加,又何必耗費精力和時間呢?

但是在生活中,確實有不少人專心致志、興高采烈、興趣盎然地用瑣碎的知識,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在知識之外有一種更重要的東西

實際上,在知識之外有一種更重要的東西。


推薦閱讀:

良知是甚麼?
老闆,來三斤窮骨頭
土登翁修堪布:良知的拷問
如何看待作家劉永彪在95年湖州滅門慘案事件?

TAG:知識 | 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