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索道即將「而立」 當年是如何飛越長江的?

  改善出行 重慶籌建長江索道

  石奉強是新中國成立後投身索道的第一代大學畢業生,也是國產第一條單線循環貨運索道的設計者。

  上世紀70年代末,石奉強因為參加嘉陵江索道的前期設計工作,第一次來到重慶,也是第一次看到長江,「當時重慶就有在長江上建索道的想法,我也想試試看。」

  石奉強說,那段時間,他經常來重慶。他發現,長江兩岸居民出行無論坐輪渡,還是繞行長江大橋過江,都需要1個小時左右。如果江面上起霧,還會封渡。

  如果在長江上建索道,只需要大約5分鐘就可以過江,可以很好地解決兩岸居民的出行問題。

  1982年元旦,嘉陵江索道建成投用後,重慶開始組織籌建長江客運索道,方案設計採取了招標的方式。

  「當時,有好幾家單位一起競爭,我們能勝出很不容易。」石奉強所在的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最終成為了長江索道的設計單位。因為石奉強有著豐富的索道設計經驗,也提出了可行的初步方案,他被任命為長江索道的總設計師。

  設計半年 圖紙堆得比人都高

  在長江上建客運索道,在中國還是第一次。

  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組織了強有力的設計隊伍開展長江索道的各項設計工作,包括全部機械設備設計、土建結構設計、電氣系統設計、總圖設計和其它各項工作。

  擔任總設計師之後,石奉強來重慶的頻率更多了,「一個月要來幾次,有時候一待就是兩三個月。」

  石奉強說,跨度1166米、客車容量80+1人,這些都是中國客運索道沒有嘗試過的。中國第一條城市跨江客運索道——嘉陵江索道的跨度只有740米,客車容量為46人。

  石奉強在設計長江索道時,常常去長江邊尋找靈感,「有時候在江邊一待就是半天。」

  當時石奉強已經從事了30年的索道設計工作,在長江上建索道,是他工作以來遇到的最大難題。

  「再難也要做好!」為確保長江索道正常安全運行,石奉強和設計團隊反覆設計計算,「我計算用的本子寫滿了厚厚一本,辦公室的設計圖紙堆得比人都高。」石奉強說,長江索道的設計方案歷時半年之久。

  全國首創 首條雙承載雙牽引索道

  長江索道的設計方案有很多個全國首創。正是這些全國首創,破解了長江索道的設計難題。

  石奉強介紹,長江索道是當時國內設計的最大的往複式客運索道,運量大、運行時間長,都開創了紀錄。

  「如果用一根承載索,一根牽引索,肯定承不住,也拉不動。」石奉強將長江索道設計為雙承載、雙牽引的往複式索道:一個索道車廂上有兩根承載索和兩根牽引索。這樣的設計,當時在國內尚無任何經驗可以借鑒。

  尤其是因為長江索道跨度大,導致牽引索的垂度過大,正常設計達不到通航要求。「牽引索這麼長,肯定要往下掉。」石奉強說,長江索道下方還有近200米長的民房聚集區,設計也要防止車廂通過時干擾居民生活。

  石奉強反覆摸索,研究設計出了簡易輕便的雙牽引支索器。同時,他還為長江索道設計了雙承載共用一個重鎚、採用開式滾子鏈、新型驅動機、盤式制動器、對稱結構行走小車、防擺器和防止高速沖站設施……

  除了四根承載索外,長江索道的全部設備均為國產,成為我國第一條自行設計、自行製造、自行安裝、自行調試的雙承載、雙牽引索道。

  完善設計 給索道更強的「身體」

  在石奉強設計的眾多索道中,長江索道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他把長江索道當成是自己的一個孩子,在索道建設期間,他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回來看看它建得怎麼樣,「『身體』長得好不好。」施工單位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什麼難題,石奉強也會在現場一起想辦法解決。

  1987年10月24日,長江索道建成投用,石奉強受邀參加了通車典禮。「那天特別熱鬧,很多人來排隊坐索道。就像現在過節的時候那樣排很長的隊。」石奉強說,那時候,他真切感受到了重慶人對長江索道的期盼。

  長江索道投用後,石奉強幾乎每年都會來重慶看看,坐坐長江索道,並向索道維修工人了解索道的運行情況。有時候,還要幫忙解決一些索道運行的問題。

  再過幾天,石奉強將會再來重慶。他要陪長江索道過30歲的生日。

  長江索道30歲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邀你飛越長江

  1987年10月24日,萬里長江第一條空中走廊——重慶長江索道正式投入運營。

  2017年10月24日,重慶長江索道將迎來30歲生日。

  30年來,長江索道和重慶這座城市的發展一路同行,帶著無數人飛越長江,也給無數人留下了美好的記憶,成為了全國著名的旅遊景點。

(轉自網路)



長江索道起於渝中區長安寺(新華路),橫跨長江至南岸區的上新街(龍門浩),跨度達1166米,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條空中走廊」。

10月24日,這條在長江上飛躍的索道,將迎來自己30歲的生日。在車站大廳內,至今還保留著30年前竣工時的工程竣工牌。牌上記錄著長江索道的設計單位: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

當時,研究院有近50人參與了長江索道的設計,石奉強是長江索道的總設計師。

昨日中午,重慶晨報記者聯繫上居住在長沙的石奉強。電話那頭,這位87歲的老人回憶起30多年前的往事,還顯得有些興奮。

石奉強是新中國成立後投身索道的第一代大學畢業生,也是國產第一條單線循環貨運索道的設計者。

上世紀70年代末,石奉強因為參加嘉陵江索道的前期設計工作,第一次來到重慶,也是第一次看到長江,「當時重慶就有在長江上建索道的想法,我也想試試看。」

石奉強說,那段時間,他經常來重慶。他發現,長江兩岸居民出行無論坐輪渡,還是繞行長江大橋過江,都需要1個小時左右。如果江面上起霧,還會封渡。

如果在長江上建索道,只需要大約5分鐘就可以過江,可以很好地解決兩岸居民的出行問題。

1982年元旦,嘉陵江索道建成投用後,重慶開始組織籌建長江客運索道,方案設計採取了招標的方式。

「當時,有好幾家單位一起競爭,我們能勝出很不容易。」石奉強所在的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最終成為了長江索道的設計單位。因為石奉強有著豐富的索道設計經驗,也提出了可行的初步方案,他被任命為長江索道的總設計師。

在長江上建客運索道,在中國還是第一次。

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組織了強有力的設計隊伍開展長江索道的各項設計工作,包括全部機械設備設計、土建結構設計、電氣系統設計、總圖設計和其它各項工作。

擔任總設計師之後,石奉強來重慶的頻率更多了,「一個月要來幾次,有時候一待就是兩三個月。」

石奉強說,跨度1166米、客車容量80+1人,這些都是中國客運索道沒有嘗試過的。中國第一條城市跨江客運索道——嘉陵江索道的跨度只有740米,客車容量為46人。

石奉強在設計長江索道時,常常去長江邊尋找靈感,「有時候在江邊一待就是半天。」

當時石奉強已經從事了30年的索道設計工作,在長江上建索道,是他工作以來遇到的最大難題。

「再難也要做好!」為確保長江索道正常安全運行,石奉強和設計團隊反覆設計計算,「我計算用的本子寫滿了厚厚一本,辦公室的設計圖紙堆得比人都高。」石奉強說,長江索道的設計方案歷時半年之久。

長江索道的設計方案有很多個全國首創。正是這些全國首創,破解了長江索道的設計難題。

石奉強介紹,長江索道是當時國內設計的最大的往複式客運索道,運量大、運行時間長,都開創了紀錄。

「如果用一根承載索,一根牽引索,肯定承不住,也拉不動。」石奉強將長江索道設計為雙承載、雙牽引的往複式索道:一個索道車廂上有兩根承載索和兩根牽引索。這樣的設計,當時在國內尚無任何經驗可以借鑒。

尤其是因為長江索道跨度大,導致牽引索的垂度過大,正常設計達不到通航要求。「牽引索這麼長,肯定要往下掉。」石奉強說,長江索道下方還有近200米長的民房聚集區,設計也要防止車廂通過時干擾居民生活。

石奉強反覆摸索,研究設計出了簡易輕便的雙牽引支索器。同時,他還為長江索道設計了雙承載共用一個重鎚、採用開式滾子鏈、新型驅動機、盤式制動器、對稱結構行走小車、防擺器和防止高速沖站設施……

除了四根承載索外,長江索道的全部設備均為國產,成為我國第一條自行設計、自行製造、自行安裝、自行調試的雙承載、雙牽引索道。

在石奉強設計的眾多索道中,長江索道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他把長江索道當成是自己的一個孩子,在索道建設期間,他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回來看看它建得怎麼樣,「『身體』長得好不好。」施工單位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什麼難題,石奉強也會在現場一起想辦法解決。

1987年10月24日,長江索道建成投用,石奉強受邀參加了通車典禮。「那天特別熱鬧,很多人來排隊坐索道。就像現在過節的時候那樣排很長的隊。」石奉強說,那時候,他真切感受到了重慶人對長江索道的期盼。

長江索道投用後,石奉強幾乎每年都會來重慶看看,坐坐長江索道,並向索道維修工人了解索道的運行情況。有時候,還要幫忙解決一些索道運行的問題。

再過幾天,石奉強將會再來重慶。他要陪長江索道過30歲的生日。

長江索道即將「而立」 當年是如何飛越長江的



30多年前為了方便長江兩岸居民出行,重慶開始籌備長江索道的建設,經過三十年的變更,長江索道仍屹立在長江之上,當年索道客服重重艱辛飛越長江的成功來之不易。

長江索道即將「而立」 當年是如何飛越長江的

當年要在長江上建一條索道,那是以前從來沒有嘗試過的,無論是跨越長度還是載客量都是一種挑戰和跨越,這個項目工程由當年的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承擔,石奉強先生擔任總設計師。石奉強先生和他的團隊經過不斷努力和思考,克服了很多技術、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困難,設計出了一條雙承載、雙牽引的往複式索道,一個索道車廂上有兩根的承載線和兩根牽引線加上雙引支索器,克服了因為跨度過大產生垂度過大問題。還有多個創新設計使得索道建設更簡便,使用更安全。長江索道成為我國第一個完全自行創新設計安裝的索道。



推薦閱讀:

2018,身處建築行業如何升值自己?
2018年普利茲克建築獎揭曉:91歲印度建築師獲此殊榮
【海國游志】林肯大教堂:曾經的世界之巔
長城並沒有擋住蒙古鐵騎,你覺得他是一個失敗的超級工程嗎?
環杭州灣大灣區與粵港澳灣區的對比分析

TAG:建築 | 地理 | 歷史 | 中國 | 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