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為ERP治療強迫症又添新證據

強迫症作為一種固執難去的心理疾病困擾著大約1%的人口,不僅給他們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而且很多人因為癥狀嚴重(大概一半的患者屬於「嚴重」這個級別)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均受到干擾。在《強迫症的治療選擇》當中,作者介紹了美國精神衛生界對於強迫症藥物、心理以及手術治療的研究,主要是治療效果方面(癥狀的減輕程度、起效的比率、療效的維持時間等)的定量研究。

2017年9月發表在《轉化精神病學》(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的一篇文章,為ERP心理治療的效果提供了神經學方面的最新證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 Dr. Jamie Feusner博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對接受ERP治療的強迫症患者腦部進行了掃描。

共有43名強迫症患者和24名不具強迫症的對照組,參與了該項研究。強迫症患者接受了為期4周、每周5次、每次90分鐘的強化ERP治療。在治療前後,43名患者都進行了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兩個時間點的掃描結果對比,顯示出強迫症患者在治療後,大腦的八個不同神經網路之間的連接度顯著增加,主要涉及小腦,尾狀核和殼核,以及背側和腹外側前額葉皮質。

小腦參與處理信息並決定隨意性動作,而尾狀核與殼核則在學習過程與控制非隨意性衝動當中起關鍵作用。背側和腹外側前額葉皮質參與計划動作和運動,以及調節某些認知過程。

研究者認為這些腦區之間連接度的強化和提高,意味著接受治療的患者大腦在「學習」新的非強迫性行為,並激活了不同的思維模式。對於強迫症患者大腦的功能失調,這些變化究竟是起糾正作用還是補償作用,研究者還不肯定,有待後續進一步研究,也許這些區域會成為將來新的治療方法瞄準的目標。

註:ERP(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中文的含義是「暴露和反應預防」——其理論基礎是認知行為療法(CBT),有文章在談論強迫症的治療時,把兩種說法互換使用。簡單地說,ERP治療是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治療師的輔導之下,有目的的暴露於引起其焦慮的環境刺激當中,不是像過去那樣馬上以強迫行為作為反應,而是停下來體驗焦慮感的逐漸消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患者面對刺激時的焦慮感和從事強迫行為的衝動都明顯下降,逐漸恢復正常功能。

我的評論

作為一個心理治療師,在使用ERP幫助患者的同時,我也在一直追蹤跟強迫症治療相關的研究。可以說,對於ERP有效性是有充分信心的,而且是建立在過去嚴謹的對比驗證和治療經驗基礎上的,但這些證據是宏觀的,或者說,是根據患者的外在表現、個人的自述來分析判斷的。這項研究第一次告訴我們,經過這種方法治療的患者,腦部發生了什麼改變。

根據美國著名神經科學家Daniel Siegel的理論,精神/心理問題可以用大腦這個複雜系統各個部分之間的整合與協調程度高低來解釋。無論是左右半球之間,還是大腦皮層、邊緣系統和腦幹之間,整合協調程度越高,人調節情緒、控制衝動的能力就越強,在壓力下更有韌性,理性和情操都能均衡發展;相反,如果各個部分之間的整合出了問題,那大腦不是出於僵化就是混亂狀態:比如強迫行為就類似於僵化刻板的行為狀態,而躁鬱症就像是混亂的狀態。

在我們成長和成熟的過程中,學會新的技能,學會平復情緒,這些功能在大腦層方面的表現,就是不斷建立新的神經元連接,形成新的神經迴路,也是一種整合的過程。所以ERP治療在神經系統的結構上帶來的改善,也意味著患者癥狀的改善,有了扎扎事實的生物基礎,這也是為什麼ERP治療方法療效能維持的原因(這方面的確比藥物有優越性)。如果患者能定期地「複習」治療當中所獲得的新技能,這些神經迴路就更鞏固了。

總之,這個研究說明ERP治療的效果和腦部的結構改變是高度關聯的,為廣大迫友增強治療成功的信心,提供了可測量(磁共振成像)的證據。

參考文獻: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2017) 7, e1230; doi:10.1038/tp.2017.192

Published online 5 September 2017

推薦閱讀:

神經症、強迫症解脫秘要
強迫症會發展成抑鬱症嗎?
假如情緒是你的孩子
強迫症已經泛化,我怕癥狀越來越多

TAG:強迫症 | 強迫症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