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社會是心理的最終歸屬

我們知道我們不能控制自己產生什麼樣的慾望,因為基因為心理設置了初始參數;也知道我們的所謂的心理其實不是來自心臟而是大腦,因為大腦是心理的生理基礎;我們更知道我們的心理能夠對這個世界的反應不是客觀、唯一的,而是因人而異的,因為我們的意識具有能動性,可以扭曲現實。

現在,我們還應該知道, 現實可以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來塑造我們的心理。

曾幾何時,你是那樣的單純。大姨媽只是你對某個親戚的尊稱;親嘴會讓人懷孕;領導對你的關心只是純粹的關心;善良、寬容、尊重、真誠就是真的是善良、寬容、尊重、真誠。

但慢慢的你變了,你不再給領導提意見,不在認為大姨媽是個人,不在認為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那樣。對你變了,沒有人逼著你變,但你認識到自己其實不是一個人活著,而是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存在著。這才是你身份的歸屬,價值的所在。

你是不是害怕寂寞孤獨冷,是不是想擁抱繁華熱鬧暖?!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怎麼可能不跟這個社會接觸,怎麼能夠不跟其他人有互動。所謂的宅男,只不過是不出屋子,但他並沒有跟這個世界絕緣,他可能在宅家裡看電視、打遊戲、看書等等,這裡的每一個活動都不是他一個人能夠完成的,要麼他需要別人的配合,要麼他需要工具的便利。

一個脫離了社會的人是會感到痛苦的。有心理學實驗表明,當人別群體拋棄的時候,他的腦島會被激活,也就是說它感受到了痛苦。腦島管理者人的認知、情感等多種功能,也是人的痛覺中樞。當你的身體感受到疼痛,比如被人捅了一刀,或者當你被社會群體排除在外時,腦島會被激活。

被群體拋棄是對人最大的懲罰。《射鵰英雄傳》我們應該都看過,歐陽鋒一生都在尋求九陰真經,想成為天下第一。最終的華山論劍,確實沒有人能打得過他,但是他瘋掉了。他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作為裡面最壞的人之一,歐陽鋒的下場不是死掉而是被拋棄。看到瘋掉的歐陽鋒,我們也會覺得很欣慰,因為壞人得到了懲罰。這與楊康被毒死的下場相比,其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們害怕死亡,也怕一個人孤零零的活在世上。在《神鵰俠侶》中,歐陽鋒與洪七公在華山之巔大戰三天三夜之後,知道了自己真實的身份,同洪七公一起,二人在笑聲中斷了氣息。說實話,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一點都難過,因為我覺得,洪七公一生自在遊俠,瀟瀟洒灑,蕩氣迴腸,毫無遺憾;歐陽鋒雖作惡多端,終成「瘋」,在其清醒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終結的時刻。只是認清了自己,足以讓其高興到死,你說在瘋的那些年裡,他過得是個什麼鬼生活。

迪士尼電影《尋夢環遊記》,只要死去的人的照片給擺放在家裡的靈位山,並且有人世間還有人記得你的話,那麼死去的人就可以在亡靈節那天回到自己的家裡,和自己的家人團聚,雖然不會被家人看到。否則,你永遠都沒有機會回來,而且當被人遺忘的時候,你在另一個世界裡也將永遠消失。海克特是一個死人,他的遺照沒有被擺在靈位上,因此他在亡靈節那天它會不了家,而且由於自己在世的女兒已進古稀之年,對他也只有微弱的記憶了,以至於他在亡靈的世界幾乎就要「魂飛魄散」。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也是這樣,當所有人的人都已經忘記你存在的時候,你又是誰?!

現在很多國家的法律都有宣告死亡的制度。就是說,一個人在離開最後居住地,杳無音信,超過四年的,它的近親屬就可以向法院申請宣告這個人死亡。而宣告死亡跟自然死亡的效果是一樣的,你的人身關係——比如父母子女關係、夫妻關係——終止,你的財產成為遺產發生繼承。所以說,當你被人遺忘的時候在電影里,你會魂飛魄散;在現實里,你可以被當成真的死亡。

所以說,被群體拋棄是一個非常讓人可怕的事情。因此,很多時候我們會用服從的方式來人群體接納我們。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說自己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很害怕得罪人,總是喜歡說對比起;馬東在聽完了蔣方舟的分享之後說:感覺她的每句話都是在說自己;趙又廷說自己「不喜歡別人不喜歡自己,哪怕是自己討厭的人」。用「服從」方式來靠近群體,是我們的心理需求。

做為社會的人,你要把自己放到社會和群體之中,你才能去定義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的價值。馬克思才說,社會屬性是人的根本屬性。

所以說,社會才是心理的最終歸屬。

推薦閱讀:

真愛沒有缺席這一說
絕大多數的人都存在心理缺陷,或多或少而已。
大家怎麼看我的一位同學的看法
揭開迷霧5——人格解體的遺傳傾向

TAG: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