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安全感的建立,人際協調能力的基石

文|楊柳君

只是從技術層面去解決溝通問題,無異於隔靴搔癢。一個人為什麼好溝通,一個人為什麼不好溝通,究其本源與其幼年時是否具有安全感,是否擁有穩定、持續、健康的人際關係密切相關。

人是社會的動物。一個人的幸福指數與他的人際協調能力息息相關。

一個擁有相對廣泛、高質量的人際關係的人,更容易體會到幸福。

沒有人是孤立的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從出生開始一直到離開這個世界,我們都在努力的經營與身邊人的關係,以期獲得渴求的安全感與幸福。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我們會發現,有些人似乎很好溝通,更容易為了雙方的利益妥協,與對方達成一致,但也總是有些人不好溝通,比較固執,本位自私,比較冷漠。

為了擁有更好的人際能力,也為了組織里的團隊成員之間更高效的協作,人們嘗試學習了各種溝通技巧,這些溝通技巧教導人們怎麼說話,怎麼傾聽,怎麼察言觀色。

當然,這些學習自有其作用,但人們往往會發現,這些技術層面的學習與運用只是隔靴搔癢,一個是不能從本質上改善溝通的問題,另一個是溝通的品質仍不穩定。

與一個交往對象溝通時,我們真的只需要銘記那些技巧嗎?

看來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應該試著去了解對方,了解對方的成長背景,尤其是面臨重大的溝通障礙時,只是從當下,從技術的層面去試著溝通是遠遠不夠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對於那些渴望自己的孩子在同齡孩子中具有更強的人際協調能力,孩子的表現更大方、更自信、更活潑的父母們來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重點應關注什麼因素呢?什麼樣的幼兒園對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更有幫助呢?是那些看起來規模很大的幼兒園嗎?氣派的教室、高檔的教育設施對於孩子重要嗎?

我們來看一個科學實驗,或許從中能找到相應的答案:

20世紀90年代早期,美國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院開始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很長時間待在幼兒園的孩子和沒有安全感一直黏著媽媽的孩子之間有沒有什麼聯繫。幼兒園是否造成孩子長大以後對家庭沒有什麼感情和安全感呢?

研究院對於這個問題很重視。這項研究還在繼續。總共有24位科學家參與,還有來自各種生活環境與經濟狀況的1000多名孩子。研究的第一階段比較了3組兒童:留在家裡的學步幼童,每周在幼兒園待10個小時或者更短時間的兒童,以及每周在幼兒園的時間超過30個小時的孩子。

孩子們3歲的時候,研究院發布了初步的研究結果。他們所提供的答案和常識非常吻合。科學家全面檢查了家庭、父母、孩子、幼兒園,並把這些綜合起來,看看其中的相互作用。又一次地,結果證明,真正有影響的是關係本身。

有影響的是母子關係,以及孩子和其他照料者之間的感情。如果孩子是來自有愛心的家庭、有責任心的父母,那麼他們對於去幼兒園和回家都有同樣的安全感。如果孩子的背景關係很緊張,父母很冷漠,接著又去了一個同樣冷漠的幼兒園的話,那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感情距離就會變得更大。

在這樣的場景中,我們還能看到一些有趣的、但並不讓人吃驚的複雜情形。研究結果也顯示,通常已經和孩子有了安全依戀關係的媽媽,會更努力尋找好的幼兒園。而與孩子關係不那麼穩定的媽媽,對於孩子要在什麼樣的地方待也比較不在乎。這裡存在著一種反饋體系。

與孩子關係不穩定的媽媽沒有表現出與安全感有關的那些保護性行為。她們的孩子,用安斯沃思的陌生情景來測試時,不會像大多數孩子那樣去尋求安慰。一天的工作結束後,媽媽回來的時候,如安斯沃思一再發現的那樣,這些孩子不會快樂又放心地向她們跑過去。他們也不會討其他成年人的喜歡。安斯沃思說,和媽媽沒有安全依戀關係的孩子不喜歡別人碰他們。

看起來,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從來也沒有了解到擁抱的安慰作用。

好的,讓我們再歸納一下上面這個研究實例說明了什麼:

1. 對於幼童來說,放在家裡和送去幼兒園,究竟哪種更好?

重要的不是在家裡,或是在幼兒園,重要的是關係。

如果媽媽能給孩子提供安全感,媽媽關心孩子,能及時響應孩子的需求,在家裡撫育挺好;即使因為各種原因,媽媽們不得不早早地將孩子送去幼兒園,那麼對於孩子即將去就讀的幼兒園來說,重要的也是關係:幼兒園裡的老師及其他看護者們能否給孩子提供安全感?能否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還是對孩子們冷漠待之?

最糟的情況是父母對孩子冷漠,於是不關心將孩子送去怎樣的幼兒園,孩子們待在幼兒園裡也同樣感覺看護人很冷漠。

在這樣的雙重冷漠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表現出較差的人際協調能力。道理很簡單,對於幼小的他們來說,這個世界裡與他們最親密的人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安全感,他們便會本能的退縮到一個自我保護的小區域,獨自玩耍,學著安撫自己。

2. 在年幼時沒有建立足夠安全的孩子,通常會呈現什麼樣的特質?

用安斯沃思的陌生情景測試來回答,這些孩子不會像大多數孩子那樣去尋求安慰。

在幼兒園待了一天回來,媽媽下班後,這些孩子不會快樂的跑向媽媽;

他們也不樂意主動去討其他成年人的喜歡;

不喜歡別人碰他們。

從以上這個研究我們不難看出,一個人幼時的經歷對其一生影響重大。

在成人世界裡,一個非常冷漠的人,一個非常固執的人,一個執意要退縮在自我保護圈裡的人,內心通常都極度缺乏安全感,他們用這種逃避的方式去掩飾內心的虛弱與慌亂,在幼年時,他們通常缺乏穩定、持續、有質量的被關愛的人際關係。

因此,真正的人際協調能力是從媽媽肚子里,從少不更事的幼年時代就開發並建立起來的。

這至少說明3個問題:

1. 成年人世界裡的溝通問題,尤其是頑固的溝通障礙,通常需追溯到當事者的幼年時代。只有了解其成長背景,才能了解其內心活動,也才能找到溝通障礙的本源。

2. 從組織來說,招對人永遠比培養人重要百倍。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一個有安全感的人,勢必會是一個更懂得寬容、妥協、退讓,更能考慮他人的感受,更積極主動,更友善,更好溝通的人。

如果組織里絕大部分員工都具有這樣健康的心理狀態,內部人際協調自然不會耗去組織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3. 對於想要培養出有更高的人際協調能力,在與同齡的小夥伴們相處時更懂得靈活處理各種矛盾的父母們來說,不論是家庭環境,還是學校環境,能給予孩子安全的依附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這種穩定、持久、健康的依附關係的建立超過其他任何外在的要素,是孩子建立自信,並擁有考慮他人感受的能力的重要基石。


推薦閱讀:

TAG:安全感 | 人際處理 | 協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