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強度大,同事薪資也很可觀,這樣的工作你會接受嗎?

曾看過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求職的女孩面對2個offer時不知如何取捨。

其中一份工作是年收入有35萬的時尚雜誌編輯。不僅收入高,還可以經常出入各種大牌發布會,每天接觸各類時尚資訊,還能和明星打交道,永遠光彩熠熠。但同時工作壓力非常大,常常出差、加班,每天工作12個小時是家常便飯,高額薪水背後是高昂的時間代價。

另一份工作年收入只有20萬的網路運營。雖然收入較第一份工作低了很多,但是只要工作時間保證效率,就可以不必加班加點,有足夠的時間去做些其他想做的事情。

女孩給自己算了一筆賬。

如果是第一份工作,每天工作12個小時,每周額外加1天的班(周末加班按8小時計),等於每年工作(12*5+8)*52=3536個小時,按8小時正常工作日摺合為442天,每天薪水為791元。而另一份工作5*8*52=2080個小時,每天薪水為769元。折算下來,兩者的日薪收入似乎並沒有明顯差別,並且雖然第一份工作實踐方面的成長會很大,但第二份工作也可以提供充足的時間用來充電學習,照樣有助於升職加薪。

當然,這僅僅是那個故事給出的選擇。如果你面前擺著一份工作強度大,但薪資比較可觀的工作,就要結合你自身情況去權衡了。

如果你是畢業不久,不僅需要錢,也需要快速積累經驗,那麼這份工作一定會讓你求之不得;

如果你是剛剛休完產假,重新回到職場的媽媽,你會更願意選擇時間靈活,壓力較小的工作,因為你要保留足夠的精力投入到你的家庭中;

如果你正處於事業上升期,有這樣的機會去進一步提升自己,你會願意再繼續拼搏一把;

如果你本身是個性衝勁十足且喜歡快節奏高挑戰的人,那麼你一定會毫不猶豫的接受這份工作。

對於生活在北上廣的人,工作壓力和生活成本都很大,無論你做什麼工作都不會很輕鬆,因為身後有無數的人盯著你的職位,企業永遠不缺能工作的人。

這樣的情形下,我們逐漸被迫放棄對工作勞累的考量。以現在從事互聯網行業的人為例,996的工作模式早就習以為常,甚至阿里巴巴、華為這樣的企業長期夜晚燈火通明。

在大城市打拚,永遠有比你更努力,更辛苦的人,所謂工作強度的大小,你覺得自己有多少選擇的餘地呢?

每個人辛辛苦苦的工作,無非是希望收入能夠水漲船高,慢慢去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同事的薪資可觀,至少說明這個環境有給員工較優厚待遇的可能,這種有較好福利保障的企業難能可貴。但同事收入高不代表自己就會高,再好的企業也是以奮鬥者為本,為性價比高的員工付更好的薪資,只有比勤奮的人更勤奮,你才有勝出的可能。

很多時候可悲的是,你覺得自己還有選擇和權衡的餘地,但現實往往在逼迫我們不斷的向前向前,再苦再累也要堅持,去提升自己的實力,去提高我們的收入。

逆流而上,不進則退,你還要考慮什麼呢~



任何工作,都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高薪的工作很少有不加班的,要麼工作量奇大,要麼就是要承擔後果、責任;要麼就是勞心勞神。所以,在選擇工作的時候,要麼捨棄大部分的業餘時間,要麼捨棄高額的工資。

對於我來說,要看工作的基本內容和性質。如果公司的工作內容與性質與我想做的事情達成了高度一致,或者相似度較高,那麼我會很高興接受這份工作,畢竟在公司的工作就是成長我所想成長的東西,它能夠加速自己在自己事業上的成長,那何樂不為?

工作強度大,同事薪資也很可觀,這樣的工作你會接受嗎

如果公司的發展方向、工作內容與我自己的想法不相互匹配,那麼我會選擇一個相對薪資較低一點的工作,不會太辛苦,能夠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成長自己想要成長的能力,提升自己各個方面的思維模式,從而讓自己在未來的價值得到提升。同時,能夠藉助業餘的時間去忙自己的一些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畢竟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工作並不是事業,更不能夠滿足我們的夢想。

此外,如果你選擇了高強度的工作,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了良好的身體,或者在高強度的工作當中累垮了,掙多少錢就都沒有意義了(全送醫院了)。此外,時間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稀缺資源,無論如何選擇,都應當把這個稀缺資源利用好,讓自己在同樣的時間之內,在工作產出以及個人價值的體驗兩個方面,儘可能的達到最大化。



工作強度大,同事薪資也很可觀,這樣的工作你會接受嗎

作為一個快失業的我來說,一定接受的。還有另為一個原因,我很年輕,作為剛踏入社會的人來說,薪資可觀可遇不可求。而且我有一個理論,舉個簡單的例子,你上一份乾的工作是服務員幾乎每天站12個小時,現在呢你換的新工作,每天只需要站8個小時,因為之前已經習慣了站12個小時,因此如今站8個小時一點都不會覺得累。網上說年輕人就該多吃苦,我不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或許僅僅理解了表面一層,但,對於我,這就夠用了。

不過如果到了40多歲,再把這個問題放到我面前,我的想法可能就和現在不同了。

人生呢處在不同的階段,則重點就不同。作為承上啟下的家裡的中流砥柱,可能會把一部分精力放到家庭當中,工作強度大的工作就留給20對歲的人來幹了,像是接力棒一樣。40對歲的人不活動活動,不是就佔了年輕人的位置了嗎。

要是30歲呢,理論上這個時候可是剛剛找到適合自己道路,走在奔小康的路上。到了社會是不是要換好幾份工作才能穩定下來,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的方向。工作強度大也是可以理解接受的。



工作強度大,同事薪資也很可觀,這樣的工作你會接受嗎

可以肯定的回答,這樣的工作我會接受。

首先,我不懼怕強度大的工作。我認為,工作強度大的工作才可以鍛煉一個人的能力、耐力,而我是一個能吃苦耐勞的人,很樂意接受這樣的挑戰。以我目前的工作為例,辦公室的工作千頭萬緒,任務十分繁雜沉重,有時候還需要經常加班,但是我都堅持下來了,並且認為這樣的工作很充實、很有意義。

其次,同事薪資很可觀,意味著這份工作待遇不錯,在這裡談錢並不傷感情,雖然我們工作的目的並不全是為了金錢,但是薪酬還是佔據著很大的主導因素。我並不是一個特別看重金錢的人,但是我也很樂意看到我辛苦的付出能夠得到豐厚的回報,因為這是對我工作能力、工作業績的認可。此外,高額的回報也給我帶來源源不斷的工作動力。

最後,工作是種謀生的手段,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人。工作強度決定了工作收入,相對於那些安逸舒適工資相對較低的工作,我更願意選擇強度大報酬也大的工作,因為這是我個人能力強的體現,這樣的工作也更容易實現我的人生價值。


當擺在你面前的是一份工作強度大,但同時薪資也很可觀的工作時你會接受嗎?如果是我,我可能不會接受。我們工作除了賺錢還為了什麼。我工作也會追求意義,沒有意義的工作我壓根兒干不下去,工作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人人生意義在一個特定層面上的映射。

我人生的意義就是要做一個有趣的人,一個能夠理解更豐富的情感,更宏大的議題,更廣闊的世界,更細節的產品的人,一個能在智慧增長的同時保持年輕的人。在過去的這些年裡,我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在滿足自身需求的道路上前進的。工作其實也是一個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過程,通過工作你可以更加認清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工作強度大,同事薪資也很可觀,這樣的工作你會接受嗎

工作的社交屬性也給你一個機會去驗證如何對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並推動你學習處理這種關係,工作帶來的各種新體驗也幫你打開了一個世界,給你一個接觸到同自己不一樣的生活渠道。在我們身邊有90%的人對工作意義的理解很膚淺,要麼從來沒有思考過工作是為了什麼,要麼認為工作就是為了賺錢養家,最終渾渾噩噩,碌碌無為過完一生。

事是一頭,人是另一頭,工作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尋覓和打造有意義的關係,如果說事是骨架,那麼關係就是筋肉,沒有筋肉的填充,粘連,人不成其為人,



這個要視人而定,很多人不是很在乎錢,他們更在意工作的環境很人際關係,很多90後家裡條件不錯,如果這個工作讓他們很感興趣,待遇差一點也不是問題。

而另一些人就不一樣,他們家裡缺錢,他們要買房,他們要還貸款,他們要買車,只要能賺得到錢,就是再苦再累也沒什麼。

但是我想說,不管一個公司忙不忙,福利都是十分重要的。對於每個職位的薪資待遇,企業最好都要給出一個大概的範圍。很多員工都希望有一個明確的薪資概念,這樣有一條明晰的槓桿,在此基礎上多勞多得。

但是我們也要看清,你的高收入來自於哪裡,如果你多賺錢的錢都是加班來的,那麼對於缺錢的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如果多的收入來自於其他方面,比如有各項補貼,通信補貼等等,或者工作時間比較寬鬆這就會讓那些不是太缺錢的人比較感興趣的工作。 同時,假期、養老金、保險等對員工來說極其重要。

人員是一個公司最基本的構成,有了員工才有一切,人是創造一切事物的根本所在,沒有員工一個企業的發展就無從談起。但是一個企業處於發展階段,或者一些技術性要求不強的專業壓根就不會有很高的待遇。


推薦閱讀:

在宜家家居 (IKEA) 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當獵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宜家家居 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在頂級公司實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感到今年的生意/工作比以前更難做?

TAG:求職就業 | 職場 | 工作 | 工作體驗 | 職業規劃 |